APP下载

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智能媒体发展与管理*

2018-02-09韩银丽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内容

■ 卢 迪 韩银丽 徐 玥

2017年,我国开始进入后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如百度CEO李彦宏曾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所说“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因为市场已经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我们的互联网人口渗透率已经超过了50%”。同样也是2017年,国务院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开启了人工智能元年。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迅猛发展,重新构建着人与信息的关系,移动互联网巨头BAT纷纷进军人工智能领域。百度召开“AI开发者大会”,阿里巴巴承办“中国第三届人工智能大会”,腾讯举办“WE大会”,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人工智能:让生活更美好”话题也引发各界讨论。今年以来,传媒行业也对人工智能投入了充分的重视和积极的跟进,在2018年1月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聂辰席针对2018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作出部署: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有机融合。

在国家“媒体融合”战略推进过程中,移动媒体也是其主要任务和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趋势,坚持传统媒体与移动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2016年12月成立的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更是以“移动优先,融合传播”理念打造融媒中心,以信息入口移动化、新闻产品视频化、机构媒体平台化实现资源共享①。从这个角度而言,移动媒体必然成为智能媒体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重要平台。在智能互联网时代的框架下来看,媒体融合未来应该是智能媒体②。

一、移动互联网带来用户变迁是智能媒体发展的主要诱因

移动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形态和媒介消费习惯,用户的媒介消费习惯从PC端向移动端的转移已经完成,信息传播的媒介形式逐渐从图文转变为视频;人们在碎片化的场景之中,更加依赖社交平台和个性化推荐获取信息,信息接触行为特征则从主动搜索模式向信息流模式大规模转移。

1.媒介消费习惯:全面向移动端转移

人们通过手机了解新闻,进行社交娱乐、生活支付的场景已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手机成为肢体的延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6.3%,人们的媒介消费习惯基本完成PC端向移动端的转移。

用户媒介消费习惯的改变促使越来越多的传媒领域也积极向移动端迁移,抢占移动媒体业务入口,抢夺用户注意力,率先迁移的就是新闻行业。当前,超七成的网民使用新闻网站与新闻类APP获取资讯。新闻客户端的内容也从以往单一的新闻时事扩展到了旅游、文化、娱乐、运动、美食等多个垂直细分领域,表现形式也愈发丰富多彩。其中短视频无疑是2017年的焦点,相比2016年,网民在视频网站上获取资讯的人数增长达到了228%③,基于影像的传播成为当下互联网用户的新宠。

除却阅读资讯领域的移动化,在音乐领域以评论精彩著称的网易云音乐更是改变了人们的听歌方式,让“听音乐”这种私人式独享行为成为线上交流互动的社群圈子。广播电台领域,车载音频焕发新生机,喜马拉雅FM、考拉FM、荔枝FM等已经成为新一代移动电台爱好者收听广播的新平台,据调查显示,超过67%知晓移动音频的传统广播用户表示愿意迁移到车载移动音频④。

智能手机终端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显然具备了智能媒体所必须的“智能”与“互动”等基本要素,必然使依托智能手机的信息传播本身也具有了智能化的属性和潜在特征。也就是说,移动互联网中的媒体已经是智能化的媒体雏形。在移动媒体情境中,个性化的新闻获取、碎片化的新闻内容、现场感的新闻体验和贴身式的新闻服务⑤都颠覆了传统新闻采编流程。

2.信息获取途径:更加依赖社交传播平台

“无社交、不移动”,社交媒体是移动互联网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组织形态之一。目前我国手机用户使用率前五的应用分别为:微信、QQ、淘宝、手机百度和支付宝,其中社交应用类软件占比最高。2017年使用移动社交APP来进行即时通信的用户有7.03亿,占手机网民的95.9%⑥,移动社交成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用户依赖移动社交,不仅仅只是为了进行“自我表达”与“结交新朋友”,更是出于“对平台内容丰富度的价值偏好”。可见越来越多的用户习惯于通过社交来进行信息资源的获取,是出于对信息价值的认同。

