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下的木艺研修创作

2018-02-06刘一鸣

今传媒 2018年1期
关键词:卡洛斯跨文化艺术家

刘一鸣

在传统材料中,木材一直沿用至今,它因优秀的审美性和特殊的物理性质应用在各大领域中。我国的很多木质艺术作品,因其把低调、内敛、成熟、稳重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艺术价值也格外突出。为了让不同国界的艺术多加交流,产生共鸣,在跨文化艺术沟通的方式上做了很多尝试与突破,把“文化”与“设计”相互结合,产生的不同的跨文化艺术产品,是现代艺术发展的结晶,也是当今社会大环境下飞速发展的侧面反映。

一、跨文化设计研究与探索

(一 )什么是跨文化

跨文化的定义: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①而本文的跨文化应与艺术与设计相联系,更深入可以解释为,拥有不同国籍的艺术家,把不同国家的艺术理论与艺术风格带入不同的国家和背景里,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了区别与差异,并以包容和共存的态度接受新的艺术理论与风格,它是多种文化认同下的艺术与设计。而这种跨文化下的成果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

(二 )跨文化设计的差异基本

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所产生的障碍有很多,具体来说,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是文化差异的主要层面。正确认识和理解文化差异,解决好所带来的问题和矛盾,协调团队成员的合作关系,可以完成设计目标,是考量整体团队合作成功与否的参照。一:思维方式上。无论是艺术创作的哪种阶段,思维占主导地位。国外创作更注视过程的发生的“意外”,不把一件事情设定完整,不需要一个一成不变的结果,探索过程中发现更多更好的可能,那么最后结果就可以是多种可能,更重视过程。国内创作习惯制定计划,把一件事情从头至尾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未雨绸缪、含蓄朦胧是中国做事情的思维方式,整个过程中不希望有什么波澜而影响到自己的计划,希望一切按照自己的规划稳定前行,最终到达预期的目标,这就是最好的结果。如果说中国式的思维像一条直线,一条路直通到底,直达目标,那外国式思维模式更像螺线形,围绕目的探索更多可能,螺线形思维更适合学习与探索,研究就是要发现多种可能可以开发脑力与动手能力,直线型思维更适合达成目标,在公司、企业里是更有效提升业绩的方法。二:价值取向上。国外学生比较“固执”,更希望得到自己想要的,中国学生更“听话”,喜欢完成安排的任务。没有人开始就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探索自我,是国外教育中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但凡在经历过面对困难时从茫然到坚定这样心理历程的人,都会明白:发自内心动力的成长胜过任何事先铺好的道路。然而一直要跳过自己思考环节,习惯于向外寻求“指令”的人而言,可能这样的成长机会就会错过。

无论任何艺术的理论与风格,对于创作本身而言都很可取,跨文化式的学习方法后,可以更好的沟通可以更默契的配合。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环境产生的想法和灵感也是艺术本身,在不同和不完美里发现探索美,是一件很值得学习的事情,在不足中吸取好的例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是跨文化设计的精髓。

二、跨文化下的木艺创作案例

(一 )中国传统生肖木制玩具的设计

以 2015年在上海设计周展出的乌拉圭著名小型木刻雕塑艺术家卡洛斯的木刻羊为例,它是卡洛斯在上海大学公共艺术协同创意中心驻地创作时创作的,以中国十二生肖为主题的木质雕塑玩具。(如图1所示)设计师本身独立开发了“乡村景观”设计路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理事会赋予“最具造型经验的人才”称号,并在2012、2013年连续两年获得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工艺品博览会“创意和设计一等奖”。2015年是中国的羊年,艺术家找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代表物,与他的家乡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契合。作品的材料主要是木材与羊毛,木材是从中国生长的木头中精心挑选出的,从木材的密度,纹理上都非常适合手工的制作,羊毛则是从卡洛斯的家乡远到而来。拉普拉塔河是南美的第二大河流,河岸边的草原有大片的羊群,这些羊毛则出自这些羊身上。在材料上,艺术家从两个国家就地取材,把出自两个国家,不同地域的材料结合在一起,做到了物质上的跨文化交流。而盛产羊的乌拉圭和中国传统的羊年不谋而合,也做到了精神上的跨文化统一。羊毛的缠绕编织方法与中国传统纺织技术像似,触感饱满柔顺,羊头羊脚经过精心的切割打磨,也光滑透亮。

图1 卡洛斯生肖“羊”作品

另一幅作品是2016年卡洛斯驻地创作的生肖“猴”木制玩具,其主题也是以当时猴年为背景展开的。(如图2所示)猴子身体基本形态为半圆形,身体的每一个关节和连接处都可以随意转动,作品的绝大部分都可以拼装拆卸,增加了玩具的趣味性。作品的主旨在于简化造型,与中国传统艺术简练、大方的特点和契合,把具象向意向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了提炼和升华,使得作品既有南美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又包含中国特色及韵味。木刻以木为材,充满自然温情与岁月质感,在玛雅文明的拉美地区,木刻被视为神灵的礼物,富有灵性。这也与中国传统木艺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质朴与温馨的气质显露无疑,也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图2 卡洛斯生肖“猴”作品

(二 )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以2017年文化部、教育部启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在上海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意中心驻地创作出的《亘古恒心》为例。(如图 3所示)南美艺术家卡洛斯与中国木雕非遗传承人的跨界合作,把国外木艺制作理念与中国传统的木雕相结合。作品充分体现了东方非遗传承精湛技艺与西方拉美的当代设计理念的智慧结晶。艺术家到中国先后拜访了上海和北京两座城市,对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摩登现代有了新的感知和理解。

图3 《亘古恒心》作品

该作品由中心点代表生命本源的起始位置逐渐向外延伸,《亘古恒心》是由四层承载着不同内容与寓意的圆盘组合而成,第一层雕刻着代表历史和祭奠的农作物和古建筑;第二层雕刻着中国文字和代表东方的龙图腾;第三层是以沉雕表现的人物,在上方盘旋着一条龙,寓意着守护;第四层是代表上海的现代建筑以及祥云图案;而圆盘的中心,则象征着生命的起源。中国木雕精湛而细腻的雕刻技法,将代表着东方的意象一一生动的呈现在木块之上,西方时尚而灵活的设计思维,让古老与现代沿着木刻层层递进,渐渐延伸,生命的历程在一块圆盘上一目了然。这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跨文化的领域中,创造出了新的价值,给予了新的灵感与启迪。

三、结 语

交流合作学习是新时代背景下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这些方法很大程度上培养跨文化交流者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艺术和设计中更能出品很多优秀的案例。艺术家和设计师是在自己已有的理论、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体系的,新体系的形成会使使用者在对理论、风格、设计方法上的理解有误差,跨文化的交流通过不同地域可以实现互补优势,产生不同风情的设计作品,提升各自文化层次和深度。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政府积极的去保护,弘扬和发展,传统工艺的继承也需要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和社会群众的支持理解。艺术方面而言,怎么与时代相结合,把理念、技术、感情、文化统一起来,在信息化的时代里,真正意义上做到艺术信息化、时代化是至关重要的。发扬传统艺术文化,接受新时代、新面貌的外来艺术文化,这样才可以做到艺术得传承与发展。这也对促进国际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木艺研修创作中的跨文化理念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和感悟,跨文化的理念在各种领域都将发挥更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卡洛斯跨文化艺术家
西班牙前国王 流亡海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19 世纪的法国大歌剧:威尔第的《唐卡洛斯》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法拉格特广场的小贩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