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廊道视角下大运河文化嵌入式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研究
——以扬州段运河旅游资源为例
2018-01-28陈云
陈 云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中国大运河,全长1797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数最长的人工运河。号称“运河第一城”的扬州,一直在充分发挥着牵头城市的作用,将中国大运河带入世界遗产名录已有三年多,这是中国人的自豪,更是扬州人的骄傲。保护和治理大运河多年来,扬州人也深刻体会到了,申遗的成功只是保护大运河这项活化遗产的第一步,今后要想真正“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还需在“后申遗时代”深入挖掘大运河沿线城市的文化特色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文化遗产,依附旅游,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以达到城市复兴。
一、相关概念
(一)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这一概念源于美国,属于线性文化遗产的一种,是针对大尺度、跨区域的文化景观保护的一种区域化遗产保护战略的方法。由于其研究的视角多样、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因此在国内外将其运用在运河传承与保护方面的相关研究已趋于成熟。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分析,其研究领域已经触及运河价值、属性、运河开发保护、旅游规划、运河利益相关者、运河立法与管理等方面。
(二)大运河
早在1994年,第1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会议报告中就指出,运河是一项人类水道工程,从历史或者技术的角度来看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或许是一项文化序列中的杰出代表,也可能是一项纪念性工程,是典型的线状文化景观,或者是一个复杂文化景观的组成部分。
大运河,在中国有特殊的指代,就是指京杭大运河。它北到涿郡(即现在的北京),南至余杭(即现在的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35座城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7千米。随着时代的发展,大运河的部分河段已干涸,部分河道有所改变,部分河段的水环境污染严重。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的河道遗产总共有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涉及的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目前,京杭运河江苏段保存基本完好,并还在发挥着航运的作用,其中有28处遗产点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纵贯徐州、宿迁、淮阴、扬州、镇江、常州、苏州等七个地区,而旅游线路较为成熟的则是京杭大运河的扬州段和杭州段。
本文研究的运河主要指大运河中的扬州段,作为申遗牵头城市,扬州市共有9个遗产点和6段河道列入首批申遗点段,成为大运河全线列入遗产最多的遗产区。6段河道分别是:古邗沟故道、里运河(高邮明清大运河故道)、江都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扬州古运河、邗江瓜洲运河、扬州瘦西湖。9个遗产点分别是:高邮盂城驿、江都邵伯古堤、江都邵伯码头、扬州个园、扬州天宁寺行宫(含重宁寺)、扬州盐业历史遗迹、扬州汪鲁门住宅、扬州卢绍续住宅、扬州盐宗庙。
(三)大运河文化
中国的大运河文化,是生活在大运河流域的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逐渐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运河文化跨度大,呈现出了南北差异性的地域特性、时间积淀深厚、内容丰富多彩,是一种综合性的独特区域文化。
大运河带动了沿线无数城镇的兴起,从上层社会到市井阶层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无不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河道、闸坝、堤防、驿站、码头、榷关、桥梁、城镇等,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文学、戏剧、民俗、信仰、礼仪、节庆等。
(四)嵌入式开发
嵌入式开发,是指在确保和谐发展的前提下,将某一事物嵌入另一已经存在的事物中,在发展中形成一种共生现象,营造出一种和谐双赢的氛围。本文主要研究,在旅游开发与规划中将与大运河相关的各类文化嵌入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使人类活动、建筑物、空间结构与环境融为一体,细致考究活动形式、类型、所使用的材料、建筑物的外观造型、色彩等。
二、大运河文化嵌入式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研究
(一)开发与规划现状分析
大运河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之中。就目前的开发与保护工作来看,运河整体推进工作很有优势。主要表现在:
1.政府重视,推进有力度
大运河是一部流动的历史。早在2000年左右,大运河相关的研究就已经进入到学者眼中,直至2006年国家正式牵头,以申遗为契机,高度重视大运河保护和开发工作,沿河涉及的各级政府均纷纷出力,支持此项工作,并且注重保护其活力,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活动,从运河的开发规划到各地政府落地实施,从基础设施到配套设施的改善和建设,从政策引领到市场监管等,推进力度很大。
2.研究得力,核心区域圈定合理
关于大运河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已有了很多有效的研究方法,更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因此,大运河沿岸的各级政府在引导本地区运河文化发展时,均能既快又准地圈定大运河的核心发展区域,并能找准本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娱乐资源等,有一定的区域特征。