社交化特征已经全面体现在移动媒体的各个垂直领域中。例如,母婴类APP推出了母婴问答社区;在音乐领域,乐评与歌单将每个听者联系到了一起,圈内动态发布以及好友互关则让收听音乐也变成了一件集群化的狂欢行为;手机游戏基于微信与QQ的固有关系链进行匹配,通过组队比赛、亲密值程度以及好友聊天来沉淀社交关系;移动音频APP则设置了听友圈,进行动态分享,并且设立了内置小程序游戏板块,可以与好友比赛互动。

用户信息获取的途径愈发朝着社交平台化发展,信息的传播就从单纯的人与机器交互变成了“人机+人际”。当媒体融合了大量人际传播之后,信息传播模式更加复杂、信息量级暴增,这些都将导致媒体效率降低,因而对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算法来辅助,提升媒体传播效率,帮助用户获取有价值信息提出了需求。

3.信息接触行为:从搜索到信息流

移动互联网促成了从“搜索”到“流量入口”的转变。互联网时代的搜索引擎改变了获取信息的方式;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是主要商业模式,行业巨头纷纷抢占“入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极度膨胀,同时信息的过度饱和也使用户陷入了信息过载之痛。即使主动搜索,也无法快速在海量信息中获取到真正需要的内容,检索效率降低。如何让用户从信息海洋中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成为当下媒体传播的重点问题。

因此,后移动互联网时代,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型信息服务取代了传统的信息搜索。从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发展、应用的角度看,信息流指的是信息处理过程中信息在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中的流动⑦。百度CEO李彦宏曾提出,这个时代从“人找信息转变为了信息找人”。在新闻资讯领域,今日头条是智能推荐并进行内容分发的代表。今日头条通过记录用户对每一条新闻的阅读、收藏、评论、点赞行为,甚至用户的阅读时长、阅读时间等使用习惯,通过算法向用户推送感兴趣的文章。这种智能推荐+用户订阅的模式精准探测用户需求,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在分发效率方面超越了传统媒体的编辑推荐模式。在2017年举办的百度世界大会内容生态分论坛上,百度也正式公布了以“搜索+信息流”双引擎为核心驱动力的内容生态战略。用户不仅可以在百度浏览器上搜索信息,也可以在首页看到信息流内容。这种个性化推荐机制根据人群特征以及消费行为特征最大限度的提高流量效率,使用户真正得到个性化的满足。

当前,用户的信息接触行为开始更多地依靠信息流而不是主动搜索,就需要信源具有更高的信息甄别能力和信息靶向能力。依托计算机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能力,媒体平台才能够准确、高效地实现从繁复的信息中筛选出符合用户兴趣偏好内容的目标,才能在满足用户获取信息需求的同时极大提高分发效率。同时,也相应地需要媒体机构自身提高职业素质,呼吁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监督管理办法进行规范。

二、移动媒体行业生态为智能媒体发展打下现实基础

1.内容生产:从媒体机构到全民普及

移动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的传播结构使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也使移动媒体内容的创作主体变得更加平民和大众。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影像权利的释放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互联网用户的表现空间,使内容创作的准入门槛不断降低。

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一方面参与内容创作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成为当下移动媒体内容的主要来源。例如在短视频行业,根据2017年9月12日艾媒咨询发布的《中国短视频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53亿人,2017年移动短视频的用户规模仍在不断扩大,预计在2017年年底将达到2.42亿人,增长58.2%。在社交媒体行业也同样如此,2017年4月24日,企鹅智酷公布的《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微信全球共计8.89亿月活用户,新兴的公众号平台拥有1000万个。“自媒体”和“网红”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2016年中国自媒体人的数量达到了240万人,较之2015年增长率为20%⑧;2017年粉丝规模在10万以上的网红人数较2016年增长57.3%⑨。

另一方面,用户进行内容创作的形式和传播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就内容创作的形式而言,经历了从最初的论坛、社区等文字型创作到空间、贴吧等图文型分享,喜马拉雅FM、荔枝FM等音频型创作以及美拍、快手等视频类应用;就传播渠道而言,同一个内容可以面向多个平台多渠道传播,后移动互联网时代为普通人这类内容生产者提供了良好的传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非专业内容的传播效果。

