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图书馆借阅模式改革
2018-01-28李慧
李慧
【摘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图书馆服务的形式以及内容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图书馆的反思和变革。虽然一些传统的服务方式会逐渐被现代化的理念所取代,但是所达到的效果就是更贴近于生活,这就是改革带来的最好的效果。出发于读者,服务于读者。
【关键词】传统图书借阅 多种借阅途径 服务方式 数字化变革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1-0249-01
图书馆作为学校核心的数据中心,对于读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信息化时代的变迁也在图书馆里悄悄上演着,但与此同时对图书馆而言也是一种考验!不管其所传播的知识的载体发生什么变化,传播工具有什么变化,图书馆的定位都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机构,服务是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是图书馆的核心所在。
1.传统图书借阅
最早的传统图书馆的借阅形式是馆员—借书袋—读者—图书。采取的是闭架借阅方式,必须通过工作人员才能提取图书。读者只见书目不见书,对馆藏的了解和利用极不方便,造成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极低。后期逐渐过度到半开架借阅模式,读者能看到书名和书的外貌,但不能自取。半开架借阅服务只在局部空间使用,开放资源十分有限。
在计算机技术相对稳定的时期之后,图书馆进入开架借阅模式。在这种借阅模式下,读者能进入借阅室自由挑选、取阅、外借书籍。但是通过读者对图书的借阅率来看还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读者到访率不高,来图书馆的目的不明确。第二,对于新生而言,图书馆的资源储备量虽然很大,但是他们在一个新的环境里查找资料却显得无从下手。第三,关于提供教师科研的资料不是很全,一些的科研数据可能滞后等等。基于这几点我们不难看出,图书馆在借阅方面的改革是必不可免的。
2.现代化借阅方式转变
2.1纸质图书借阅模式转变
随着计算机巧妙的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先进设备的引进很好的解决了图书借阅模式老旧的问题。在20世纪 90 年代,RFID 技术开始成为图书馆馆藏识别的方式,用来识别、追踪和保护图书馆的所有资料,通过RFID系统实现图书加工、借还、顺架、定位查找、馆藏盘点等功能,实现了图书的自主借还功能。
在检索方面现在高校普遍使用的是OPAC联机公共检索系统。OPAC的服务数据全部源自于馆藏、包括各种的图书、连续出版物、视听资料等所有馆藏文献资源目录。通过OPAC联机公共检索系统可以进行馆藏查询、读者查询、网上预约与续借、新书推荐、信息发布、读者留言等。这一系列的功能不仅方便了读者了解图书的处理状态、借阅状态和收藏处所等,通过OPAC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活”了起来,新书以及各种消息能及时的推送到读者面前,省去了很多繁琐的程序,使书目简单明了的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2.2电子图书时代的到来
电子图书主要是指纸质图书中的文字、图画等信息能借助电子数据信息结构利用相应的软件进行分析和翻译形成电子图书模式。它的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且数量基数较大,具备较大的容量,能够保证读者进行及时的处理和项目检索,阅读方式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结构,人们能进行同时浏览和利用。同时电子图书能从根本上实现资源的共享。
电子图书是不同于纸质图书的一种新的信息获取方式。 它的优点在于资源丰富、文献信息密度大、体积小、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信息传递速度快、资源共享性好、资源利用率高 。 因此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2.3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模式开启
馆际互借是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传统方式,特指图书馆之间的返还式文献借阅服务业务。当一个图书馆没有读者所需要的文献时,应不同读者请求,图书馆根据一定渠道和程序,帮助读者向拥有这些文献的机构借入文献,临时供本馆读者使用。
而文献传递服务则是馆际互借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和发展,特指文献收藏馆向其它图书馆或个人提供非返还式文献的服务。在网络环境下,各种基于网络的馆际互借自动化系统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图书馆越来越多地利用电子方式传递非返还式文献,这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履行图书馆学术信息揭示与传递功能的重要手段。
虽然图书馆在一步步走向现代化,传统的图书馆借阅模式并非退出了历史舞台,它的蜕变是需要时代的变化的,需要我们当代人为它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它融入到现代化信息当中。虽然现代化的借阅方式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它更贴近于生活,经过不断的改进和探索,最终使它成为服务于读者的一把利剑。
参考文献:
[1]伍素梅.谈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務[J].科技信息 ,2008(12)646-648.
[2]汪浩. 物联网的触电——RFID技术及专利的案例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