3.水资源助力,旅游开发初显成效
大运河资源要做文章,总逃不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国内外水资源的开发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因此具体到我国的大运河开发时,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很多。总体看来,大运河这种跨越多个行政区域,涉及多种文化元素的特殊资源,要想稳妥地开发利用好,就只能搭载“旅游”这趟快车了。目前,大运河上利用水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已经初现成效,大运河水上游览线已经进入到旅游者的视线中。
(二)存在问题分析
各地的规划在落地生根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1.割裂式研究大运河文化,缺乏整体性
割裂式研究大运河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行政区域上的割裂。大运河是线性的、流动性活态遗产,其本身的存在就跨越了很多行政省市。保护和利用好大运河,虽然是国家层面的一项重点工作,但由于其天然的行政区划上的割裂,各地政府都着力于研究各自区域段内的大运河的开发与利用情况,即使在旅游规划的编制上考虑到大运河开发保护的整体性,但具体到各行政区域内运河廊道的旅游空间布局的布置时,始终还是割裂式的研究各自的运河文化,各自为政。第二,同一区域内的河道割裂。大运河河道在其动态传承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都或多或少地发生着一些变化。其大运河毕竟只是一种水资源,运河城市内水网密布,相互联通,由于各个时代的具体自然环境不尽相同,因此河道在不同的地段有着各自专属的名称,携带着各个朝代的烙印。如扬州的运河,有京杭运河、古运河、大运河等各种称呼,各类学者、专家几乎都同时选择了古运河河道遗产的相关研究,缺乏整体性的思考。
2.侧重大运河的开发利用,缺失遗产有效保护
大运河是运河沿岸地域性文化的重要载体,各地政府在着手大运河的旅游开发和城市建设双项同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了以单一美化为目的的破坏性的开发举措,对物质性的大运河遗产元素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建设性的破坏,而不自知。时代在延续,过去的是历史遗产,现存的又何尝不是历史。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追寻故去的历史,而企图抹去现存的历史发展痕迹。
3.着力于地域性旅游产品开发,缺乏核心竞争力
历史上,大运河是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是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承担着重要的漕运交通功能,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跟大运河相关的各类旅游产品,在各个行政区域内都考虑到了要与当地的特色文化相结合,但是又逃脱不了大运河在历史上的相似功能,因此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考虑到了运河水上观光游览线、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简单甚至粗暴地将“大运河文化”植入到旅游规划中,趋同性就变成了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没有真正考虑以何种形态来呈现自己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如何彰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供给侧占着自身核心资源的优势,再不考虑改革,将不再被市场所需求。
三、大运河文化嵌入式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策略研究
(一)统筹规划,聚焦重点运河城市,逐步推广到大运河沿线其他城市
大运河的开发与保护工作依然是全国的重点工作,割裂式的介入势必会影响其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国家层面依然需要有部门或组织来牵头管理,真正统筹规划大运河的有利发展,并传承中国特色文化。但是,由于这项工作牵涉到的城镇过多,急于搞全线开发、全产业链和产业布局,将会适得其反。因此,最简洁、有效的办法就是聚焦个别重点运河城市,通力合作,理清该区域内运河文化遗产在整个大运河文化中的地位,找出其保护与开发的有效办法,并试行。如,大运河江苏段是中国大运河保存并延续使用较好的河段,占整个世遗河段全长的1/3,有七个遗产区,六条河段、二十多处历史遗存列入运河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点数量占全线的四成左右,位居沿线各省市第一,是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区域。而扬州地处长江与京杭运河的交汇处,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更使得其是核心区域中的核心,因此它担当得起运河第一城的称号。扬州在大运河申遗工作中,就是处在第一梯队,是排头兵,其在大运河的治理与开发工作中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可见一斑。因此,在全国倡导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之时,我们更要借力于条件成熟的扬州来研究如何将大运河文化深入嵌入到旅游发展中去,寻找合适的呈现方式,把扬州培育成大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的引领者。试行成熟后,再打通与其他运河城市的融合方式,将该地区的大运河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拓展延伸,并复制其产品研发的核心技术,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旅游产品,增强产品的吸引力,逐步推广至其他运河城市,贯通大运河一线的遗产廊道。
(二)理清思路,最小干预,协同保护与开发大运河
