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京报》关于“十九大”报道研究

2018-02-06甜,周

今传媒 2018年1期
关键词:新京报新闻来源京报

高 甜,周 丽

“十九大”作为我国的重大会议,其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媒体关注的一大焦点,关于如何做好十九大的报道,在众多媒体的报道中脱颖而出,是媒体们要特别关注的问题。由于受读者对象、报纸的定位、以及影响范围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各家媒体都呈现出不同的议程内容,因而报道内容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新京报》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该报贴近北京群众、和北京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

根据内容的实际情况对《新京报》关于“十九大”相关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构建以下类目,本文分别从报道总量、新闻体裁、新闻来源、报道内容等变量来具体分析《新京报》“十九大”的报道特色[1]。

本文以“篇”为分析单位,一个分析单位就是《新京报》关于“十九大”报道中的一篇新闻报道,即2017年10月18日至2017年10月25日时间范围期间《新京报》的相关报道。对于分析单位“篇”的界定,笔者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划分。首先,对于具有单独新闻标题的新闻报道视为一篇新闻报道。其次,如果一个标题下有一张或者多张新闻图片的,则也按照一篇来进行统计。最后,如果同一个大新闻标题下含有两篇或两篇以上相关内容的新闻报道,则视为一篇来进行统计。经统计,获得实际研究样本为119篇。

一、报道广度收缩,内容深入挖掘

关于新闻体裁,在刘建明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一书中,新闻体裁被认为是“一种新闻手段”,被定义为“具有新闻特性的形象思维或逻辑思维的物化反应”,进一步讲,新闻体裁实际上为新闻作品的表现形式[2]。

本文将对《新京报》关于“十九大”的相关新闻报道按体裁大致可以分为消息、通讯、评论和其他等几大类。其中评论类主要包括社论、短评和述评等;“其他”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在图文报道中的新闻配发图表数(即数据新闻)的相关报道。由于有些图片新闻属于消息类,有些则属于通讯类,因此,笔者将其统一按照消息或者通讯的类别将其进行划分。

表1 《新京报》关于“十九大”报道的体裁统计表

由表1可知,2017年10月18日至25日,《新京报》在关于“十九大”新闻报道中主要以消息、通讯报道体裁为主。

10月 19日《新京报》在特别报道中发表通讯《过去 5年推出1500多项改革措施》,回顾了砥砺奋进的五年,全面分析了五年来的成就。分别从经济建设、深化改革、民主法治、思想文化、生态文明、人民生活和强军兴军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10月20日又在特别报道中发表通讯《七月老党员编词谱曲用京剧点赞幸福生活》,用编词谱曲的方式来歌唱国家政策和生活改变。通过大篇幅的报道,对“十九大”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和深入的挖掘。

评论相对较少。10月19日发表社论《进入新时代,创造新历史》等文章对十九大的相关报道进行深层次的解读。10月21日又在社论·来信专栏中发表《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及《高考制度改革就该呼应民众普遍期盼》,通过生态、教育等角度阐释,贴近实际,贴近受众,使报道更加鲜活。同时开设了“我看十九大”时事评论。10月20日发表《“党代表通道”拉近大会与民众距离》,10月21发表《“心有灵犀”心在基层,根在基层》对其进行延伸报道。

二、采集各方观点,力求报道完善

新闻来源指的是报纸所刊登的新闻稿件的出处,它体现出了该报的报道眼界和各家媒体间的交流情况[3]。由于报社客观条件的限制,如资源、人员等因素,对一些重大会议报道,报社记者和编辑人员无法获得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权,就需要通过转载来补充报道。《新京报》在报道关于十九大的新闻中主要的新闻来源有自采、新华社、十九大新闻官网中心、央广网等。具体情况统计如表2所示。

表2 《新京报》关于十九大报道的新闻来源统计表

在新闻来源方面,从表2中可以了解到,《新京报》关于“十九大”新闻报道的主要新闻来源集中在“本报”和“新华社”。《新京报》注重原创新闻的报道,63%的稿件均来自与《新京报》的原创作品,记者在10月19日特别报道中发表的《十九大报告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方向》,10月23日在社论·来信中发表《更美好的明天“敲锣打鼓”换不来》等内容体现出了《新京报》对十九大议题的深度挖掘和解析。同时,新华社是我国的国家通讯社,法定新闻监管机构,被称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网站”。由于新华社在全国媒体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因此《新京报》在“十九大”报道中运用了大量的新华社通稿。新华社的通稿约占稿件总数的1/3。

三、注重可视化图表的传播优势

表3 《新京报》关于十九大图文报道的统计表

通过统计发现,《新京报》的图文报道中新闻配图的相关报道占比最大,其采用可视化的图片、图表等表达方式解读政府的工作报告。同时根据数字、图片、文字等大量资料,将原本零散的数字、图片、文字和符号等相关内容整合。

如10月18日在特别报道专栏发表的《一图读懂十九大议程》,《新京报》从党代会选举规定,党章修改回顾等方面阐释了“十九大”的相关议程,从该篇报道上通过图表受众可以很直观的获得“十九大”的相关议程内容,通过大量可视化的图片,增强了时政新闻的可读性和可信性,提高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

四、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功能

“十九大”涉及我国国计民生,不同媒体由于各自不同的媒介定位,对“十九大”的报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对于《新京报》而言,依据自身的内容定位,对“十九大”的相关报道,呈现出了自身特色。

为了更好地对《新京报》“十九大”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研究,“其他”主要包括报告、名单、会议。分类以报道的主题为标准,笔者将其内容分为:政治类、经济类、社会类、文化类、环境类和其他等方面。

表4 《新京报》十九大报道内容统计表

从表4可以看出,政治类的新闻占比最大。充分体现了《新京报》“十九大”报道的倾向性,通过采编重点稿件,挖掘新闻深度,打造重点的栏目,构造自己的品牌特色。从10月18日开始,《新京报》以一天一个专题的进度,对“十九大”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度、广度的解读,议题主要包括“五年成就展”、军事、立法、反腐、基层等话题,全方位、立体化的解读“十九大”,发挥舆论引导功能。

在报道中许多议题围绕教育公平、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脱贫攻坚、医患关系等社会热点问题,如《医患关系应是人世间最温暖的关系》等报道,通过发挥《新京报》舆论导向的能力提高“十九大”报道的影响力,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五、结 语

“十九大”是中国政治生活的重头戏,其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已不仅仅是党召开的例行会议,更为不同阶层的人民提供了一个共商国事的平台,来自社会各领域的代表委员对一年来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新京报》从宏观的国家大政方针再到民众切身利益,全方位解读“十九大”,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功能,通过对焦点及热点的阐述来引导大众,体现报道的方向性。《新京报》在不断探索都市报纸在政治领域作为的可能,以更市民化的表述消解政治中心化的报道倾向。在“十九大”这一政治盛事的报道中,其责任感不止在于对信息的传递,更是对民众政治参与热情的培养,用知识性的报道去帮助受众理解政策,用贴近群众的视角引导受众关注政治在引导舆论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猜你喜欢

新京报新闻来源京报
全国结婚率“五连降”
《每日电讯报》和《新京报》关于十九大新闻评论的比较
社交媒体作为新闻来源的风险研究
《新京报》早期营销策略检讨
新闻的第七要素及新闻见证者
现场实时视频直播:《新京报》两会报道的媒体融合实践
视频直播给《新京报》新闻生产带来的改变
大数据与新闻领域变革
关于2015年上半年《人民日报》“一带一路”报道的内容分析
《光明日报》与《新京报》南水北调报道的新闻图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