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视域下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育策略

2018-02-06苍中洪

职业·中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工匠精神语文教学

苍中洪

摘 要:本文就工匠精神视阈下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育策略进行论述。人文素养是工匠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工匠精神构成的核心要素。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特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氛围、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开展课内外阅读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厚植工匠精神形成的基础。

关键词:工匠精神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由此,“工匠精神”再一次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人文素养是工匠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工匠精神构成的核心要素,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厚植工匠精神形成的基础,是当前职业院校发挥语文学科教学优势的重要举措。

一、人文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内涵

1.人文素养

“人文”最早见于《易·贲卦·彖传》:“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的是诗书礼乐等文化现象。“人文”一词的古义与现代释义均强调“人”这一主体,两者的基本内涵一致,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按照一定的社会规则和做人准则在其自身历史进程中积淀的各种文化。素养通常指人的修为,是人通过长期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是人的能力和精神结合在一起的体现。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素質与修养,是由知识、观念、能力、意志、情感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强调人的内在品质的养成过程,外在体现为一个人的气质、人格与修养,表现在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及行为准则当中。一般认为人文素养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素养,是指在文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教育活动中所掌握的人文科学知识,是人文素养形成的基础;二是能力素养,是指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培养和发展学生认识与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是人文素养形成的关键;三是精神素养,是指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人文素养的灵魂,也是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取向的关怀。

2.工匠精神

“工匠”一词,在古代文献中也被称为“工”“匠”“工巧”“巧匠”。《辞海·工部》说:“工,匠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者。”因此,传统意义的“工匠”是指从事手工制造和劳作、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如木匠、鞋匠、铁匠等等,只专一门技艺,忠于职守,默默劳作,一般文化不高,地位一般。现代意义的“工匠”,通常指受现代工业文明的熏陶,在现代工业文明中通过训练培育出来的一种专门人才,是在整个专门、专业活动中,按照一定标准掌握一定的技能、技术和技艺的人才,是与工业文明的发展和浸润联系在一起的,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专业、专注。“精神”一般指的是人的思想、意识、观念、思维等。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是一种生命态度,并非所有的工匠都有工匠精神,只有那些热爱专业,精益求精,专心致志,练就了成熟过硬的专业技能,并达到了一定高度的优秀工匠才具备“工匠精神”。一般认为,“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就是以敬畏之心,不辞辛劳,追求精准和极致,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把职业看做是神圣的、不可亵渎的,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二是持之以恒的专注精神。就是心无旁骛,保持内心的宁静,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工作。三是可持续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上,更要体现在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新成果上。

二、人文素养与工匠精神、语文教学的关系

1.人文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关系

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其源头和基础是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强化实习实训,突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职校生走上职业岗位后,普遍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遇到了瓶颈,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进步不大,特别是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技能能手也极少发展成为我们期待的“大国工匠”。究其原因,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是职业教育过于强调技能本位而忽视了人文教育,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不够,缺失对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关注,语文、艺术、哲学、政治等蕴含丰富人文精神的学科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地带,学生忙于实习实训,无暇顾及人文知识的学习,难以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创新创造的匠心。而人文教育蕴含的正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学习、工作、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正契合工匠精神。

因此,职业院校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不能不突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要将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宽、内涵挖得更深,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

2.人文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但学生要成才,首先要成“人”。提倡人文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提高人文修养,学会做人、做事、审美,学会如何确认价值、如何处理各种关系、如何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实践的最佳途径,它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培养能力的任务,而且需要培养学生内在的、更深层的东西,这种东西便是“人文精神”。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自身的人文属性决定了语文在培养人文素养方面较其他学科有天然的优势。语文教材一般选用文质兼美的课文,题材广泛、风格各异,包含社会生活、人生哲理、历史画卷和个人心灵历程等丰富的思想内容。它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成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文教师巧妙合理的教学实施,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认知文化、感知生命、体悟人文精神,将语文潜在的文化特质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熏陶。endprint

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育策略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综观中外各国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无不包含在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之中,其中蕴含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和理性思维,在工匠精神视阈下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渠道。

1.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氛围

当前职校语文课堂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堂生态,难以培育职校生高尚的人文素养。随着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职校生的接受过程自然很快,但对教师来说,却是一个面临诸多挑战的过程,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和信息技术水平需要不断更新和提高。

职校语文教师要更新理念,以生为本,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符合时代特征和当下职校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中,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把握学生的性格气质、内心世界、愿望期盼、精神寄托,结合培养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活动,改进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实用性特征。要恰当创设情境,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愫,从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获得共鸣,真正让语文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要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启发法、朗读法、问题引导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克服人文教育常有的抽象、空洞、无力的缺陷,使人文知识变成有活力的知识,使学生于润物无声中感受人文素养的熏陶。教师要进一步走近学生、尊敬学生、赏识学生,构建平等、温馨、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使语文课堂成为师生间心灵相通、情意交融、平等相待的温馨之地。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讲:“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语文教师就应善于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产生被尊重、被赏识的自豪感和心理满足感。同时,教师要善于将课文中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合,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灵,让学生的精神世界自由快乐地成长。

2.从语文教材中充分挖掘人文因素

作为优秀民族文化载体的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因素。语文教材中表现中华民族优秀人文精神的文章比比皆是,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风亮节,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做人傲骨,有“先天下之忧而憂,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之情,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对技术的心无旁骛、锲而不舍的追求,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袖情怀,等等。教师要基于多元化原则,树立全新的视野,创造性地用活教材,在关注语文知识讲解的同时,更要侧重于对学生语文教育人文内涵方面的导向,对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将蕴含其中的不朽的人文养料充分地传递给学生,渗透进优良品德、美好情操、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接受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努力地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提高独立阅读、深入思考、自由表达的能力,认识到自身对社会发展的责任,养成美好的品格和高尚的人格。

3.在阅读天地中熏陶人文精神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是开启学生精神世界的钥匙,是人性的启蒙和觉悟。语文教育要促使学生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命。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经典作品,受到书中人物个性和精神世界的熏陶,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了解自我,加快自身精神和心灵的成长,人文素养自然会得以提高。职校生课余时间充裕,常在网络游戏、闲聊中虚度,主动阅读少。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多一些色彩,让心灵多一份滋养,让学生对社会、自然、人生多一些认识和感悟。

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依据职校课程标准,结合教材“走进名著”阅读推荐书目,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避免漫无目的的阅读;要突出个性化阅读;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要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以陶冶性情,充实精神生活,提升人生境界。

4.以丰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可充分发挥自身办学特点和优势,灵活多样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激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增强学生与生活、社会、自然的亲密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语文,深化对人文知识、人文思想的理解。这样既可巩固学生课堂上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人文素养拓展空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教师可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设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帮助学生成立文学社、朗读社、曲艺表演队、播音主持等各类社团,开展文学创作、影视文学及电影鉴赏、文学经典品读、戏曲表演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交际能力,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也可通过举办系列人文知识讲座,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浸润和人文精神的教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品格;也可举办文化沙龙,开展辩论赛,让学生就其关心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各种问题自由探讨,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

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寿斌.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J].江苏教育,2016(5).

[2]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3]黄全.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N].人民日报, 2016-12-7.

(作者单位:徐州机电技师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工匠精神语文教学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