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英语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2018-01-30
一、“语言能力”的概念及内涵
“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语言能力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它既包括过去常说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也包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包括语言意识、交际身份意识等。具体地讲,语言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英语和英语学习的一些意识和认识;(2)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是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建构和表达意义的能力;(3)理解各种题材和体裁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篇的能力;(4)使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进行表达的能力;(5)通过语言建构交际角色和人际关系的能力。[1]
语言能力内涵丰富,需要特别关注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知识。语言知识不局限于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的知识,还包括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Bachman和Palmer提出的语言能力模型就包括很多重要的语言知识,其中包括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2]
第二,语言能力的界定不仅强调了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特别注重语言知识在建构和表达意义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究竟是如何利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等方面的知识来表达意义的。
第三,在语言技能方面,特别强调对语篇作出的反应。过去更加强调对语篇的理解,即知道语篇表达了什么意义,而不太重视读者对语篇表达的意义应该作出的反应。也就是说,我们读一篇文章之后,应不只停留在理解上,还要对语篇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判断和分析。
第四,要注意语言能力描述中反映不同思维层次的目标,准确把握目标描述中使用的“阐释”“评 价”“分析 ”“比较”“理 解 ”“区 分 ”“ 找出”等描述词语的内涵差异。
第五,强调语篇的人际意义。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与其说是读者与文本互动,不如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作者互动。既然是互动,那么作者与读者总是以一定的角色进行互动。换句话说,作者在创作语篇时,总要直接或间接地体现自己的角色,也会为期待的目标读者设置角色。这就是语篇的人际意义。[1]
由此,可以看出: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语言能力主要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话题、功能等,它是语言能力的基石,没有语言知识的铺垫,就无法实现语言技能的培养。
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它是语言能力的载体,是形成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途径。语言各技能相互依托、共同促进。语言理解是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一种内化,而语言表达则是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理解基础上的最终输出。
事实上,在当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习者除需要使用传统的文本阅读技能外,还需要观察图表中的信息、理解符号和动画的意义。因此,“看”也成了一种语言技能。这里的“看”,就是指学习者利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等理解语篇意义的技能。总之,语言能力要求学习者整合听、说、读、看、写等语言技能并经由语境与语篇等传递意义,进行人际交流。同时,英语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是学生发展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的依托。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拓宽文化视野,丰富思维方式,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跨文化交流。
二、发展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1.基于语篇。当代应用语言学主张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英语口语与书面语语篇,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和观察英语语篇,逐渐发展英语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离开语篇与语境,开展以单元为单位的培养语言能力的实践活动。基于语篇,将语言知识通过听、说、读、看、写等技能,与主题文化结合起来,形成“问题—语境—知识”这种三结合的学习活动。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让学生去悟,而不是靠教师讲。
2.运用知识。首先,学生要掌握常用的英语单词,背诵一定量的精彩语段和优秀文章,广泛阅读原版英文书刊,掌握常用的语法知识,这些是形成英语语言素养的基础。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根据语言交流的情景整合性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其次,英语教学还必须引导学生在充分的语言使用过程中,促进学生听、说、读、看、写等能力的发展,初步形成收集和处理知识信息的习惯。
3.展示语言的内涵。学生在理解语篇的表层意义之后,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充分领会语篇的深层内涵,赏析有效表达意义所借助的语言手段,并进行多维度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进一步领会语篇的深层内涵。因为,英语教学的本质就在于让学生真正体会语言、加工信息、使用语言、交流信息、感受文化、陶冶情操。语言的处理,离不开形式、结构和意义。如果学生能够多角度展示语言的内涵,就会逐渐形成对语言的立体感知,从而形成良好的语言思维和认知思维,提升语言素养。
4.组织整体性的语言学习活动。语言能力是一个整体,不能碎片化。因此,一个词,一个句,都不应该是孤立的学习。培养语言能力要建立在一个个整体性的语言学习活动中。具体的教学,离不开“目标—过程—产出”。就初中英语教学而言,目标要定位在一个主题上,借助的语言以这一个单元或多个单元共有的这一主题语言为主,解决学习产出这样的问题。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语境的设计要能够将一连串的活动整合起来。唯有如此,语言的产出才是学生的主体行为,即学生运用语言解决了问题。教师要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给予适时而恰当的评价,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生成。[3]
此外,适当的操练和记诵也有利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对于语篇中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要进行恰当的翻译,这样才能有助于精准理解语篇内涵,避免理解上的模糊和似是而非。语言活动的任何成果都离不开从语言输入到知识技能的内化进而迁移运用的过程,活动前的铺垫以及活动的过程往往比获得成果更重要。[4]
三、发展语言能力的学习方式
1.确立积极的学习取向。发展语言能力必须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确立积极的学习取向。学习取向包括在学习时或是应对不同情境时所显示出的动机、态度、习惯和认知风格。积极的学习取向包括主动性(乐于参与各种新的有挑战性的活动)、毅力(能够坚持完成各项任务与活动)、注意力(在进行由教师指导的活动时能够一直保持注意力集中)、自我引导(能够逐渐独立地自己设定目标、做出选择、管理时间和精力,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独立性)、问题解决(能够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包括找到不止一种的解决方法)、创造性(在面对任务时能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想象力和发明才能)。
