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精神与青蒿素发明※
2018-02-09刘霁堂李燕君
刘霁堂 李燕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2015年10月5日,我国医药工作者屠呦呦教授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消息传来,国人欢欣鼓舞。不少人开始对青蒿素发明历史表现出浓厚兴趣,一些参加过523项目和青蒿素研发的专家也开始写一些回忆文章,其目的就是让人们记住这段火红的历史,从这段历史中汲取一些对目前工作有价值的元素。523精神是523项目的灵魂,是成就青蒿素发明的精神向导,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概念。但翻阅有关资料,我们发现人们对523精神内容的研究不够,专一研究523精神的文章不多。研究523精神离不开523项目,离不开青蒿素发明。
1 523项目
20世纪60年代中期,越南战场抗药性恶性疟疾横行,非战斗减员高出战伤减员4倍以上,抗药性疟疾已成为双方共同敌人。越南政府紧急向我国政府求助救治恶性抗药性疟疾药物。1967年5月23日,国务院召集由解放军总后勤部、国家科委、卫生部、化工部、国防科委和科学院领导参加的协作会议,成立全国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领导小组,制定研制规划,形成523项目。项目要求组建一支多部门、多地区、多学科、多专业、军民合作、科技骨干固定的研发队伍,力争3年时间研制出安全、高效的救治恶性抗药性疟疾新药。
523项目起初进展并不顺利,尽管3年内相继发明防疟1号、2号、3号片供给越南前线,但效果远未达到规划要求。直到1971年10月屠呦呦教授发现青蒿素,并对之进行一系列临床研究、结构测定,剂型、工艺改进,研制出疗效明显的青蒿素药物,并于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523项目才宣告结束。523项目前后历时13年,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参与,取得以青蒿素药物为代表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89项,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5项,荣获国家部委、省市科学成果奖12项[1]。
2 青蒿素发明
发现和发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又联系紧密。发现是本然的发觉和再现,揭开本然面纱,回答是什么、为什么问题,通常是科学的任务;发明是基于本然的创造和建构,形成人工自然,回答能做什么、如何做问题,通常是技术任务。没有科学发现,难有技术发明,广义的发明涵盖着发现。
523项目意义下的天然药物青蒿素发明显然是广义的发明。纵观青蒿素发明全程,其发现阶段包括中草药制疟信息筛选、青蒿素粗提、动物模型试验、药效毒性分析、有效单体结晶、临床试验、药效检验、化学结构测定、活性基团确定等环节;青蒿素发明阶段包括提取原材料优选、工艺改进、质量分析方法提出、质量标准优化、方便剂型设计、降低复燃率、临床试验、临床规范确定、分子结构改造、高效衍生物开发、药效毒理分析、临床试验等阶段。显然,青蒿素发明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西方国家对我国在20世纪60~70年代间科研设备简陋、人才匮乏的条件下,能研制出像青蒿素这样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成果百思不解。殊不知,是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及其迸发的523精神弥补了这些不足,创造了奇迹。
3 523精神导引青蒿素发明
不少学者把523项目与同时代的 “两弹一星”相对比,认为523项目是医药领域里“两弹一星”不无道理。“两弹一星”的成功离不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鼓舞,523项目的代表性成果青蒿素的发明同样是523精神激励之结果。正如原全国523领导小组负责人陈海峰所说:“青蒿素的研发经验再次表明,没有523精神,就不可能有青蒿素抗疟今日的辉煌。[2]3”
追踪523项目缘起、发布及实施足迹,探索青蒿素发明过程,我们可从如下5个方面概括523精神。
3.1 战备精神 战备精神可从紧急性和统一性两方面理解。战备源于国家安全,关系国家存亡,它要求全体国民要有紧迫意识和统一意识。
