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2018-02-06付白雪杨东东
付白雪+杨东东
【摘要】周围性面瘫,又称贝尔麻痹,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角歪斜,眼不能闭,无力鼓腮等症状,属中医的“口僻”范畴,临床发病率高,严重损伤者易留下面部后遗症,不但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同时造成患者巨大心里痛苦。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主要予激素治疗,抗病毒,营养面神经以及面肌功能训练的一般治疗。中医通过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穴位埋线等手段治疗本病,在缩短治愈时间,改善预后,减少后遗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对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了概括性总结。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45.12;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16..02
周围性面瘫,又称“吊线风”,一般单侧发病,主要症状有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歪斜向健侧,轮匝肌瘫痪,鼓气、吹口哨漏气等症状。周围性面瘫在任何年龄和性别均可发病,起病急,损伤严重者常遗留面肌痉挛、口眼联动等后遗症。通过积极合理的中医治疗,临床有望达到缩短治愈时间,减少后遗症的效果。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病位在经筋,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加之受风邪侵袭,气血痹阻脉络,筋脉失于濡养以致功能失调,筋肉弛缓失于约束,从而出现口眼歪斜[1]。《诸病源候论》曰:“偏风口僻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而风因乖之也,使其筋脉急而不调,顾令口僻也”。赵吉平[2]的现代临床调查显示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受到诸如风寒、情绪波动、劳累等外因的影响[2],发病季节多在冬、秋,体现了风寒致病的季节特点。
2 临床治疗
2.1 药物治疗
牵正散出自《杨氏家藏方》,方中白附子辛温祛风,化痰止痉,全蝎和僵蚕皆能祛风,且全蝎善于通络,僵蚕兼能化痰,三味药合用,功效祛风化痰通络,能治疗风痰阻络之口眼涡斜,为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主方[3]。姜德海[4]以牵正散临证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明显缩短疗程,减少后遗症。刘华宝[5]从肝主筋,脾主四肢肌肉论治,以气血、血风、风痰淤为中心多角度思考,并在现代中药研究知识指导下,以和血祛风通络法治疗周围性面瘫, 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疗程更短。宋润生[6]拟疏风清热方一则,方用荆芥、薄荷、僵蚕、川芎等疏散风邪,清热凉肝,活血通经药物的同时配以板蓝根、金银花、蒲公英等经现代药理学研究具有抗病毒抗感染的药物,兼顾本病的中西医病因病机,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补阳还五汤[7]治疗周围性面瘫,重用黄芪大补脾胃元气,旺实气脉,并兼以补血活血,祛瘀通络,治疗前后面肌功能明显改善。李春天[8]以大秦艽汤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以羌活、白芷、细辛等辛温药物分经疏散太阳、阳明、少阴之风寒外邪,兼以补血活血,益气健脾,达到祛风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疗效良好。王毅刚[9]认为周围性面瘫病是外邪暴袭,早期属外感风湿邪毒,并非“内风”范畴,故以祛风解毒,活血通络为早期临床治疗原则,方用祛风解毒活络汤,其疗效较仅予常规针灸治疗的对照组更好。
2.2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治法为疏通经络,常用主穴有地仓、颊车、阳白、太阳、翳风、颧髎、下关、健侧合谷王明明[10]总结梅花针派临证经验取面八穴透刺,选穴少而优,疗效显著。赵辉[11]选远近跷脉交会穴进行针刺,协调面部阴阳,濡润经脉,疗效显著,疗程缩短。刘洋[12]以多针浅刺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冯伟民的疏风牵正法[13]治疗周围性面瘫,强调浅刺多捻。贺氏针灸三通法[14]在毫针“微通法”针刺的基础上辩证加减火针“温通法”点刺和三棱针“强通法”放血,效果显著。李瑞超对健患侧腧穴同步进行针刺治疗[15],有效地降低了復发率。胡薇以子午流注纳子法治疗周围性面瘫[16],逐日按时开穴论治,根据气血流注的顺序和盛衰补泻,促进局部循环。张颖颖[17]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上下眼睑加以快速点刺,达到刺激眼睑络脉,加强眼部神经和眼轮匝肌功能恢复的作用,既能明显改善局部功能,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还带动面部其他神经恢复,促进周围性面瘫整体的治疗,效果优益。
2.3 其他疗法
穴位埋线法是以针灸学为基础,以“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为理论指导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技术,能对埋线局部产生柔和持久的良性刺激,达到舒经通络,调和气血的功效。孟宪璞[18]以经筋理论为基础,应用穴位埋线代替针刺来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于传统针刺。王艳[19]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穴位割治敷药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提高了患者的痊愈率。
3 讨 论
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方法多,临床治疗灵活,辨证论治更准确,能够显著改善症状,并减少后遗症,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麟鹏,房 敏.针灸推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47,258.
[2] 赵吉平,王 军.贝尔麻痹发病与辩证分析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14(3)8-10.
[3] 王永炎,严世芸.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4,285.
[4] 姜德海,宗成翠.牵正散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11):901.
[5] 刘华宝,李应宏.和血祛风通络法治疗周围性面瘫34例[J].陕西中医药,2005,26(11):1181-1182.
[6] 宋润生,王林静.自拟疏风清热方治疗周围性面瘫34例[J].陕西中医,2006,27(2):185.
[7] 田 华,耿宝剑.补阳还五汤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2):1055-1056.
[8] 李春天.大秦艽汤配合穴位浅刺治疗周围性面瘫48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5.
[9] 李 梦,苟春雁,王毅刚.祛风解毒活络汤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5,44(10):1343-1344,1346.
[10] 王明明,蔡圣朝,黄雪珍.针刺“面八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6,39(2):50-52.
[11] 赵 辉,谭乐成,王 艳.针刺跷脉交会穴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6):457-459.
[12] 刘 洋,孙慧丽,孙 晶.多针浅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8,28(10):748-749.
[13] 倪克锋,龚 燕,陈利群,等.冯伟民疏风牵正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1):54-55.
[14] 孙 怡,贺普仁.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周围性面瘫96例[J].北京中医药,2008,27(8):615-616.
[15] 李瑞超,吴 雷.健患侧同调针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6(2):150-153.
[16] 胡 薇,郑现红.子午流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7):47-48.
[17] 张颖颖.眼睑点刺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1):44-46.
[18] 孟宪璞,吴中秋,肖丽梅,等.从经筋论治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2):62-64.
[19] 王 艳,高寒琦,王海华.割穴加敷药法治疗周围性面瘫73例临床观察[J].环球中医药,2013,6(S1):57-58.
本文编辑:王 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