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方法
2018-02-09龙启冲
龙启冲
(河南省项城市中等专业学校,河南 项城 466200)
0 引言
儒家经典《礼记·中庸》对传统五步学程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该学习方法继承了我国先哲的经典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结了合当时的学习环境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五步学程的第一步是博学,即进行广范而博大的学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步是审问,即要敢于并善于提出质疑,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向他人学习是多么重要的事情。第三步是慎思,即谨慎并严密地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在学习中应重视学思结合,不读“死书”。第四步是明辨,即能够清楚地辨别是非善恶。第五步是笃行,用理论指导实践是学习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步骤,同时也是根本目的。
1 传统五步学程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方法制定的借鉴意义
传统五步学程对中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哲学与人生》第三章“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中,要求当代学生应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其中在“现象与本质明辨是非”一节中,就有讲到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这也就是“明辨之”的现代表述,而“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与“笃行之”的意思相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够联系此章节进行相关的思考,不但可以加深自己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同时还创造性地继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更促使自己入学对教育文化品味得到有效提升。除此之外,“顺应历史潮流,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一章中,要求我们要分清理想与现实的区别,同时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深刻理解理想来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唯有现实付出足够的努力,理想才能变为现实,因此理想对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代学生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而要真正对理想与现实有正确的理解,不仅需要“博学”还要“明辨”,这又增强了将传统五步学程运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中的可行性。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具体学习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具体学习方法是在我党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制定的,是党的思想路线在该课程中的具体化。
2.1 一切从中职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从中职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该课程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原则。形象地说,中职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相对于初中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学习要求发生了改变。初中生的学习要求相对简单,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而学习的直接目标则是升入高中。而中职生的学习目的则不同,中职各科的学习均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这是中职课程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而两个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也正决定了初中生的学习科目是单调并且是有限的,而中职的学习科目既有公共基础课程,又有专业技能课程。初中学生接受的教育仅停留在课本的知识,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极少;而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包括综合职业能力,为生产、服务一线工作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职生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同时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在掌握了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之外,还应培养自己的良好职业道德,更应增强就业及创业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此种课程设置的不同也决定了初中生课程的学习单纯是为了考试,并接受学校以试卷成绩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的评价;到了中职,学生的学习评价主体发生了改变,要接受的是企业与社会的评价,成功与失败不再由学校的试卷决定,而将由企业及社会来判定。第二,日常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初中生的日常生活有家长与老师的悉心照顾,但是中职生正迈向成年,远离父母身处异乡,一切师生间、同学间或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均由自己来处理。因此,中职生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时应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切勿随波逐流。
2.2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真正的学习是能够将课本知识运用于生活问题的解决中,首先要弄清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普遍的理论是可以具体化的,只有具体化的真理才能对实践进行正确而有效地指导。所谓的具体化的真理就是充分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在进行“道德修养”课理论的学习时,中职生应结合本人的理解,使课本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从而运用以针对性地指导自己的实际生活。
3 结语
当前,一些中职生的心理素质较差,易向困难与挫折低头,意志不坚定。众所周知,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是认知、意志和情感的有机统一体。但是,如果仅有坚定信念而不付诸行动,就无法真正做到学行结合。所以,要实现思想、道德、法律从知到行的转化,需要学生加强自身认知、意志、情感、信念,并从多方面践行才能完成。
[1]杨云涛.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职德育课中的渗透[J]. 经营管理者,2015,(26):372.
[2]吴若虹. 浅析中职教育中的德才观与技能教学观[J]. 文学教育(下),2016,(07):226-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