战备精神的紧急性表现在完成任务的时间性和达到目标的坚定性。523项目有着严格的时间要求,原定3年完成任务。严格的时间限制使每个参与单位和参加人员都有强烈时间观念,与时间赛跑是所有参与者的座右铭。广东523小组的江静波教授,在女儿农村插队溺水身亡时坚持让老伴去处理后事,而不离开抗疟一线。广州523小组李国桥教授60年代一直在海南用针灸防治疟疾,接到参加523项目针灸组通知后,他更坚定了针灸防治疟疾的信心。但当发现针灸在防治疟疾方面的局限性后,他毅然放弃钟爱的针灸防治方法,毫不犹豫转到疟疾临床研究组。北京药物所屠呦呦夜以继日翻阅中医药古文献,从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逐一验证,经过190次失败后最终提取对疟原虫抑制率100%的青蒿素。
全国523领导小组始终坚定目标,坚定必胜信念。523项目开始时并不顺利,原定3年任务并未达到目标,一些人产生畏难情绪。全国523小组在多个会议上批评这一思想,鼓励大家树立必胜信念,并确立了发现苗头、及时上报、马上决策、集中力量、迅速行动的工作机制。1971年10月,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屠呦呦发现对疟原虫抑制率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3月,全国523办公室在南京及时召开会议报告这一结果,马上安排解放军302医院、海南昌江地区医院协作进行临床试验。同时,山东寄生虫研究所、云南药物所受南京会议精神启发,先后从黄花蒿提取出抗鼠疟较好的提取物。1974年1月,全国523办公室马上在北京汇聚三地专家,提出统一计划,分工合作,共同推进青蒿研究的决定。这次会议为青蒿素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523项目是一项战备项目更是一项政治工程,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号召参与人员思想要高度统一。卫生部黄树则副部长在1981年总结523工作时指出 “在523大协作中真正做到了思想上目标一致,计划上统一安排,任务上分工合作,专业上取长补短,技术上相互交流,设备上互通有无,充分发挥了部门、单位的人才和设备优势”[3]。中央领导毛泽东、周恩来一直关注523项目进展,适时做出指示。1969年,毛主席亲自审阅523任务执行报告。1970年,523原制定3年研究工作期满,523的各项研究工作正深入开展,为加强领导,周恩来指示调整全国523领导小组,并批准1971到1976的5年计划。围绕523项目的管理,不但有全国523领导小组,中央军委、卫生部以及各省市也都成立523领导小组。所有参与人员,上至中央领导,下至乡镇卫生防疫部门员工思想高度统一,只有一个心思“急战备之所急,想战备之所想”[3]。
3.2 协作精神 全国523办公室负责人陈海峰说:“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西方国家对我国在20世纪60~70年代间科研设备简陋、人才匮乏的条件下,能研制出像青蒿素这样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成果百思不解。殊不知,这奇迹是全国社会主义大协作解决了当时战备任务时间要求紧、实验仪器设备条件差和科技人员短缺的矛盾而创造出来的。[2]3”大协作是全国523项目的工作方式,但是523式的协作有其特有含义。那就是这种协作是政治目标一致的协作、中央顶层设计下的协作和无私自愿的协作。
协作的动力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动力,二是思想动力。思想动力往往是根本动力,它最持久、最有韧性。经济动力也很重要,但往往不持久,有强制性。参与523项目的每个科技人员都经过精心选拔,有过硬的政治素养,他们的协作动力是发自内心的精神动力。他们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他们把参与523项目视为党和人民给与的荣誉,把完成523项目视为应尽责任,视为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他们不论在城市实验室或在山区农村试验场,都团结一心,相互协作。
