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哲学解读

2018-01-30

江苏教育 2018年75期
关键词: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学科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本次课程标准修订中,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打造是最具创新意义的亮点。[1]本文从哲学角度对活动型学科课程为什么提出、有何意义、如何实施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提出

在传统的课程分类中,根据课程所固有的属性,将课程划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活动型学科课程并不是一种基本的课程类型,而是在2017年版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课标组专家创造性地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加以整合,形成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二元对立。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编制的课程,它遵从学科逻辑,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儿童兴趣和动机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的课程,它遵从生活逻辑,根据学生的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构建学习单元。从哲学角度看,学科课程更关注学生对人类已有知识的学习,获取间接经验;而活动课程则更关注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获得直接经验。

在人类社会早期,学习是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生产、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这一时期人们获得的主要是直接经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一部分人得以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经验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并传授给下一代。相比较而言,人们获得间接经验比获得直接经验要快捷得多。因此,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的学科课程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内容。

学科课程在帮助学生快速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如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20世纪上半叶,进步主义教育在美国盛行,帕克 (Francis Wayland Parker)、 杜 威(John Dewey)、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等教育革新家先后提出了“活动课程”思想。而在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课程研究和课程实践,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与学科课程相对的“活动课程”,打破了长期以来学科课程独霸教育领域的局面。

“一个人如果没有直接经验,只有间接经验,他的知识是不完全、不深刻的;但是,如果只有直接经验,没有间接经验,他的知识也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并立,似乎弥补了学生学习经验上的不足,但是对同一门学科而言,二者却是被割裂的,有的课程被归为学科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有的课程被归为活动课程,如综合实践活动。思想政治学科将课程类型由学科课程调整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在改变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二元对立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思想政治课程类型的演变。

第八次课程改革前,思想政治课从课程的社会功能出发,根据社会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哲学等不同的册次。从内容上看,可以说是经典理论的简化版。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理论,加以解释,虽然也会联系社会重大热点问题,但很少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试也是考查考生对名词和原理的识记、理解情况,如1992年高考政治试卷第38题,在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的一段话后,提出两个问题:(1)指出“不平等前提下的平等”的含义,(2)平等原则为什么又被“法律上的平等”一笔勾销了?在这一阶段,知识是外在于学生的,只注重了学科的知识逻辑,而没有关注学生的生活逻辑。

2001年,我国启动第八次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与学生生活贴近方面,《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并将四个必修模块的名称定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在教学上,教师注重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探究,从中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获得思想感悟。但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坐而论道”,即注重思维上的活动,而缺乏实践上的参与。

针对思想政治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2017年版课程标准提出:“本课程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段论述直接表明了思想政治课程类型调整的意图,从课程上看是要实现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从哲学上看则是更好地体现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统一。

二、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价值

学科内容的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显著特点。这样的课程定位准确地反映了知与行的关系,能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开展实践,学以致用;在行的过程中获得感悟,生成知识,实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3]

1.有助于学生内化思想政治知识。

思想政治学科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体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是一种偏于理性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不易理解的东西。学生要把这种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就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想政治课不仅抽象,而且与社会生活联系得非常密切,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而高中生所缺乏的,正是成年人所具备的生活阅历。笔者曾于2015年召开部分高一年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座谈会,与会学生大多反映,不知道所学内容除了能做题目外,还能有什么用。于是笔者改变教学方法,将实践活动引入课堂教学,在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部分内容时,组织学生走访身边的人大代表,课上开展“模拟人大代表”活动,通过该活动,学生真切地理解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公民生活和国家治理的价值。

2.有助于学生提高社会参与能力。

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功能是提升公民的参与能力。这里的“参与”,既包括参与政治生活,又包括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习惯于将学生关在教室里,在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环境里开展教学,这样做尽管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但这种坐而论道的学习方式在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方面却存在着固有的弊端,学生更多的是获得了知识,而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存在“知行脱节”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如果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参与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知识的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活动型学科课程力求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积极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提高社会参与能力,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知行脱节”问题。

