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以广东河源科技服务基地建设为例
2018-01-28涂华锦邱远赖星华
涂华锦,邱远,赖星华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
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新常态下,过去依靠资本投入、劳力红利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于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主要靠科技人才。事实表明,科技创新不仅需要有高层次的科技研发人员,大量技能型人才在技术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河源市地处粤东北,属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引进外资困难,加上广东省人民政府把河源市定位为生态发展区域,河源要打造成为“广东绿谷”,再走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路径已行不通。因此,科技人才的作用在欠发达地区显得更加重要。
一、河源市科技人才现状与困境
(一)现状
据广东科技统计年鉴,2013年河源市科技活动人员仅有2998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只有360人,工业企业R&D人员为1822人,全部列广东省倒数第一;设有科技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14个,全省倒数第二。企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主体,严重缺乏科技人才和平台。因此,无论是科技人才还是科技人才培养平台,都远远不能满足河源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无法支撑“广东绿谷”的建设。随着各地对科技人才的重视,处于竞争劣势的河源如果不另辟蹊径、奋起直追,在未来也将更加落后于其他地区。
(二)困境
首先是引进难。全国各地都意识到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各显神通,多方引进。河源除了生态环境占优势之外,其他方面都在人才引进中处于劣势。
其次是留住难。尽管河源花大力气“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但受诸多因素所限,效果不佳。仅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河职院”)近五年就流失高级职称科技人才20多人。河源地处欠发达地区,申报科研项目难、职称晋升难,没有科研团队,缺乏研发条件和实践基地是主因。
最后是培养难。河源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建设落后,研发中心、工作室等平台缺乏。河源仅有一所高校(河职院)和10多所中职学校,培养能力有限,且存在产学研脱节现象,中高职办学衔接不顺,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
出现科技人才培养困难的根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体制机制活力不足。科技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企业、学校要各司其职,齐心协力。现在的情况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没有动起来,而市场机制是促进科技人才培养的最有效的机制。二是学校履行人才培养职责不到位,人才的概念被严重窄化,确定人才的标准单一,多数情况下以学历而不是科学技术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三是具有科技实践背景和学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缺乏,教学空洞化,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科技素养的发展。
二、河源市科技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鉴于欠发达地区引进科技人才困难,我们应当把主要精力花在内部培养上,加大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育人。河源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服务基地以河职院为主体,联合本科院校、中职学校、公益服务平台、企业研发中心等组成。由于科技人才素质由实践能力、知识学习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构成,所以科技人才培养环节必然包括知识学习和顶岗实践环节。基于这个理念,河源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体系。
(一)创建平台立机制。政府完善制度,激励科技人才,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合作氛围,与企业、学校共建科技人才培养所需的各类平台,形成“政企校”创建平台立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在哪培养”的问题。
(二)创新模式树特色。学校改革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产教融合”作为主要培养模式,企业成为科技人才培养主体、基地,解决“怎样培养”的问题。
(三)创设站点培师资。“政企校”合作,在工业园区和企业设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兼顾校企双方利益,通过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来创新科技人才培养路径,同时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解决“谁来培养”的问题。通过平台、模式、师资等几个方面的综合改革,整合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力量,强化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建设,最终实现科技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的大幅提升。
三、河源市科技人才培养实践举措
(一)创建平台
2013年河源市人民政府颁布《关于促进自主创新的实施意见》(河府[2013]49号)。根据这个意见,2014年河源市科技局修订了《河源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管理办法》,依托企业类和公益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工程技术人才培训,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吸引人才以各种形式为河源服务。市财政给予工程中心一定的经费资助,主要用于项目规划调研、考察、专家咨询、人员培训、人才引进、制度建设、知识产权申请维护等方面。近三年,河源市已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6个,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同时,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河源市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河委办发〔2013〕12号),进一步加快河源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平台建设,河源市人社局先后开展了两批市级技师工作室认定,共有14个技师工作室得到认定。每个技师工作室由市级财政给予3万元资金作启动经费。对于入驻技师工作室的技能大师,每年为该室培养5名及以上技师级人才的,当年给予5000元奖励。2013年6月,河源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服务基地主体——河职院牵头,联合政府职能部门、中职学校、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成立“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目前,理事会成员已达到136家,为共同培养科技人才开辟了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下,实现了中高职有效衔接、校企资源全面整合。此外,河职院还和全国10多所综合性大学联合开展研究生、本科教育,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
(二)制定制度
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在监控绩效的同时激发创造力与活力,同时为选人用人提供科学依据。河源市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河源市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河源市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河源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的实施意见》《河源市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河委办发[2013]12号)《河源市促进人才优先发展若干措施》(河委发[2016]8号)等文件,提高科技人才待遇,营造尊重科技人才的氛围。同时,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制定相应的制度,将科技人才培养政策贯彻到具体工作中。河职院作为河源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服务主要基地,根据市文件精神,出台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章程》《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双师”双向交流的实施意见》《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科技特派员工作管理程序》《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管理办法》等制度,为实施“产教融合”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制度保障。
(三)健全机制