协作分自组织协作和他组织协作。自组织协作是自发形成的协作,达到目标往往需要较长时间;他组织协作有外部指挥者参与,指挥者定下目标,适时给出指令,协作行动迅速,达到目标快。523项目的组织过程是他组织协作,全国523领导小组作为外部指挥者一直是项目的领导者。这种协作要求参与者具备忠诚意识和权威意识。参与523项目的每一个组织和个人都把523办公室的指示奉作权威,不折不扣地执行。一个例子是:1974年10月,在云南耿马县开展疟疾临床研究的李国桥教授突然接到523办公室指示,马上验证新发现的青蒿提取物“苦蒿结晶Ⅲ”,10月份,疟期将要过去,疟疾病人难找,而“苦蒿结晶Ⅲ”又是新药,临床方案需要研究。而李国桥教授接受任务,马上行动,动员周边两县卫生院,翻山越岭寻找病号,大胆设计临床方案,连续工作两个月完成18例疟疾病人的用药验证,做出对青蒿素的肯定结论[2]38。
523项目的参与者在相互协作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一个主体,作为主体都能根据523办公室给与的任务,挖掘自身潜能,发挥自己特长,自愿自为自主。但是,他们所有的行为又都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或自私的,都是从523项目全局出发。各省根据全国523办公室意见都成立了各省的523小组,各省的523小组按专业分工又成立有523分小组。譬如化学合成组、中医中药组、现场防治组、驱避剂组、凶险疟疾救治组等等。这些小组既独立工作又无私协作。如北京523小组、山东523小组和云南523小组相对独立地提取出青蒿素,在提取的方法上都各有创新。由于开始都是实验室提取,提取量很少,但为满足全国523其他研究机构需要,云南523小组、山东523小组都无私地供给兄弟单位。
3.3 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是忘我精神,为了目标、理想不怕吃苦、不怕委屈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523项目实施中,有多少人坚守无私奉献精神,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工作着。
他们不怕牺牲。广州中医学院李国桥教授是523临床研究组主要成员。为了探索疟疾发病规律,观察针灸的有效穴位或试验新药疗效,自身感染疟原虫,忍受连续高热病痛进行试验观察,甚至写下免责声明。他们为了工作舍弃亲情。北京药物所是青蒿素的主要发明单位,该所钮心懿教授丈夫刚刚去死,即忍着悲痛,带领科研工作组到海南作临床试验。该所老专家傅丰永教授为加快中草药研究进度,带着实验小动物和必要设备进驻海南岛农场,开展中草药调查,收集到较好的药方,立即采药就地粗提,进行抗疟试验。他们不畏艰险。为摸清我国青蒿资源分布与产量,523小组青蒿资源调查队连年背负行囊,翻山越岭,顶烈日,冒酷暑,风餐露宿,走遍我国山山水水。他们不怕委屈,忍辱负重。在“文革”期间,尽管中央对参加523项目的科技人员有所保护,但他们仍未能置之度外,不少专家白天参加批判会被批判、被检讨,晚上还要回到实验室完成工作。
3.4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即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态度、科学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523项目是一项庞大的战备工程,在这项工程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从全国523办公室到全体参与人员时时不忘科学精神,处处弘扬科学精神。
3.4.1 从实际出发,以科学态度审视523项目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科技水平低下,科研设备、科技人员匮乏,研究机构分散,规模小,独立研发新药能力低下,加之当时美苏大国对我国的封锁,外部援助已不可能,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却能提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全国523办公室科学分析这一态势,制定了523项目“远近结合、中西医结合、医药为主,重在创新,统一计划,分工合作”的工作方针。当523项目3年未能达到目标时,全国523办公室以科学态度向中央反映,中央很快制定了5年计划,但5年后理想青蒿素药物还不够明确时,中央又制定4年计划,最终发明了理想青蒿素药物。
3.4.2 科学认识中医药经典,从传统医药中发现新药 中医药经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防病治病的经验总结,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内容,是现代医药学急需挖掘的宝库。面对浩瀚的传统中医药经典,全国523办公室成立了523中医中药组。他们一方面遍查经典医药著作,寻找祖传治疟秘方、验方,一方面对这些方剂中的草药进行粗提、药效筛选和安全性实验,进而临床观察。大胆猜测,小心求证,他们先后从数以千计的中草药中发现常山、鹰爪、仙鹤草、陵水暗罗、青蒿等10余个抗疟草药,对它们的提取物继续验证,最终选择了青蒿。