要确立积极的学习取向,教师应努力做到:与学生多互动,支持和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减少对最终成果的过度关注;抽出时间了解学生在家中及社区里的日常经历,帮助学生学习;提供多种方式的教学,使学生能使用到多种感官;在和学生互动和活动时做出恰当的言语、视觉和身体榜样;观察、识别并支持学生处理新信息及表达自己的独特方式,要考虑到他们的性情、倾向和态度;在向学生介绍新的观念与概念时,使用学生语言系统中的词汇和词组;以符合学生文化信仰的方式向学生提供持续的肯定和承认,让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5]
2.创设适切的学习情境。创设各种情境或语境(如问题情境、动态语境、上下文语境、文本语境等),创造适合某种学习形式的条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构意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转变学习方式。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6]
所有的语言学习活动都应该在一定的主题语境下进行,即学生围绕某一具体的主题语境,基于不同类型的语篇,通过听、说、读、看、写等语言技能,获得、梳理、整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深化对语言的理解和赏析,比较和探究文化内涵,评价和汲取文化精华。同时,在适切的情境中,学生要尝试运用所学语言创造性地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生成在一定主题语境下带有个性特征的、丰富的语言表达系统。在整个情境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尝试运用各种学习策略,以提高理解和表达的效果。
3.发挥教师的中介作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中介作用非常重要。学习行为的变化取决于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凭借个人的爱好、需求和条件,大胆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摸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发掘自己内在的学习潜能;另一方面教师还应针对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特征,澄清其学习条件,选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教师的职责就是,在学生进行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助他们一臂之力。教师的学识、信念、激情、才智和深切的关怀比最好的教育方法还要好。教师要把一个完整而真实的自我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为这个健康的自我而激动,而热爱,而参照,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一个人可以影响另一个人的一生,但他在另一个人面前必须是真实的人,真诚的人,完整的人,完善的人。[3]
四、发展语言能力的活动设计
1.符合语言学习的特点。语言活动是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的,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实现自身成长的过程。英语学习活动的分类方式很多。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可分为发展理解和赏析能力的学习活动、发展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学习活动、基于语境的语言知识梳理探究活动等;根据认知水平及活动目标,可分为学习理解类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和迁移创新类活动;等等。[4]
因此,一个好的活动应该符合语言学习的特点:先进行学习理解类活动,基于语篇获取信息,感知语言的内涵及其价值取向;再进行应用实践类活动,内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语言运用能力;最后进行迁移创新类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陌生情境中的问题,促进能力向素养转化。同时,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还应注意到:一个好的活动还应该面向具有能力差异的全体学生,具有一定的张力。如,介绍自己,容易的只介绍姓名年龄,稍难些的就加上兴趣爱好,还可以再加上为什么有那些兴趣爱好等。
2.展现文本的多重价值。活动的设计要展现文本的多重价值,就需要教师多方面解读文本。深入分析主题内容及承载的文化信息与内涵;分析语篇产生的情境和作者动机;分析作者为了有效地表达内容、主题,采用了怎样的语言形式,不只是短语、句型,还有语用、语篇、文体等。只有多方面解读教学文本,才能更好地挖掘出它在语言教学和人文教育上的价值和可用资源。
展现文本的多重价值,要视语言为整体,视活动为整体。设计的活动要让学生将语言各个方面串起来,将语言活起来,变成我们生活中所用的语言。这样的活动有三个要素:第一是目标;第二是输入,听力的、阅读的、视觉的等;第三是活动,展现文本的多重价值。当然,我们还需要分析学生对课文内容主题和语言形式理解的当前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并在此基础上准确地预期学生课堂学习的结果,不能盲目拔高课堂教学的语言目标和育人目标。
3.发挥阅读的普适功效。阅读活动是普通学校发展语言能力最佳的方式,活动可小到任务,大到项目。如果每位英语教师坚持在每堂课上给学生五分钟阅读时间,让学生进行持续默读、拼图式阅读等活动,那学习的发生是必然的。任何活动的设计一定要与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紧密结合,即便是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成果展示的方式等也应给学生自主的权利。在活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要抓住这个活动的主旨,展开前后呼应、层层递进的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活动中,教师不应只着重于词句、长难句的讲解,不应局限在强调知识点的掌握,而应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和阐释,针对文章内容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不仅包括细节性的和理解性的问题,更要包括分析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问题,使学生对文章能有自己的理解,并与别人分享。同时,阅读教学不应局限在课内阅读中,还应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课外阅读中发展语言能力。
4.不可缺少目标意识。发展语言能力的活动除了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外,还需要重视语法结构、词汇的教学,不可缺少目标意识。语言的学习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英语教学应着重加强对语音、词汇、语法、阅读等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听、说、读、看、写等语言活动系统教学基础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从而发展语言能力。
关于语言能力在中学学业质量标准中的体现,程晓堂有如下表述:
(1)听:能通过重音、语调、节奏的变化理解说话人所表达的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能通过听,抓住日常生活语篇的大意,获取其中的主要信息、观点和文化背景。
(2)说:能口头简要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表达观点并举例说明,介绍中外传统节日和中国传统文化;能在口语表达中,根据交际场合和交际对象身份的不同,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如正式或非正式、直接或委婉,进行日常交际,表达意义和意图,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借助手势、表情等非语言手段提高交际效果;能通过重复、解释、提问等方式克服交际中的语言障碍,维持交际。
(3)读:能在阅读中抓住日常生活语篇的大意,获取其中的主要信息、观点和文化背景;能区分语篇中的主要事实与观点;能预测语篇的主要内容;能识别语篇类型和结构;能辨识和分析语篇的文体特征及衔接手段;能识别语篇为传递意义而使用的主要词汇和语法结构;能识别语篇直接陈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文化现象。
(4)写:能以书面形式简要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或续写结尾,或表达观点并举例说明,介绍中外传统节日和中国传统文化;所用词汇和语法结构能够表达主要意思;能运用语篇的衔接手段构建书面语篇、表达意义,体现意义的逻辑关联性。[7]
总之,语言能力是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在社会情境中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科学设计语言活动,精心引领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建构和表达意义。同时,将发展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充分结合起来,以“四位一体、整体推进、有所侧重、互不分离”的素养教学理念,改进我们的英语教学,让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