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
——谈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课堂

2018-02-09张清林张洪雷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医药课程文化

张清林张洪雷

(1 南京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2 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今年秋季开学初,“浙江省发布了全国首套小学中医药教材《中医药与健康》,对五年级学生开设中医药课程”一事,在整个教育界和中医药领域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扶持下,经过多少代中医药人的共同努力,振兴和传承中医药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终于取得了一次突破性的进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文化,必须从中小学生抓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地强调“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的精华,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因此想要让中医药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必须要依靠青少年;要想让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必须首先在国内弘扬,并且首先在青少年这一群体中弘扬。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中小学推广中医药课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中医药的长远发展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1 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课堂的价值分析

1.1 是落实“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6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就曾很明确地指出: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更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所以通过推动中医药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堂,能使学生从小就树立起健康的意识,并且将科学有效的中医药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去[1]。从自身做起,然后去影响身边的每个人,从而使国家“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真正地落实到实处。

1.2 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哲学智慧、独特健康理念及其实践经验的结晶,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特色和优势。对它的传承必须要当成一份长久的事业来做。要想发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必须先继承,然后才能发展创新。但目前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一些名老中医的临床诊疗技术、临床诊疗经验、方药正在慢慢地丢失。此外青年一代对于中医药的不感兴趣与不了解,使得一部分人生出了“中医是伪科学”的片面乃至错误的想法,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对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难度。所以,让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了解中医药文化,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把中医药知识通过科普课程的形式传递给中小学生,是对这一文化的继承;让学生从小培养对这一传统文化的兴趣[2],鼓励学生钻研下去,并让一部分学生能够树立起未来从事中医药相关工作的理想,是对这一传统文化的最有效的弘扬。如果青少年一代都能从心底产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又何愁这一文化得不到传承?

1.3 是大力加强文化自信的需要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3]。中国近代史屈辱沉重,在人类文明史上,如此集中的、全世界的列强联合起来瓜分一个国家,这是十分罕见的。但中华文明就是在那样的艰难时事里,还能保持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坚韧的生命力,终于在艰难困苦中一步一步熬了过来、挺了过来,终于迎来今天的伟大复兴。这主要得益于当时无数仁人志士的那份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而在当今时代,之所以在社会上会产生“中医是伪科学”的错误思想,归根结底就是这部分人文化自信的缺失。所以要想让中医药文化振兴,并且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国人就必须要先树立起对中医药的“文化自信”。中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4]。同时,中小学生是未来弘扬中医药事业的接班人,让这部分人建立起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让中医药课程走进校园,就能使得这一文化真正融合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支柱。

让中医药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是一件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大事件。但也不可否认,由于准备时间短和经验不足等原因,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2 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课堂的问题审视

2.1 缺少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牵引 在中小学的教学中,任何一门学科的开展都离不开相关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这两根指挥棒。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某门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该门课程的教材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考核、评估之纲[5]。可以说,缺少了大纲的指引,开展出来的课程就缺少了内在的灵魂,而变得空泛和没有深意。同时教学大纲相当于该课程领域内的“宪法”,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是对该课程直接的、统一的、刚性的控制。而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某门学科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课程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进行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这是对于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最低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一种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规范”。而当前对于中小学生中医药课程的教学,只有一本教材,而缺少了这两项最重要的指导性的文件。那势必就会造成一线教师无路可循的状态:每个学段的学生应该掌握些什么?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那由此开展出来的中医药教学的成效就可想而知了。

2.2 缺少相关专业背景的执教师资 教师是一门课程的引导者,孔子云:“导而弗牵”,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讲课时,要用引导的办法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指挥棒去走。但是,不能生拉硬拽,强迫学生去学习。这就体现了教学方法选择的艺术性,要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教法活起来,让学生好接受、愿意学。这在中小学生的教育中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中小学生是有区别于中医药大学里的学生,他们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与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启用中医药大学里的任课教师去执教,可能很难承担起中小学生的教学任务;而让中小学老师去执教,他们又不具备中医药的知识背景。如果仅仅靠短期培训的话,那么由不太专业的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是否会有问题?所以,进入中小学开展中医药课程,要求我们的相关老师不仅是要有中医药的知识结构,更要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等相关的知识背景。而这样交叉学科的人才,在当今大学的专业设置中,是凤毛麟角的。

2.3 缺少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 考核并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但却是关键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当前中小学的教育现状是:考核比重大的课程多讲,考核比重小的课程少讲,不考核的课程不讲。因此,缺乏一个科学有效的中医药课程的考核体系,最直接的后果就会导致该课程逐渐沦为学生心目中可有可无的课程,在学校的教学课时被不断地压缩,从而背离了国家试图在中小学中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初衷。

2.4 缺少连贯的教学梯度 当前中小学各门教学课程的开展,我们都提倡一贯性。无论是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还是三年的高级中学教育阶段[6],每个学段都是应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学段与学段之间也有一定的承接关系。而当前推行的在五年级开展中医药的相关课程,就忽略了中小学课程应当体现的一贯性的原则。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更何况中医药这样一个对于大多数孩子都相对陌生的领域。如果不从低年级把学习中医药的“地基”给打牢,那之后的学习可能就会虎头蛇尾,直到有一天大楼的轰然倒塌。

存在这些问题,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在中小学开展中医药的通识教育。在贯彻落实中医药这一全新的学科走进中小学课堂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甚至出现一定偏差。这说明把一个全新的课程推广到中小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如此,这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理念是不应当被怀疑的。中医药和古典文学、京剧、书法等一样,都是五千年来中华文化宝库里的璀璨明珠。通过对中医药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五千年来中华文化的魅力,建立中华文化的自豪感[7],形成文化自信。通过中医药教学,还能够使中医药这个古代瑰宝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但我们必须要时刻思考的问题是,对于这一课程该怎么开展下去?