3.4.3 用现代科学思维发现和改进青蒿药物 在多次提取青蒿素失败后,屠呦呦认识到青蒿素温度较高时分解的可能性,改用低沸点乙醚提取获得成功。云南药物所罗泽渊用溶剂汽油浸、浓缩法使青蒿素的提取纯度再进一步。以后全国523办公室不但按照现代药物研究方法,进行临床验证、分子式测定、有效基团确定完成青蒿素的发现,而且从长远考虑制定了青蒿素衍生物以及复方的青蒿药物研发规划。
3.4.4 为523项目研发提供自由学术氛围 523项目的工作机制是协作,全国523办公室给出的每一个工作任务都经历了充分研讨和交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旦任务确定,各个部门务必完成,不得更改。任务的产生过程是民主而科学的。全国523办公室举行的会议很多,但会议议程很简单,都是专家汇报,专家研讨,形成决议,以全国523办公室名义发布。
3.4.5 群众观念 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现实反映,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523项目实施过程中,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性的群众观点得到充分体现。
全国523中草药专题研究组除从中华医药经典文献中寻找抗疟药方外,还组织多个民间调查组深入云南、广东和江苏等地向民间郎中、赤脚医生和百姓请教治疟药方。他们就地对药方中的中草药进行粗提,马上进行药效实验和初步临床观察。广东调查组首先从民间获知植物鹰爪有抗疟效果,他们快速测定出其有效成分,定名为鹰爪甲素,并进一步确定其化学结构中的有效基团为过氧化物。这一发现为后来青蒿素化学结构测定提供了启发[4]。南京523中草药研究小分队在江苏高邮县调查,他们发现该县卫生局组织防疫站、公社卫生院、村卫生所,组成101人8个青蒿群防群治小组,用青蒿鲜汁、煎剂、汆剂、丸剂等于1969年到1972年治疗184个疟疾病人,有效率80%以上。他们从青蒿鲜、干品对比,枝叶嫩、粗对比,煎药时间长、短对比,用药量大、小对比中,摸索出青蒿治疗疟疾疗效的规律[5]。这一调查成果为全国523办公室选择青蒿研究方向提供了支持。1975年2月,全国523办公室会议确定523项目的青蒿素方向。接着,全国523办公室分别于1975年4月、1975年12月、1976年7月围绕青蒿资源调查、提取方法、青蒿素质量标准、青蒿素药物剂型、临床方案、生产工艺、化学结构测定、化学结构改造等组织全国力量进行三次会战。正是靠这三次群众性的会战,一种新的临床新药青蒿素诞生了。
在523项目实施中,群众观点还表现在向群众积极普及医药卫生知识方面。523临床研究组长期深入疟区探寻疟疾临床规律,进行新药临床检验。但他们每到一地首先开展的工作是对群众进行疟疾防治知识宣传,让老百姓了解疟疾形成原因和疟疾防范简便方法,赢得老百姓的好感和支持。正因为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最初的青蒿素粉剂、栓剂在海南、云南得到试用和推广。李国桥教授在云南耿马救治的第一例恶性疟孕妇,就是用粉剂鼻饲法获救的。
523项目已成历史,523项目的直接成果青蒿药物为中华民族带来的荣耀有目共睹。作为世界抗疟领域的首选药物,青蒿药物正在为人类做出贡献,但引导青蒿素发明的523精神才是留给我们的更有价值的精神财富,没有523精神就不会有青蒿素今日的辉煌,新的时期我们更需要去倡导523精神。
[1]原全国523办公室.疟疾研究成果选编(1967—1980).1981.
[2]张剑方.迟到的报告——五二三项目与青蒿素研发纪实[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6.
[3]原全国523办公室.卫生部黄树则副部长在各地区疟疾防治研究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同志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981-03-05).523与青蒿素资料汇集(1967—1981).2004.
[4]523抗疟药专业组.523抗疟药物专业组科研工作报告(1981.3.2).523与青蒿素资料汇集(1967—1981).2004.
[5]江苏省高邮县卫生局.探索运用青蒿防治疟疾的新途径(1977.4).523与青蒿素资料汇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