3.有助于学生增强价值观念认同。

从根本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教育与一般知识的教学是不一样的。一般知识多属事实性知识,只要人们的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人们就会相信并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价值观不仅与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有关,还与人们主观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关。对一般的事实性知识,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和做习题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接受和巩固知识。而对于价值观,则不可以通过告知的方式进行教学,简单的告知,学生即使知道了,也并不意味着相信。

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除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这种说理方式外,让学生走上社会,在实践中自己去感悟、体验、得出结论,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方式。在知与行的相互交融中,学生因为有自身的真切感受,从而能够深刻地领会并认同我们所倡导的价值观。如在教学哲学“人生价值的实现”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做一件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学生有的到社区做义工、有的去调查噪音污染问题、有的协助校团委开展法制宣传……课上汇报时,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在劳动与奉献中得到了实现。

三、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

活动型学科课程一方面要求课程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体现了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求课程实施以活动化的方式开展,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在课程实施中,我们要处理好“学科”与“活动”之间的关系,在二者之间寻找恰当的结合点。

1.要以学习系统的思想政治知识为主。

活动型学科课程强调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那是不是意味着在教学中要淡化知识教学而重视活动的开展呢?从课程实施的方式上看,活动型学科课程兼具活动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直接经验的获得)和学科课程(以学科内容为本位,注重间接经验的获取)的特征。但从课程类型的划分上看,活动型学科课程在本质上仍然属于学科课程,在语法上,“活动型”是修饰“学科课程”的。因此,在教学中仍然要以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为主,活动的开展要服从和服务于知识的学习。从哲学上看,学习间接经验可以使学生避免重复人类在认识发展中所经历的错误与曲折,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来掌握人类创造的基本知识。

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性,要求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好学科逻辑体系,为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形成打下扎实的基础。从学科逻辑体系来看,思想政治课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轴,以“四个自信”为“四维”,以四个核心素养为“四梁”。其中,模块1采取历时性方式,讲为何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2、3、4依托模块1的学习,采取共时性方式,讲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模块内部也按一定的逻辑体系展开,如模块3政治与法治,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主线,讲述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通过梳理,把握好学科逻辑体系,对学好思想政治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2.要重视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活动型学科课程中所指的“活动”既包括实践活动,又包括思维活动。但笔者更加强调实践活动的开展,这一方面是因为如前所述,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提高和价值观念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现实教学中,实践活动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却往往被忽视,一些教师担心影响学科知识教学或存在安全问题而不愿、不敢组织实践活动。

直接经验在认识过程中有它固有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能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运用和发挥它的作用,就能使我们有效地吸取和消化间接经验,大大加快认识的进程。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参观访问等,在课程实施中,我们要积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迈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并把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引入到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学习中来。

具体说来,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开展教学:第一步,确定学生实践活动的主题。根据学科知识学习还是根据学生生活实际确定活动主题,这是思想政治课与一般德育活动的区别所在。在活动型学科课程中,活动是为学科知识学习服务的,因此应根据学科知识学习的需要同时结合生活实际确定学生活动的主题。第二步,学生围绕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表格记录活动的全过程,并将活动中获得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保存、整理好。第三步,将学生获得的直接经验引入课堂教学。课上,教师借助学生的活动展示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辩论或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学习有机融合起来。

总的来看,在处理“活动”与“学科”的关系时,既要防止过于重视学科知识逻辑,只重视书本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感性经验的倾向,又要防止过于重视学生生活逻辑,只重视学生个人经验而淡化系统知识学习的倾向。这两种倾向人为地割裂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违反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本质要求,必然会影响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猜你喜欢

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成功创业就业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权衡比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课改背景下学习活动的经验本质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哲学解读
数学教学应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超学科”来啦
论生物教学中的“直接经验”形成教学的策略
科技馆展厅内探究式教育活动初探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