3 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课堂的对策建议

3.1 科学确定课程的定位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的是中医药课程在中小学里,是作为一门什么样的课程而存在?对于中医药这门课程的初创阶段,应该是科普性更重要。因为目前对于这门课程,国家的教育部门、地方的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还有太多的工作没有完成。所以把中医药课程开设成选修课或者是特色的地方校本课程,更有利于它初期的推广。在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8],充分发挥当地中医院和中医药大学的作用,加强中医药专家学者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互动沟通,将中医药教学送进中小学校园里,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和毅力,把这份事业作为一个长期的工作,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

3.2 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毋容置疑,中医药内容确有一些晦涩难懂的东西,比如中医文化里的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天人合一等内容,都与哲学、玄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容易让人望而生畏,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此外,中医药里面的一些东西也有模棱两可的一面,即使是非专业的成年人都难以决断,对于中小学的孩子们更是难以辨别。因此,传递给中小学生的中医药知识,既要把博大高深的中医药文化和知识点化繁为简,又要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接受[9]。这样的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是让中小学生去了解一些中医药方面的名人轶事。比如神农尝百草、扁鹊四见齐桓公、何首乌的传说等等,以这些故事为切入口,带领学生慢慢走近中医药的世界里,培养他们对这一领域的兴趣。二是可以学习一些粗浅的、生活化的中医药药理结论。比如告诉孩子常吃油炸类食物容易上火,喝菊花茶可以败火,肉类食物要和蔬菜搭配着吃等。而这些结论背后的药理知识,对中小学生来说,大可不必理会。对于中小学生的中医药知识的普及讲不到那么深,也不必那么深。在学习了这些中医药知识后,能让学生的生活更加健康,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对于一般的学生就足够了。如果能因此激发一部分学生对于中医药的兴趣,就可以让他们从小树立起学习中医药知识的理想,从而为长大后从事中医药相关工作做好准备。三是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可以积极地做好实践教学工作。对于中学生而言,学校可以与当地中医院展开合作办学,带领学生去参观中医临床治疗。同时也应当注意,要尽可能地去参观那些相对温和的临床治疗,比如针灸、刮痧等等。而对于小学生而言,去参观中医养身类的活动,比如观看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的表演,就显得更加的适合。

3.3 着力解决考核评价问题 既然将其定性为科普类的选修课课程或者是校本课程,传统纸笔测试的手段固然可以,但这必然不应该是主要手段,要注意考核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我们考核的目的并不是想让学生学习很高深的中医药理论知识,而是想把中医药这一星辉灿烂的文化,通过开展相关课程的教学,传递给青少年,让他们用科学的中医药知识武装头脑、强健体魄,过上健康的生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要注意两个方面:一要注重去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的结果和成效固然重要,但是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更加重要。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个体,我们无法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和标准去衡量。在让每一个学生达到“最低”课程标准的前提之下,更应该注重学生对中医药这一学科兴趣的培养。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深入学习,并且可以举办成果展示、中医药知识大赛等活动,使得考核评价的方式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二要注重多方面评价主体相结合。由于中小学现有教师对中医药知识的匮乏,只有学校教师给出的评价结果,得出的结论必然片面。这就可以让与学校合作的中医院、社区医院,包括是家长都参与进来评价,学生之间也可以展开互评和自评。把这些评价结果综合起来看,得出的评价结果才能更加的公正客观,对学生的成长也更加的有利。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身上,都已经深深地烙印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精神保障,是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重要软实力。中医药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国民身体素质、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让这部分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生,让未来的主人翁了解、熟悉和应用中医药知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才能使这古老的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1]王玉平.理想信念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路径[J].共产党员(河北),2015(20):18-19

[2]张妤.《文化生活》教学中南京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3]陈佳琳.从社会个体生成论看如何践行文化自信[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6):51-54.

[4]季卫锋.让科学交流精彩纷呈[J].吉林教育,2008(1):90-91.

[5]吕英花.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中的教材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6]韦祖庆.“学”乃教学设计之本[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14(5):24-30.

[7]陈晓玲.从档案文化视角谈海峡两岸档案界的交流与合作[J].办公室业务,2009(6):52-54.

[8]戴军.浅议社区文化对建设校本课程的优势与障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7,27(1):59-61.

[9]李敏.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英语教学整体优化[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5):66.

猜你喜欢

中医药课程文化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谁远谁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