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洪京应用健脾益气温中类对药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

2018-02-09王洪京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王师补气脾气

刘 青 贾 伟 郝 建 王洪京

(滕州市中医医院脾胃肝胆病科,山东 滕州 277599)

王洪京医学博士、主任医师。荣获“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等称号,201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设立“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王洪京传承工作室”。他从事临床工作34余年,擅长脾胃疾病的治疗。笔者侍诊之余,将其应用健脾益气类和温中类对药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整理如下。

1 健脾益气类

1.1 茯苓与白术 茯苓甘淡渗利,健脾补中,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白术甘温补中,补脾燥湿,益气生血,和中消滞,固表止汗。茯苓以利水渗湿为主;白术以健脾燥湿为主。二者合伍,一健一渗,水湿则有出路,故可脾健、湿除、肿消、饮化。王师认为二药配伍主要治疗脾虚不运、痰饮内停、水湿为患的病人。用量:茯苓10~15 g;白术10~15 g。

1.2 黄芪与白术 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健脾利水,升阳固表,既主肌表之水湿,又主在里之水气;白术补脾益气,健脾运湿。二药合伍,一能增强补益中气、升阳之功,二能鼓舞脾胃气化、振奋生机、补脾气以化水、运脾气以行水、升脾气以降水、彻表彻里之水湿。王师认为此药对临床常用于治疗:(1)久泻、久痢、慢性肝炎、内脏下垂、脱肛、重症肌无力等辨证属于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2)气虚水湿停滞之肌痹、水肿者。有研究证实[1]:黄芪能促进和调节机体代谢和免疫功能,诱生干扰素,有护肝、抗肝纤维化等作用,对慢性乙型肝炎等肝病用药情况进行分析,以黄芪使用频率最高。用量:黄芪10~30 g;白术10~15 g。

1.3 黄芪与山药 黄芪补益脾气;山药益脾气养脾阴。二者伍用,气阴并调,相得益彰,奏益脾气养脾阴之效。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肠炎属脾胃气虚或兼有阴虚者。王师治疗溃疡病,常辨证选用二药,认为有补气护膜止血之功,兼护其阴,有利于溃疡的愈合。用量:黄芪10~30 g;山药10~30 g。

1.4人参与白术 人参大补元气,益脾肺之气,鼓舞脾胃运化;白术补脾气运脾湿。二者均为补气健运脾胃要药,合用相得益彰。奏补气健脾,促脾胃运化,振奋后天之本之大功。临床凡脾胃不足、脾虚不运、脾虚湿滞、脾虚气弱瘀阻等所致诸多病证均可应用。临床人参一般可用党参代替。用量:人参3~9 g;白术10~15 g。

1.5 人参与防风 人参大补元气,鼓舞脾胃气化;防风祛风胜湿,散肝气,鼓脾气上升。二药合伍,人参得防风补而能升更增补益之功;防风得人参则疏通而不伤正。共奏鼓舞脾气、升发清阳之功。用于治疗脾虚湿滞不化之证。王师认为慢性腹泻属脾虚湿滞不化用之较宜。用量:人参3~9 g;防风6~10 g。

1.6 黄芪与防风 黄芪补气益气升阳而固表;防风疏风解表,胜湿,散肝气,鼓脾气上升。二者合伍,补中兼疏,不敛邪,不散泄伤正。共奏益气固表御外风、鼓舞脾气升发清阳之功。王师临床常用此药对治疗气虚易感、表虚自汗、脾虚泄泻等证。用量:黄芪10~30 g;防风6~10 g。

1.7 人参与升麻 人参补脾胃元气,益气生津;升麻升清气。二者合用,补益升运并施,正合脾之生理特性。共奏益气升清降浊之功。用于治疗脾胃气虚下陷、脾虚不摄诸证。王师临床对内脏下垂、慢性泻痢、脱肛等属气虚下陷者,均用为要药。用量:人参3~9 g;升麻6~10 g。