大运河沿线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构成十分复杂。从遗产廊道角度来看,我们要理清大运河沿线的城市文脉,整理并登记遗产的种类、名称、现状及价值,并准确评价,确定好遗产保护的范围,最小程度地干预其现状,挑选出适合开发成旅游资源的遗产,借助于各种表现形式和手法,构建成不同尺度的大运河旅游空间。将保护大运河和开发大运河,看成是一件事。另外,选择可观性旅游资源时也要注意,漕运亦是大运河的一大功能,其今天依然还在使用的漕运状况、工业运输,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也可整理成可观性旅游资源,而不必刻意避开。这样一来,岸上、水上、空中、水下的大运河文化都可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
(三)精耕细作,升级旅游产品,树立真正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
从国家规划层面来看,“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致力于改善民生,进一步释放国民休闲需求。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无疑都是在告诉我们国民的休闲需求正在逐步升级,旅游供给侧需要全力改革,改变思路,精耕细作,升级大运河旅游产品,培育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
1.大运河文化旅游服务升级
国民休闲旅游时代的全面到来,国民更强调自身对旅游服务的感知力。因此,大运河文化旅游服务的升级,势在必行,并且要精细化筹谋。大运河文化,是一种虚无的东西,若想将其培育成标志性产品,就须借力于外现的灵魂人物、贴身管家,将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底蕴传递给旅游者。如地中海俱乐部的G.O(法语GENTILORGANISATEUR缩写),他们是“和善的组织者”,是“亲切的东道主”。大运河文化旅游由于其跨度大,在服务方面也需培植属于自己的G.O,在旅游者到达当地交通集散地时,就能享受迎宾服务、随行翻译,既是讲解员、活地图、专业教练,又是朋友、玩伴。让游客能因旅游服务的升级,而细腻感知大运河文化的内涵旅游,从而真正喜欢大运河、喜欢大运河文化、喜欢承载着大运河文化的城镇,更是多年后不能忘却的一段美好回忆。
2.大运河文化旅游产品质量升级
大运河文化旅游产品在设计时,更多的是需要考虑引领什么阶层的旅游者去体验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因此,大运河文化旅游产品需要深入挖掘自身的旅游资源,整合市井文化、生活文化、民俗文化,创意设计升级,分层创造生活方式,引领旅游者去体验各种生活。为了能更好地考虑融通水上、岸上、空中、水下旅游资源,就需要设计好比较适合的接驳站,换乘各类合适的旅游交通工具,以帮助游客更好地体验大运河文化。
京杭运河段,空间尺度较大,可以用大型游船贯通长江扬州段、白马湖、宝应湖、淮河入江水道(含高邮湖、邵伯湖、廖家沟和夹江等)、京杭大运河、江都区新通扬运河、江都区和高邮市三阳河、高邮市北澄子河、宝应县潼河、宝射河和向阳河,游览各地生态湿地公园、各地段的拳头旅游景点,及埠船往来运输的工业盛景;古运河段可采用内河游轮,连接起扬州闸至瓜洲闸,欣赏沿岸的山水自然风情,途经瓜洲闸、东关古渡等。可设计鱼鹰捕鱼等渔猎民俗活动的介入;水街(古邗沟、北护城河、二道河)、水巷(小秦淮河)由于水面较窄,可采用小龙舟、画舫、乌篷船等,让游客在城内的水上游览线,伴随摇橹、讲解员的讲解及古筝曲弹奏等活动,沿岸欣赏两岸的护城河风光,领略民居特色、园林艺术等。接驳换乘,既让游客动身换交通工具,也是将各种旅游资源自然地衔接在游客的脚下,而不突兀。今后经济发展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开通空中俯瞰大运河,潜艇下水近距离接触古运河河道发展遗存等。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势在必行,如今研究运河的人虽多,但还比较单一,几乎都是大学老师、研究生及大运河办公室的相关工作人员,还需引导更多阶层的人来研究运河,真正发挥智库的作用,群策群力,才是真正做好大运河文章的办法。在整体性缺失、遗产保护缺失、核心竞争力缺失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借力于统筹规划,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大运河文化旅游产品,并在技术上将大运河旅游产品质量升级、服务升级,真正让游客感受到“到北京看长城,到扬州看运河”的深层体悟。
参考文献:
[1]王健.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分层保护与发展[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8(4):1-6.
[2]张京祥,刘雨平.沿京杭大运河地区的空间发展——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J].经济地理,2008(1):1-5.
[3]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大运河遗产(扬州段)保护规划(2010-2030)[Z].2009.
[4]黄昊,贾铁飞.古运河旅游开发及其空间模式研究——以京杭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区段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4):129-133.
[5]杜兵.京杭运河扬州段海事监管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7]张莉.大运河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策略的思考——以扬州市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79-81.
[8]翟玉章.线性遗产保护下的苏州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再认识[A].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文化)[C].2015.
[9]谭啸,尹力,王浩然.从“扬州运河”到“运河扬州”的战略转变——扬州大运河遗产与城市空间协调研究[A].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 城市文化)[C].2016.
[10]李强,范慧芳.扬州运河水上生态旅游体验产品开发研究[J].生态科学,2016(11):171-175.
[11]王晓.大运河(杭州段)整体性保护方法研究——运河遗产廊道建设的视角[J].中国名城,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