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辨证治疗68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2016-12-07袁志国
袁志国
【摘要】 目的 观察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分型, 运用针灸结合中药进行辨证施治,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68例患者经治疗, 痊愈59例(86.8%), 显效7例(10.3%), 好转2例(2.9%), 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100.0%。结论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针灸;针药结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8.018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effect by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for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Methods A total of 68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were divided b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They receive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and their curative effec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Among the 68 cases, there were 59 cured cases (86.8%), 7 excellent cases (10.3%), 2 improved cases (2.9%), and 0 ineffective case, with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100.0%. Conclusion Due to its remarkable effect in treating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is worth widely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edicine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中医称之为“口”、“口眼斜”,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以20~40岁者居多, 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 面部左、右两侧的发病率大体一致[1]。本病病位在面部, 与少阳、阳明经筋相关。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的功效, 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中药可以针对治疗患者的全身症状。作者外用针灸、内服中药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68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6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来自本院针灸科门诊(2011年3月~2015年10月期间病例), 其中男39例, 女29例;年龄14~68岁, 平均年龄41岁;左侧36例, 右侧32例, 皆为首次发病。纳入标准为急性期(发病7 d以内)就诊;排除中枢性面瘫, 格林巴利综合征, 耳源性面瘫及年龄<14岁、>68岁患者。
1. 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2]。①起病突然, 春秋为多, 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②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 鼻唇沟变浅, 眼不能闭合, 口角向健侧牵拉。③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④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1. 3 治疗方法
1. 3. 1 针灸治疗 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足太阳经穴为辅。面部诸穴酌予斜刺或透穴。面瘫初期(1~7 d)正邪相争, 故以局部少取穴、轻刺激, 远端多取穴, 强刺激:停滞期(8~17 d)邪气减弱而正气未虚, 局部穴位增多, 手法加强, 远端少取, 手法适中;后期(18 d后)正气已虚, 邪气未清, 故局部取穴宜少, 手法宜轻, 远端取穴稍多, 宜用补法。基础选穴:百会、上星、印堂、阳白、四白、攒竹、太阳、颊车、下关、地仓、迎香、牵正、风池、合谷, 风寒袭表型加列缺;风热外袭型加翳风、曲池;风痰阻络型加丰隆;脾虚湿阻型加足三里、丰隆;气虚血瘀型加足三里、阳陵泉。
1. 3. 2 中药治疗 以牵正散加减, 风寒加桂枝、细辛;风热加双花、连翘、黄芩;风痰加防风、石菖蒲、胆南星;气虚血瘀加黄芪、川芎、党参、红花等。
1. 4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所有区域面肌功能正常;显效:闭眼时有轻度减弱, 可有轻度联动, 口角鼓起时轻度不对称;好转:两侧面部明显不对称但不丑陋, 没有严重的联动, 挛缩或半面痉挛;无效:经治疗后全脸无运动。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2 结果
68例患者经治疗, 痊愈59例(86.8%), 显效7例(10.3%), 好转2例(2.9%), 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100.0%。
3 讨论
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因人体正气不足, 络脉空虚, 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 及风、寒、热、痰之病邪侵袭足阳明经筋而发病。
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 针灸选穴以局部取穴为主:百会、上星、印堂、阳白、四白、攒竹、太阳、颊车、下关、地仓、迎香、牵正(颊车与地仓连线中点)、风池, 远端取穴为辅, 根据患者病情而选取列缺、合谷、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悬钟、太冲等。针刺手法应该针对发病的不同时期而定, 早期以远端穴位为主, 用泻法, 局部穴位少取, 浅刺, 以驱邪为重;恢复期以局部取穴为主, 加强经络的疏通, 手法可适当加强, 平补平泻;修复期选穴以局部为主, 加强调补气血、调和阴阳的远端穴位, 以补法为主。
现代医学认为, 通过浅刺可促使面瘫患者机体神经、血管与组织受到刺激, 从而有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功能的改善, 以及面神经功能的尽快恢复[3]。并配以口服中药牵正散加减以疏风散寒, 益气活血, 温经通络, 祛风化痰, 使正气得补, 邪气得祛 [4]。针药结合, 辨证施治, 整体治疗。
随着饮食结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 引起了人体内环境的改变, 导致本病的病情、病程都较以前有很大不同, 发病率也有逐年提高的态势, 病程也有加长的趋势。作者认为本病应早诊断, 早治疗, 以减轻患者的痛苦。针药结合辨证治疗, 把握住急性期, 早期有效治疗可缩短面瘫病程, 减少面瘫后遗症的发生[5, 6]。急性期有效的治疗是缩短病程的关键。
总之, 针药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
4 附病例报告
病例1, 患者, 男, 39岁, 2014年5月6日初诊, 患者左侧面部活动受限, 左额纹消失, 闭目不全, 左侧鼻唇沟变浅, 不能耸鼻, 示齿口角歪向右侧, 鼓起漏气, 纳可, 二便调, 苔薄白, 脉浮。头CT:未见异常, 血常规:未见异常。中医诊断:周围性面瘫。证属风寒袭络, 经脉阻滞。治疗:祛风散寒, 通经活络。针灸取穴:阳白、太阳、四白、颧髎、下关、地仓、颊车、牵正、翳风、风池, 健侧列缺、合谷, 针刺选穴以及手法的选择根据病情的变化辨证而定。中药处方:牵正散加桂枝、细辛、防风。该患共针刺26 d痊愈, 随诊半年未见异常。
病例2, 患者, 女, 51岁, 2015年9月12日初诊, 患者右侧面部活动受限, 右额纹消失, 右侧鼻唇沟变浅, 口角歪向左侧, 右耳后完骨穴附近疼痛, 纳可, 二便调, 苔黄, 脉滑数。头CT:未见异常, 血常规:白细胞12.3×109/L。中医诊断:周围性面瘫。证属风热袭络, 痰热阻滞。治疗:祛风清热, 化痰, 通经活络。针灸取穴:阳白、太阳、四白、颧髎、地仓、颊车、牵正、翳风、风池, 对侧合谷, 健侧外关、曲池。针刺选穴及手法以辨证而定。中药处方:牵正散加防风、连翘、野菊花、石菖蒲。本病例共诊治34 d痊愈, 随访半年未见异常。
参考文献
[1] 陈冬. 针灸治疗面瘫.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3.
[2] 石学敏. 针灸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224-226.
[3] 林宇芬, 李素华. 中药内服联合针灸治疗急性面瘫患者的护理.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 12(3):153-154.
[4] 曾彦, 李芬田. 中医综合疗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思路探讨. 医学信息, 2014(21):408-409.
[5] 甄晓然, 王璇. 针灸中药综合治疗面瘫的临床体会. 实用医技杂志, 2011, 18(7):763.
[6] 童炜炜. 温针灸、电针、中药联合治疗Bells面瘫风寒袭络证20例. 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5(5):38.
[收稿日期:2016-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