1.8 黄芪与薏苡仁 黄芪补益脾肺元气,运毒托毒;薏苡仁健脾止泻,清利湿热,解毒排脓。二者合用,一能补气健脾、渗湿止泻,一能运毒托毒。共奏补气健脾止泻、运毒托毒之功。主要用于治疗脾虚湿盛之泄泻。另外,肿瘤病人化疗、放疗期间用之,有扶正解毒、抗肿瘤、康复体力、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等作用。有研究证实[2]:薏苡仁其抗肿瘤作用是多方面的综合作用,包括直接的抑瘤作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免疫调节作用等。用量:黄芪10~30 g;薏苡仁15~30 g。

1.9 黄芪与升麻 黄芪补气升阳,托毒解毒;升麻升清气,透解邪毒。二药合伍,一能补气升阳,一能补托透解邪毒。主要用于治疗脾虚清气不升诸证,如泄泻、脱肛、内脏下垂、眩晕、低血压等。另外,肿瘤病人属脾气虚弱、邪毒内盛者亦可用之。用量:黄芪10~30 g;升麻6~10 g。

2 温中类

2.1 桂枝与白芍 桂枝与白芍两药均为建中汤要药。桂枝辛甘而温,能温胃散寒,故能暖脾护胃;白芍酸苦阴柔,能柔肝缓急,不致肝邪犯胃。二药合伍,温润得宜,建中和胃。用于治疗中焦虚寒胃脘痛。用量:桂枝3~9 g;白芍5~15 g。

2.2 高良姜与香附 香附辛散苦降,药性缓和,为理气之良药,能通行三焦,疏肝解郁,善行血中之气而理气活血,调经止痛,《本草纲目》称其为“气病之总司”;高良姜辛辣芳香,温热行散,功专温胃散寒,行气止痛,健胃消食,《本草从新》称其“暖胃散寒,消食醒酒,治胃脘冷痛”。二者合用,相得益彰,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甚效。临床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辨证属于寒凝气滞者均可使用。王师临床体会,香附重于理气,高良姜偏于散寒,合用擅治属于寒凝气滞的胃脘痛者,因其辛香走窜、温则流通之故。用量:高良姜6~10 g;香附6~10 g。

2.3 砂仁与白豆蔻 砂仁辛散温通,醒脾和胃,行气止痛,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白豆蔻辛温香燥,温中化湿,健胃止呕,行气止痛。砂仁香窜而气浊,功专于中、下二焦;白豆蔻芳香而气清,功专于中、上二焦。二者合伍,宣通上、中、下三焦之气机,以开胸顺气,行气止痛,芳香化浊,醒脾开胃,和中消食。临床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运化失职、湿浊内蕴、气机不得宣畅者,见纳呆食少、胸闷不舒、脘腹胀痛、反胃、呕逆等症。小儿胃寒消化不良、吐乳等症亦可用之。王师认为砂仁、白豆蔻同为辛散温通、芳香化浊之品,二者常相须而用。用量:砂仁3~6 g;白豆蔻3~10 g。

2.4 乌药与小茴香 乌药辛温香窜,行气止痛,偏走下焦,为理气止痛之上品;小茴香辛温,温肾散寒。两药伍用,为理气止痛良药。临床多用于寒凝气滞而致小腹冷痛者。王师认为临床上,可在此药对基础上,加入广木香、吴茱萸等散寒止痛之品,其效更佳。用量:乌药6~10 g;小茴香3~6 g。

2.5 肉桂与葛根 肉桂补脾阳,生命火,鼓舞气化;葛根鼓舞胃气,升提脾气。二者合伍,温补升提并施。共奏升脾气、温脾(肾)阳、鼓舞气化之功。用于治疗脾肾阳虚的泻痢之证。王师善用二药合伍治疗老年人慢性腹泻辨证属脾肾阳虚、湿浊内盛、清浊不分者。用量:肉桂6~10 g;葛根10~15 g。

[1]高倩,谭行华,袁冬生.黄芪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药理作用[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13(6):464-465.

[2]温晓蓉.薏苡仁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3):135-137.

猜你喜欢

王师补气脾气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补气补阴就吃黄精炖瘦肉
七七的怪脾气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安神补气丸中8种成分
他谱写了人生最壮美的华章
——琐忆王富仁先生
酒精脾气等
树的怪脾气
健脾补气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病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