这些现象都表明,目前移动媒体内容创作走向了全社会普及和全民狂欢的时代。无论是专业的媒体机构还是蓬勃的自媒体人,都拥有了平等的话语权,从信息链条的末端一跃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中坚力量。

内容创作的全社会普及为基于个人兴趣的媒介消费积淀了海量的内容基础,但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媒体的内容聚合与分发难度。为了顺应智能媒体的发展趋势和其对内容平台的建构要求,新浪、腾讯、网易等互联网巨头企业纷纷开始构建以内容为中心、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媒体平台。2017年6月30日新浪CEO杜红宣布新浪将推出智能媒体平台,强化基于用户即时兴趣、网络化知识图谱、动态化场景和社交关系的系统学习和产品创新能力,不断在内容创作、分发、传播以及内容安全监控方面完善智能交互,以满足信息爆炸时代用户对于基于兴趣的高品质内容的渴望⑩。由此可见,内容平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内容分发将成为传播的必然趋势。

2.媒介终端:从智能手机到“万物皆媒”

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起来的智能手机,成就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个人终端体系。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17年11月发布的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1月至10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4.05亿部,上市新机型887 款,同比分别下降8.3%和27.4%。2017年以后的后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智能手机的种类和数量开始全面下滑,移动通信终端产业开始向智能硬件和传感器倾斜。

如果说移动互联网造就了智能手机这个迄今为止最大的移动终端体系,而物联网则将颠覆性地创造另一个远远超越智能手机的终端设备体系——传感器。近年来,作为物联网基础设施之一的传感器进一步得到了全面普及,并向各行各业、各种应用场景延伸。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和成熟,当前传感器的应用可谓无处不在——刷卡器、射频识别标签、电子芯片、条形码读码器、可穿戴设备、GPS、无人机、遥感卫星等都离不开传感器的监测和控制。

与此同时,智能硬件产品的市场规模也在持续扩大,根据易观数据2017年3月17日发布的《中国智能硬件产业综述2017》显示,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在2016年达到33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63%,智能硬件市场总体趋势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预计到2019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达到5411.9亿元。智能硬件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意味着未来可以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将变得更加多元,人们获取信息和服务的移动终端也从智能手机扩展到了各种各样的智能设备。

后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开始朝着“万物皆媒”的方向发展,信息的传输和交互除了智能手机外有了全新的移动载体。在未来,“媒介”的概念可能会逐渐消失,“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一个万物皆媒的泛媒时代正在到来”。

当前,移动媒体终端变化的结果就是为智能媒体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设备设施基础。人工智能和传感器等技术的进步使智能硬件在人机交互模式、智能化性能上逐渐完善,为未来智媒时代的智能硬件终端提供了较为成熟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国家先后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活动(2016-2018)》等文件,也在政策层面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国智能设备的发展空间不可小觑,为未来智媒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核心资源:从内容到数据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应用程序,而这些应用程序又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着海量的数据,数据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核心资源和商业模式的基础,例如电子商务和手机游戏。与此同时,很多媒体类的移动应用也通过数据运营实现了商业模式的构建。喜马拉雅FM是移动互联网音频行业采用大数据技术的平台代表,其技术团队基于音频内容的传播特点针对搜索及推荐算法进行研发。用户的每一次行为都会被记录下来产生数据,然后再基于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等指标建立用户兴趣图谱,从而进行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广告投放和商品推送。在新闻资讯领域,今日头条和一点资讯也是凭借着庞大的数据资源、精准的用户画像和智能化的推荐算法将内容推送到用户面前。

