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体验的层次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8-02-03赵丹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层次

赵丹

【摘 要】 个体的幸福体验是有层次的,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以相应地把幸福体验分为生理幸福体验、安全幸福体验、社交幸福体验、尊重幸福体验、自我实现幸福体验五个层次。文章据此分析了影响幸福体验的因素,最主要的有人格特质、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也有个体健康状况、工作和生活环境、经历的事件、个人和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等客观因素。

【关键词】 幸福体验;层次;主观因素;客观因素

幸福是指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喜悦快乐与稳定的心理状态。体验,即在亲身经历与实践中认识事物。幸福作为个体主观的心理状态,本身就是一种个体体验。

一、幸福体验的层次

1、生理幸福体验

人的生理需求如吃饭、穿衣、住所等都是最底层、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强烈、非满足不可的,否则人无法继续存在。现代人关于生理幸福体验容易走向两个极端——忽略与过度。有些人对于丰衣足食的生活感到麻木,情绪容易被生活中各种不如意的事情所左右,忽视了生理需求已经得到很好满足的幸福体验。较少获得幸福体验的人应当有意识地降低体验点,多关注比较容易拥有的幸福体验,增强幸福感。另一方面,有些人过度追求生理幸福体验,这樣会对个体带来伤害。以饮食为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饮食无论从营养还是从味道上都较过去有了大幅提升,许多人为了口腹之欲摄入了超出自身所能承受的部分而导致疾病。因此,对待生理幸福体验要有正确、客观的态度,既不能忽视也不能过度追求。

2、安全幸福体验

安全幸福体验的级别高于生理需求,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追求安全上的幸福体验。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那些缺乏安全感的人很难感受到幸福,无论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还是杞人忧天那种不必要的担忧,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让他们不能轻松愉快地面对当下的生活。相反,有足够安全感的人对未来有信心、充满美好的希望,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当前要做的事情上,也就更容易获得成功。安全感能使人摆脱对不可预见的未来的焦虑与不安,给人带来平和、安宁的幸福体验。

3、社交幸福体验

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在生理与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会追求社会上其他与自己有交集的人所给予的情感回应。这些人包括家庭成员、同学同事、亲戚朋友、社会团体等,情感回应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理解、信任、鼓励、支持、温暖等能给人带来美好感觉的正面反应。社交需求比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更细致、更微妙,难以描述更无法量化,却是在现代社会中对人影响最大的。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广泛,而且更加密切,越来越多的人把自我价值确立在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上。因此,社交幸福体验直接影响着人的自我认同程度,影响着人的情绪状态。

4、尊重幸福体验

尊重需求包括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两个方面。自我肯定和被他人肯定能够提升人的自信心、增强自豪感。相反,没有达到自我预期或者想得到他人的肯定而没有得到,则会产生挫败感、自卑感,给人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一般来说,尊重的需求不太可能得到完全的满足,因为个体本身存在差异,且对尊重的需求很可能会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以对个体产生推动力。

5、自我实现幸福体验

自我实现是能够有机会从事最渴望的活动,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达到理想中的人生巅峰,成为最想成为的自己。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需求,也是个体最高等级的需求。追求自我实现的人,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努力,更加投入、更加忘我、更加充分地体验生活,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寻找自我实现的幸福体验。马斯洛把自我实现幸福体验称之为“高峰体验”。自我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人向着目标进取的整个过程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在某个时刻体会到的使命感和成就感。这是人精神最振奋、灵魂最舒畅的时刻,是人最完美、最享受、最和谐的状态。

二、影响幸福体验的因素

1、主观因素

(1)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1]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给人格特质下了这样的定义:人格特质是持久(具有时间的延续性)而稳定(具有情境一致性)的行为倾向,使得个体以相对一贯的方式对刺激作出反应。[2]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问题,每个人的反应与判断总会呈现某种稳定性。在影响幸福体验的主观因素中,人格特质是最首要最核心的因素。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即外倾性、神经质和精神质,其中神经质和外倾性与个体幸福体验的关系最为密切。低神经质的个体因其情绪稳定性较高,外倾性个体因其外向、积极、乐观的特点,更容易获得幸福体验。

(2)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个体在其感受、知识、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认知、理解或选择,即认识事物性质、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尺。实践证明,只有正面的、主流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才能给人带来实质的、长久的幸福体验。从幸福体验的层次上看,社交与尊重作为层次较高的幸福体验,都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前提。社交需要真实、坦诚、友善、信任、乐于助人的心理与态度,才能得到对方同样或者更好的回应。尊重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预期的结果才能使个体更加接纳、肯定、喜爱自己,才能使他人更加认可、尊敬、看重自己。相反,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自身利益不惜以牺牲他人利益的做法,即使能在一时之间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感受到幸福,也必将因此付出代价,受到疏远、鄙视、谴责、甚至是法律的制裁。

2、客观因素

(1)个体健康状况。如前所述,幸福体验对于个体健康意义重大,而个体健康状况又是影响幸福体验最基本的客观因素。很难想像,一个倍受病痛折磨的人能时常产生幸福体验。心理健康也是一样,一个有心理疾病、经常感觉压抑、郁闷、愤怒、失望的人更难拥有幸福体验。

(2)个体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除去睡眠,一个人用于工作的时间要占据人生的一半,是不是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能不能从工作中获得存在感、意义感甚至成就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幸福体验。而个体自诞生之日起,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环境由原生家庭进入新生家庭,集体环境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中学以至大学,再到各种社会组织和自己营造的各个环境,无一不在影响着个体的幸福体验。

(3)个体经历的事件。人的一生充满着各种偶然,幸运的偶然会给人带来突如其来的幸福体验,虽然可遇不可求,但它给人带来的喜悦、兴奋是客观存在的。不幸的偶然也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旦发生,会给人以沉重的打击,使人悲观失望、萎靡不振。对于个体经历的事件同样不能忽视,它有时会改变人的生命轨迹,进而改变人体验幸福的能力。

(4)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收入。微观经济学告诉我们,收入的增加会扩大生产可能性和预算线的边界,使消费者到达更高的效用无差异曲线,因此能够获得更高的满足程度。所以个人和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会为个体带来更多的幸福体验。然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个结论只适用于收入水平较低群体,对于收入水平较高人群来说,在其主观上的收入欲望和实际的相对收入影响下,其收入增加与幸福经验不存在正相关。鉴于我国还存在庞大的低收入群体,在此也把收入状况作为影响幸福体验的一个客观因素。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40.

[2] 林崇德,杨冶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词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989.

【作者简介】

赵 丹(1979.11-)女,黑龙江大庆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中共大庆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层次
P2P征信体系法律问题研究
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从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说”看《论语》中的养生学
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层次要点及其运用探析
浅谈舞蹈演员艺术感悟力的三个层次
数学作业多元评价促学生发展
浅谈日本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新课程理念下对群文教学的思考
如何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
浅议习作评价改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