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基于“精准扶贫”的理念对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思考
2018-01-28马晖
马 晖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教育工作。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生源结构也发生着深刻变化,招生发力点逐步转向中西部地区。加之由于一些历史原因,经济发展地不均衡,家庭贫富逐步扩大,使得在校贫困生结构也在发生着显著变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高职院校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在精准扶贫指导思想下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也是高职院校遇到的一个新的途径和新的方法。
一、精准扶贫理念的历史由来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出现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关于精准扶贫的理念。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随之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精准扶贫的理念对高职院校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和思路。对于专门负责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辅导员而言,如何实施好精准帮扶、精准资助的理念和过程,全面了解和分析困难学生的具体情况,把资助政策和资助过程运用得更加精准,更加精准地帮助困难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部分。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时流程中存在的现象
贫困学生的认定基本在每学年开学初举行,基本流程是:首先,学生本人申请,提供由社区(村委会)、乡镇(街道)、县民政局出具的加盖公章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的材料(包括孤残证明、低保材料、特困帮扶对象材料等),也就是常说的三级证明。然后,班级成立民主测评小组,成员不少于班级人数的20%,分别从申报者的人均收入、贫困生认定标准、日常消费以及其他文件要求等相关情况综合考虑,划分贫困等级,并报院系进行复审。其次,院系对各班汇总的人员材料复审,对有贫困的学生进行核实更正,再将贫困生学生名单及贫困认定等级进行为期5-7日的公示。最后,由学校资助中心完成最终审核,对审核通过的申请人信息进行统计并录入贫困生系统。
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发现,班级的民主评议存在着一团和气的现象,尤其近年开始试行的运行系统进行评议,发现系统导出的评议分数都接近满分。对于参加评议的同学而言,如何科学地把握好系统给出的评议分数,如何做好界定,如何科学地进行评议工作还需进一步优化。
(二)贫困生认定时材料中存在的现象
首先,由于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国家助学金的补助力度逐年加大,好多高职院校还有企业赞助了奖助学金,当地民政部门的福彩公益助学金等,资金来源充分。个别学生为得到资助,提供贫困证明材料时故意报低家庭经济收入,有的故意捏造家庭遭受自然灾害或突发变故等内容,更有的甚至将表哥表姐等也列入家庭成员,故意写成自己的亲哥哥亲姐姐,从而达到降低家庭人均收入的意图。
在平时的工作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提供的材料中显示父母双全、身体健康、年龄40出头,而显示的年收入才6000元,人均月收入500元,都没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收入标准,这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江浙沪地区明显不符合实际。而有的社区(村委会)、乡镇民政部门缺乏严谨的审核制度,把关不严,出现随意开具贫困证明的现象;有的地区随意加盖公章,也不细看材料内容;有的地区的乡镇及其以上民政部门盖章时会加一句“以社区(村)审核为准”。贫困材料的真实性和公章的神圣感大打折扣。
其次,由于高职院校生源分布比较广,省内省外都有,困难生源分布广,班主任辅导员也不可能逐一家访了解情况,手头仅有加盖各级部门公章的学生提供的贫困证明材料,真实性有待进一步核实。少数学生通过这些造假手段获得助学金后,其他同学便会仿效,这对于学生的诚信培养带来风险,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贫困生认定时班主任(辅导员)存在的现象
目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及相关助学金名额的发放,基本是按照班级人数,采取个大概的比例下放贫困指标,如果个别班级低保孤残学生多,则相应稍微倾斜。这种简单的名额分配,基本上是学校将指标分解到院系、各系分解到年级、年级分解到班级的模式。这种分配模式,往往会造成个别真正的贫困生无法进入到资助的名单中,或是有的名额较多,为了用完名额,将资助审核确定的条件放宽,致使一些家境不太贫困的学生也有了资助的机会。
