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2017-01-19蒋月梅
蒋月梅
摘要: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保证,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教材教活,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习惯;层次;潜移默化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78-01
减负增效这一严峻的话题摆在了每一位教师的面前。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教委《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使每一位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和提高,结合实际,就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均衡发展方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培养良好习惯,为减负增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保证。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才能活而不乱。课堂上我是这样做的:提前到教室做好教学准备,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铃声响起时,学生均已坐到自己的位子上,学习用品都放在桌角上,课中发言不能随意插嘴;如有个别人违反纪律,教师除在课堂制止外,在课后找学生谈话,做到以一敬百。因此我班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集中精力,专心听课,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把老师的思路、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久而久之学生在老师的鞭策下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课堂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2.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是减负增效的主要途径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是单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教材教活,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2.1选用不同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备课时要注重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用不同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出新颖、富有活力的教学过程。
如在教学《长方体认识》时,在学生已经准确的认识了长方体面、棱、点的知识及面的特点之后,我出示两个问题:(1)长方体有几条棱?(2)哪些棱长度相等?要求学生拿出自带的长方体纸盒,数一数、看一看、比一比,在大多数学生已学会了第1问题,对第2个问题还有疑惑时,我采用了多媒体将长方体相对的棱用同一种颜色给学生进行了演示:学生在视觉和触觉的双重影响下,掌握了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培养,再加上课件中出现的不同颜色的棱,使学生明白了长方体12条棱分成3组,每组相对的4条棱长度完全相等。这种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效果。
2.2重视学生层次,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予以不同的要求。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学生层次,因材施教,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让学生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既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在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时,在学生认识三角板上的直角后,要求4人小组合作时,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把你们手中四个三角板上的直角合在一起,比一比哪个三角板上的直角大?这样的问题主要针对低层次学生,体现了面向全体的原则。当学生比出四个三角板上的直角一样大时,我接着问:(2)观察你们手中三角板上的直角和老师手中三角板上的直角一样大吗?这样的设问,坚持了学习知识的循序渐进,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照顾了中、高层次学生的提升需求。
其次,在达标环节上我特别注重了问题的层次性。表现在以下两点:(1)出示一些角让学生看图回答:①判断哪些是直角?②你能验证图中的直角吗?⑶画出这些直角,同样的题,问法在一步步深化,这样就对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进行了相应的测评。(2)出示图后,也提出了三个问题:①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⑵从图中你能找出几个直角?③从图中你能找出几个角?这样一步步深入,拔高层次,不但重视低层次学生的学习,而且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突破,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中、高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不同的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不同发展,为学生个性化活动和发展创设了更大空间,让他们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2.3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如在教学《分教的初步认识》时,通过让学生折、涂等方法,创造出自己想得到的分数,在大家展示各自的分数时,其中有三位同学表示的分数: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议,当学生甲说他表示的是14 ,马上就有同学否定了他的这种方法,并说明他的这种折法没有进行"平均分。"学生乙将他创造的12 展示给大家看时,好多同学认为也是错的,我当时也认为是错的,便赞同了大多数学生的看法,但这位同学很有主见,他为了说服大家,就将图剪开,把两部分重合在一起让大家看,以此来证明他的这种分法是正确的。此时,同学们的情绪高涨,都想上来展示自己的成果,丙上来展示说:"我表示的是18 ,"其他同学马上予以否定,我就引导他:"你再认真看看。"他马上纠正了自己的说法:"是28 ,"这时,就有同学补充说用:"表示14 也可以。"他们既理解了"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这一教学重点,又拓展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感性认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因此,我认为教师要克服包办和代替的做法,努力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究、去尝试、去创造,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3.合理布置作业是减负增效的有力保证
苏联教育家认为:"课外作业数量与学习成绩并不完全是相关的,有些学生作业少,学习成绩并不差。"这就要求教师讲究作业的质量和科学性。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根据各层次学生特点,向学生布置适量的作业,落实作业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应多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适当写一些恰当评语来激励学生。如"你真棒"、"书写太漂亮了,继续保持!"、"想一想,你还有更巧妙的解法吗?"等,这样的潜移默化会给学生带来学习动力,从"要我做数学作业"转向"我要做数学作业",从而使学生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好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娴熟地驾驭课堂教学,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坦诚自己的想法,展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只有从根本上真正端正教学思想,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严格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做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3]叶澜教授的《重建教学过程观》
[4]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