对于传统媒体机构而言,在内容生产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缺乏数据运营的经验和技术。移动互联网普及的结果是使原来完全依赖于收听收视率的传统媒体机构能够通过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渠道获取来自移动终端用户的浏览、点击、评论、点赞和转发等海量数据。媒体机构通过分析用户留存的数据可以形成用户画像,从而进行个性化的内容推送和精准营销,实现传统媒体到智能媒体的转型。数据将成为下一代智能媒体发展的基础,以用户数据为核心,是沿着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广播电视行业未来生态的核心特征之一。只有真正掌握好、分析好、使用好用户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才能真正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使价值在用户使用阶段产生变现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媒体应当意识到,用户数据是比内容更为重要的资源。

人工智能产业结构有三层——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其中数据就是位于最底层的基础层中最核心的资源。同样,智能媒体的基础也是数据资源,只有以坚实的数据为基础,才能在此之上通过算法和应用实现个性化的产品创造和智能化的运营管理。当前任何一种基于现代化模式的生产都应该有智能化处理的数据与之搭配。因此,数据不仅仅是构成人工智能的基础,更是智媒时代媒体机构应当抢占的核心资源。

三、移动媒体政策引导智能媒体发展

移动媒体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并且由于融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多元的传播形式,以及用户、内容、平台等多元的监管主体,因此与传统媒体相比,针对移动媒体的监管是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一个问题。移动媒体生态变化使行业管理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近年来移动媒体政策的方向性引导已经开始朝着智能媒体管理的趋势发展,表现出平台化、透明化、技术化三个主要特征。

1.管理对象:从内容到平台

近年来,广电总局、网信办等管理机构都针对目前移动媒体行业中所存在的乱象和问题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和严格的管理条例。移动视频直播就是移动媒体行业目前问题最为突出、矛盾最为尖锐的一个领域,例如数据造假、不良信息、内容失范等问题。移动视频直播也是典型的移动媒体形态,同时兼具社交属性、媒体属性、分发平台属性,因此对于移动视频直播行业的管理不是单一某个行业管理的问题,应当引起了相关行业管理机构的共同重视。2016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对直播服务资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对开展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的单位应具备的技术、人员、管理条件,直播节目内容,相关弹幕发布,直播活动中涉及的主持人、嘉宾、直播对象等作出了具体要求。随后,2017年1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也发布了《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规定》明确要求:平台需要牌照,主播需要实名,总编辑对直播发布流程进行管控。

可以看出,移动媒体行业管理正从管理“内容”向管理“平台”发展。平台是汇聚用户、内容、主播、数据的基础,对于平台的管理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媒体管理范畴,不仅管理内容,还要管理用户、管理内容提供者,更重要和必要的是管理平台产生的数据。未来的智能媒体管理,首当其冲的管理对象就是大型移动媒体平台,首要任务就是对于平台数据的管理。

2.引导手段:从虚拟到透明

除了移动直播以外,移动媒体的第二种典型业务就是以人际传播为主要模式的社区、论坛、群组等形态。2017年,针对网络空间匿名所带来的乱象和主体责任缺失等问题,相关管理部门颁布了一系列管理规定,使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控制,网络空间管理开始逐渐由虚拟走向透明。

从8月25日到9月7日,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相继颁布了《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针对中国境内的所有从事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提供跟帖评论服务、提供或使用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从事信息发布服务以及提供或使用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的建立者、管理者和使用者下发了严格的管理规定和惩戒措施。要求相关服务的提供者必须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对其服务的使用者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否则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系列条例都严格地对社交平台用户进行了实名化监管,以法规的形式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主体身上,同时对用户进行身份信息备案和定期考核。此外,QQ群、微信群、陌陌群、微博群、贴吧群、支付宝群等,也都将按照“谁建群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的规定进行规范化运行。

这意味着,移动媒体行业管理的对象正在从虚拟、匿名向真实、实名发展;网络空间开始告别匿名式生长,走向透明化监管的规范化发展道路。人工智能时代,被监管的角色从完全的自然人开始转向机器人,例如南方都市报的写稿机器人“小南”、阿里配送机器人“菜鸟小G”和德勤公司的基础财务工作员“小勤人”等。当机器代替人类参与创作内容、发布信息、跟贴评论、甚至转发,信息发布的主体将更加难以追朔,信息发布的过程将更加难以管控。因此,未来智能媒体的管理,首要工作就是将机器与责任主体建立关联,使虚拟的机器编辑透明化、真实化。