在平常的工作中,笔者发现个别辅导员(班主任)主动鼓励学生申报相关的助学金,把助学金作为一种特殊资源、特殊福利分配给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时还采用“平衡战略”,辅导员(班主任)觉得手心手背都是肉,经不起学生的三言两语的诉苦,只要有贫困材料的,符合条件的,不管金额多少,每人都有一杯羹。这种分配实质上是占用了他人的受助机会,造成了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使得助学金“雪中送炭”的功能没有得到科学合理运用,从而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三、科学践行“精准扶贫”的理念,创新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方式方法
(一)健全贫困生认定的审核与监督工作
贫困学生的认定是资助工作的前提,也是资助工作的关键流程,此流程的把关关系到后续工作能否公平公正准确顺利开展。对于基层贫困生材料的撰写与审核,操作过程不能简简单单,不能只凭一张纸、一张表、一个章、一句话,要用严谨的态度、负责任的作风认真整理贫困生证明材料,既要注重书面材料的有无,更要关注真实情况的真假。基层社区(村委会)和乡镇街道民政部门,在开具《贫困证明》和《困难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时,要增强责任意识,确保材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谁签字、谁盖章谁负责。同时做好所开具材料的存档工作,以便后期审核,提高监督意识。
(二)建立健全摸底建档工作
高职院校尤其是具体辅导员(班主任)在接收到学生提供的贫困生证明材料时,在保证学生隐私的情况下,对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摸底审核建档工作,真实了解学生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一是建议访谈家长。可以利用新生报道的机会,和提交《困难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的学生家长进行初步交流,了解学生家庭基本概况,生源地、家庭人口、父母职业、报道时的交通工具、衣着、使用的手机等情况,进行整体初步判断,增强第一手资料的获得渠道。
二是建议访谈学生。新生入校后,对大学校园充满新鲜和好奇,对大学的学习生活还处于懵懂和青涩状态,此时,班主任(辅导员)可以和贫困学生进行交谈,从关爱入校后的适应性入手,询问来校后遇到的困难,及经济、思想、生活等方面。学生基本会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也有利于班主任(辅导员)获得第一手资料。
三是建议访谈基层部门。由于生源的差异性,可以通过出差或者电话的形式,对学生所在社区(村委会)进行交流,可着重对贫困材料所展示的内容进行交流核实,尤其对于贫困程度为特别以及班级评议存在争议的人员,需重点关心。
(三)创新评定工作的方式方法
一是增强班主任(辅导员)的责任意识,辅导员(班主任)是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也是最接近受助学生的人,因而在助学帮困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辅导员(班主任)既要熟悉贫困资助工作的各种政策规定,还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困难程度进行核实,确保工作开展得真实、科学、有效。
二是加强贫困生的动态掌控。对于贫困生认定工作,要学会动态把握,每年认定一次,学期结束时班级进行一次测评,对拿助学金的同学,在学习、生活、工作、消费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尤其接受资助的学生,拿助学金进行高消费、抽烟、酗酒、上网包夜的,可考虑取消其助学金资格,以观后效。对个别因突发情况而致贫的学生,要及时按照国家政策进行动态调整,从而确保把国家的好政策用好。
三是优化“三联系”方式方法。笔者所在学校创新党员工作方法,开展“三联系”工作,即校领导联系二级院系、中层干部联系班级、党员联系学生。尤其联系班级和联系学生这两个环节,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困难学生,要多与学生交流,深入宿舍、教室、食堂、实验室,切实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多途径、多渠道充实贫困生的评定要求。
(四)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教育
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诚信意识化为诚信情感和诚信行为,尤其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实事求是,客观陈述家庭经济状况。对违反真实性原则、弄虚作假、虚构家庭困难,存侥幸心理申报助学金的学生,一旦发现,要严肃处理,并进行追责处理。
进一步加强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学生受到资助,应该更加认真学习,积极向上,努力参加学校的各项专业技能、文体活动、比赛,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并且能够在平日生活中学会感恩、懂得感恩。
贫困生资助工作,是国家实施的一项惠及数万贫困学生的阳光工程,高职院校一定要在“精准扶贫”的理念指引下,不断探索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新机制和思政教育新途径,优化资助模式,提高资助效率,让资助工作做到科学公正,助推贫困学生圆满完成自己的大学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提高质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题[N].光明日报,2016-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