有了平台和制度,就需要健全机制,将平台功能实效化、制度实践化。为此,河源市在贯彻落实《河源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以下简称“《纲要》)时,组织实施了十大人才工程,其中就有“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工程”等。从宏观上,《纲要》提出要完善6项人才工作机制,即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机制、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人才评价考核机制、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人才优先投入机制。微观上,校企合作是科技人才培养最有效的途径。为此,政府、企业和学校致力于校企协同育人长效运行机制的建设,完善了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日常工作机制、校企“双师”双向交流机制、校企实践基地共建共享机制、校企双向服务机制、校企合作创业就业机制、校企合作激励机制、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等,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校企协同培养科技人才的机制体制。在机制的作用下,各校根据专业需求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将科技人才培养理念付诸实践。如河职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构建的“校企双链、嵌入培养”培养方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构建的“校企联动、层次递进、双元贯穿”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强化服务
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是科技人才立身之本,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河源市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除了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每年固定的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外,出台政策,提供热线,为河源科技人才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咨询服务。河职院成为了广东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为河源市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提供了大量经验。二是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河源市技术与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成立于1985年2月,是全国首批成立的公益性专利信息情报服务机构。现在功能扩展到专利信息传播利用、知识产权维护援助、举报投诉案件受理、产权战略预警研究等。如今,河源市已有公益和私营科技服务平台几十家,基本上能满足科技工作需求。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利益分配的法律服务。大多数科技人才对于相关的政策法规并不熟悉,以至于踩了“红线”,丢了利益,甚至进了监狱。近期,不少著名科技人才因科研经费问题被判刑,其中不乏因不知法而犯法者。所以,要有专业机构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避免带来负面影响。河职院就利用自有律师事务所,对科技合同等提供法律审查和咨询服务,有力地保护了科技人才的利益。
(五)培养团队
随着科技的发展,任何个人都不能穷尽一个学科的知识技能,团队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培养团队方面,河源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政企校”共建“工作站”。科技特派员不仅是企业生产的参与者、信息咨询和科技开发的工作者,又是自身专业建设与教学活动的开发者、建设者。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实践中形成了五大特点:一是首任负责制。谁第一个委派到企业服务,谁就肩负第一责任,任内负全责。二是定向服务。科技特派员一对一定向服务企业,与服务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和全面的工作关系,积累成果,为我所用。三是灵活驻点。科技特派员实施定期和不定期驻点相结合的形式,要求每周进驻“工作站”一天以上,团队驻点二天以上。四是项目化管理。对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全程按项目实行合同管理,培养契约精神,规范行为,保护教师利益,规避风险。五是联动考核。“政企校”三方共同对科技特派员工作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内容涉及“四大块”,高度契合“双师”素质培养规律。通过进工作站,师生成长为真正的科技人才,并依托项目,在项目建设中培养团队。
四、河源市科技人才培养初步成效
(一)育人体系基本形成
经过多年努力,现在河源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建设卓有成效。“政、企、校”在科技人才培养上分工较为明确,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育人体系架构。政府在科技人才培养中主要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政策,进行人才培养统筹调控和服务指导,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为学校和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响应政府的人才政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和相关技能的科技人才;企业成为科技人才培养的主体,注重开发多种培训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科技人才,构建公平、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为选人用人提供依据,给科技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同时,积极与政府和学校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这样,学校因培养的人才受欢迎而壮大,企业因人力资源水平提高获得长足发展,政府则在企业的发展中获得财政收入,并不断反哺于学校和企业,实现科技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二)育人平台初显成效
2013年,河源市政府职能部门联合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共建校企合作综合管理平台,包括校企合作信息网站、校企协同工作平台、企业资源库、学校资源库及校企合作成果库,实现校企协同培养科技人才的资源共享。在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的统筹和指导下,河源市各县(区)产业园管委会和科技局等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根据校企协同培养科技人才的需要,“政企校”共建“科技服务工作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技师工作室”等服务平台30多个。同时,“政企校”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育人平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如河职院分别与广州金霸建材有限公司、广东雅达电子有限公司共建“金霸学院”“雅达学院”,进行精准培养科技人才。2016年,为了给广大科技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平台,河源市科技局、河源江东新区管委会与河职院共建“河源众创空间”等一大批创新创业基地,奠定了河源科技人才成长的坚实基础。
(三)技术储备效果显著
通过科技特派员培养制度,实现了科技人才的技术储备。仅河职院,由最初的单个科技特派员(6个)发展到科技服务团队(150余人),服务领域由科技领域拓宽到教育、旅游、文化等,服务范围从河源城区、高新区覆盖全市“三区五园”。近年来,这些科技特派员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项目150多项,培训企业员工数6万多人次,开设订单班、现代制学徒、特色班20多个;校企联合申报市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150多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转化成果20余项,为21家企业提供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业务。同时,带动500多名学生参与科技开发与服务,新培养高级职称科技人才30名,中级职称科技人才122名,省级专业领军人1名、省级技术能手1名、省级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3名。
(四)培养质量明显增强
通过育人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河源市的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例如,河职院建立“以赛促学”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出台创新学分制度,充分利用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ACM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等科技竞赛活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近三年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512项。现在河职院和中职学校每年培养理工农医等科技人才1万多人。2016年河源申报国家专利2969项,获得专利授权1294项,分别比上一年增长96.5%和55.5%;全年实施国家、省级各类科技项目2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较之往年都有很大进步。
参考文献:
[1]管平.企业技术创新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145-147.
[2]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各地区科技活动人员[Z].2014广东科技统计年鉴,2014.
[3]徐静.产业转型升级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1):101-104.
[4]方阳春,黄太钢,薛希鹏,等.国际创新型企业科技人才系统培养经验借鉴——基于美国、德国、韩国的研究[J].科研管理,2013(12):23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