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角度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
2018-02-09周恩超
周恩超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86)
0 引言
企业攫取剩余价值造成的不均衡是通过竞争的力量来调节的。竞争被设定为一种推动资本在产业间流动,以寻求最大收益的长期平衡力量。此外,劳动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其进入和退出市场不受人为或自然壁垒的阻碍,以及投资决策者的投资自由,都使得竞争更加灵活多样,更加残酷和激烈。竞争的动态过程是资本从低收益产业流入高收益产业的过程。资本在产业间的这种流动,促使各产业产出比例发生变化,造成新的供需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又反过来引起相对市场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化。
1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现状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的最新理论之一,它源于战略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理论和创新理论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的探索。现阶段,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并大量参考了国内外学者的有关文献,将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从竞争、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入手,利用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综合论述和研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新分析和认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结构,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模糊评价模型,以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测度和培育理论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在实践中,力求对我国企业培育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上的帮助,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葆生机。
2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
当今世界,开放和竞争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日益高涨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企业高枕无忧的“世外桃源”的梦想,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企业能够独立于日趋激烈的竞争之外,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发展,惟有打造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企业就有了自己独特的竞争力因素的组合关系,也就有了风起云涌的“商海”的“定海神针”。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一定规模、拥有一定实力后才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它是研发系统、营销系统、组织管理系统的有机融合。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核心竞争力,也不是规模越大,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它只显现于竞争领域、存在于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中。当然,有些企业属于自然垄断状态,虽然规模很大,但决不能说其核心竞争力就很强。有些企业可能永远都没有核心竞争力,虽然这些企业仍然在套用甚至滥用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核心竞争力是近年来比较“时髦”的词汇,正因为“时髦”,才造成了概念的模糊和理解的混乱。有的企业把核心竞争力看成一种宣传手段,弄出个可供“别人学习”的模式,大肆渲染。一位曾带领企业走出困境,并立志要把企业做成世界知名百年品牌的老总慷慨激昂地指出:“优秀的竞争团队是企业里最核心的竞争力”;一位名牌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则认为,“现在的中国,企业家是最稀缺的资源”,因此,企业家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一位研究国际贸易的教授结合国际大企业兴衰的例子提出,“经营理念、科学决策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能力”;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坚持制度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认为企业团队也好、企业家也好,都是制度的产物,可见,“制度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登载此消息的《中国经营报》以《核心竞争力—盲人摸象》为题介绍了类似情况,并评论:“首场论坛,各路专家学者就对核心竞争力产生如此差异的各种解释,是可以理解的,但也表明,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人们似乎仍然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无独有偶,丹麦著名学者尼古莱·J·福斯也尖锐地指出:“尽管近年来,有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涌现出相当多的著作论述,但客观上讲,这一理论还不成体系,仍处于一种支离破碎的状态,和企业契约理论相比,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多是内涵界定并不十分清楚的概念和判断”。这足以看出,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体系化。
3 核心竞争力结构的应用价值
核心竞争力结构的解析对于企业应用核心竞争力理论、构建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发展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价值。从整体上看,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文化力、学习力、创新力三层的层级结构构成,而从每层来看,它们又各自有其核心,形成核化的结构。正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体的层级结构以及各层级内的核化结构为我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和培育提供了一条新的分析思路。
3.1 核心竞争力结构对其评价的价值
以往在评价核心竞争力时,为了顾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总是要选取上百个指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这样大规模的指标体系,不仅需要投入较大的评价成本,而且对于评价后所发现的问题,很难找到其根源所在。此外,由于某些原因,其中许多所获得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也值得怀疑。这样,很多的评价工作仅仅是为评价而评价,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而核心竞争力的整体层级结构以及各层的核化结构,为核心竞争力评价理清了思路。笔者认为,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需要分层进行,在评价每层时又要从核心开始。企业需要依据核心竞争力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关系,从基层企业文化力开始评价,然后到学习力,最后再到创新力。对于每层的评价,则要从其核心开始向外逐级进行。在这个顺序过程中,若发现某一层的缺失或者明显的不足,就可终止进一步的测度,可以判定该企业不具有核心竞争力,如同一座楼房,如果发现它的第一层还没有建好,就可以断定它一定不会有第二层。因此,基于核心竞争力结构的评价不仅能使企业降低评价成本,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企业迅速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为问题的改善或缺失部分的培育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3.2 核心竞争力结构对其培育的价值
过去,一些企业为了培育核心竞争力,积极地寻找自身的差距,它们通过复杂的评价体系也确实找到了很多存在的问题,于是企业就针对这些指标所反映的问题去改善。在实践过程中很多企业会发现,自己所做的努力对于问题的改善很微弱,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彼得·圣吉称这种现象为“补偿性回馈”,意指善意的干预引起了系统的反应,但这反应反过来抵消了干预所创造的利益。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忽视了核心竞争力这个有机系统的层级结构和层的核化结构,片面的去改善局部表面问题。还有一些企业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获得了短暂的成功,成功之后却忽视了核心竞争力的层级结构和层的核化结构,并没有从基层的企业文化力抓起,也没有从每层的核心开始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根基,企业不重视学习力的修炼,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而空谈创新,甚至有的企业搞市场创新,涉足自身能力难以满足的多元化市场,进行多元化经营,最终导致了企业的倒闭。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也应是一个层级和核化的结构模式,企业应该而且必须按照核心竞争力的整体层级结构以及层的核化结构,从基层结构力抓起,从每一层结构力的核心开始培育,脚踏实地的逐级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最终使企业能在市场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4 结语
核心竞争力研究任重道远,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刻不容缓。同时也承认,本文的探索只是初步的、有局限性的。特别是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方法问题,核心竞争力的认定、测度问题,核心竞争力指标的设计和模型的检验问题,还有不少的争议和不同的看法,甚至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这需要今后进一步研究、探讨和论证,以期对我国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点滴贡献。
[1]张莉蓉.学习型组织:保持企业核心能力的源泉[J].企业活力,2004,(09).
[2]虞群娥,蒙宇.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评述及展望[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04).
[3]张新华,范宪.识别、构建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
[4]方统法.企业核心能力及其识别[J].经济管理,2001,(20).
[5]李振球.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J].经济管理,2001,(20).
[6]张国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扩散:一种战略协同的过程[J].经济管理,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