3.发展目标:从人工到智能

未来的智能媒体将形态更多样、内容供给更丰富、信息发布更快、信息接收更便捷,这就要求媒体的运转效率更高、管理更有效,也对智能化的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信息发布的主体从自然人向机器人发展,信息发布的过程有了机器的介入,智能媒体的管理环境将更为复杂。应对这种变化,智能媒体的管理过程也需要有机器的介入,管理手段实现从人工监管到人机协同管理的转变。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信息中心副司长刘成勇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内容生产、产品形态、内容传播、内容监管等各个方面对媒体产生巨大影响。就内容生产链条而言,当前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媒体日常生产的全部环节,包括线索发现、内容采集、内容写作、内容分发、效果反馈、内部协同、自动处理等。但内容监管方面,虽然图片图像识别等智能技术目前在新闻出版扫黄打非中已有应用,但还有不少问题,面临很多挑战。目前,行业已经开始利用机器介入媒体监管工作。例如在内容监管方面,腾讯“万象鉴黄智能识别系统”,这种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学习定义、收集样本、训练模型和测试验证等步骤完成对图片信息的识别,鉴别是否涉黄,可以部分地代替人工审核工作。新华社也在推进落地统计和影响力评估、UGC内容识别和归类、版权追踪、语义识别等智能应用。此外在用户管理方面,人工智能也可以辅助用户资产的运营,改善用户体验。将积累的大量用户信息,用结构化的数据汇集存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库进行挖掘,建立用户模型。

2017年11月3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第54届亚广联大会上的发言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加快实施“智慧广电”战略,必须强化技术支撑。加快推进内容生产智能化、分发传播智能化、网络覆盖智能化、用户服务智能化。

当前,人工智能在媒体行业的应用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移动媒体的未来就是智能媒体,智能媒体时代的管理将实现四个转变——管理范畴将从内容走向平台,管理主体将从自然人走向机器人,管理手段将从人工走向技术,管理层次将从行业法规走向法律与伦理的结合。适应智能媒体管理的转变应当充分考虑到管理主体、管理范畴和管理手段、管理层次的四重变化,充分借鉴移动媒体时代的管理经验,并考虑到瞬息万变的媒介形态以及监管主体的不断衍变,制定出真正适合媒体特征与趋势的政策法规。在人工智能发展初期就尽可能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促进智能媒体良性发展。

未来的智能媒体形态更多样、内容供给更丰富、信息发布更快、信息接收更便捷,这就要求媒体的运转效率更高、管理更有效,也对智能化的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2) some—类不定代词一般用于肯定句,也可用于表示希望得到肯定回答的疑问句中;any—类不定代词常用于否定句、疑问句或条件句中。如:

注释:

① 江和平:《重新定义融合传播》,http://news.sina.com.cn/gov/2018-01-25/doc-ifyqyuhy6221790.shtml。

② 胡正荣:《传媒业的未来属于智能媒体》,《光明日报》,2016年6月18日。

③ 企鹅智酷:《2017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2017年11月17日,http://tech.qq.com/a/20171120/025254.htm#p=1。

④ 艾瑞咨询:《艾瑞:车载媒介场景下移动音频发展潜力不容小觑》,2017年4月10日,http://report.iresearch.cn/content/2017/04/267682.shtml。

⑤ 张磊:《智能媒体的现实图景与未来想象》,《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⑦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信息流/2319006。

⑧ 艾媒咨询:《2017年中国自媒体从业人员生存状况调查报告》,2017年2月14日。

⑨ 艾瑞咨询:《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洞察报告》,2017年6月15日。

⑩ 新浪新闻:《新浪客户端上线AI功能即时推,捕捉用户即时兴趣》,2017年9月13日,http://news.sina.com.cn/c/nd/2017-09-13/doc-ifykusey9790011.shtml。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智能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