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学习惰性的解析与调适策略
2018-01-27张往祥
摘 要:学习惰性是当今硕士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其已成为影响硕士生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阐述了硕士生学习惰性的表现及危害,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系统解析硕士生学习惰性的主要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调适策略,以期为硕士生摆脱学习困境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学习惰性;解析;调适;策略
当前,随着学业、就业和生活等方面压力逐渐增大,硕士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学习惰性已成为制约硕士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对硕士生学习惰性的危害及影响因素进行剖析,探寻行之有效的调适策略,这不仅有助于硕士生更有效地投入到学习和科研工作中,而且有助于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硕士研究生学习惰性的表现及危害
学习惰性是一种在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的消极心理现象,而且近年来呈现不断加剧的发展趋势。硕士生的学习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意志薄弱,学习难以持久深入;学习目标模糊,难以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并付诸实践;学习习惯欠佳,无故缺课、上课睡觉、聊天等情况比较普遍;学习动力不足,普遍缺乏积极性,把学习看作负担。学习惰性不仅导致硕士生学习、科研能力水平下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而且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1.科研创新能力下降
硕士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后备之才,科研创新能力是其必备的核心素质之一。由于学习目标、心理状态、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很多硕士生在学习态度上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学习目标明确、自控力强的硕士生会注重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加强科研创新、团结协作等能力的培养,但也有一些硕士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沉迷于上网聊天、打游戏、旷课,还有的学生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兼职等工作中,对学习缺乏兴趣,平时很少到图书馆、学术资料数据库查询专业知识,对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会等学术活动缺乏积极性。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硕士生一旦出现学习惰性的消极心理状态,科研创新能力必然随之下降。
2.团队合作精神缺失
团队合作精神现在已成为科研人员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认为,在国际化社会里,每一点新鲜见识的增长均得益于全球知识渊博的学者之间的合作。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把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作为引进人才的首选考虑因素。硕士生作为科学研究的储备力量,具备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是其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绝大多数硕士生在之前的学习阶段中都是学习中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一种优越感。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后,有些硕士生由于学习惰性,在面对竞争时,出现了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不能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平等竞争,养成了嫉妒、猜忌等不良习惯,经常人为地制造学生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学术团队的团结合作。另外,部分硕士生从不积极参加需要集体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和学术任务,对集体荣誉更是漠不关心,导致集体协作意识及团队精神缺失。
3.悲观消极情绪加重
硕士生是经过学业能力考核选拔出来的人才,他们在入学之初满怀对提升自身素质和学术水平的期待。然而随着学业、就业等方面压力的加大,部分硕士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积极性。面对学习惰性造成学业荒废的事实,有的硕士生能够正确面对,经过个人努力以及其他人的帮助恢复了行为与思想的自我统一性;有的硕士生则不能正确面对,他们开始内疚而苦闷;有些硕士生由于内心世界比较脆弱,缺少外界的帮助,无法找到摆脱困境的最佳途径,于是出现焦虑、压抑甚至严重的消极情绪。华东师大心理研究所叶斌教授指出,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情感障碍,这些严重的心理疾病在当代研究生身上几乎都可以找到迹象。
二、硕士研究生学习惰性的原因
硕士生学习惰性的问题在当前较为普遍,其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我国硕士生培养机制的问题,也有硕士生自身的问题。
1.硕士生培养机制不健全
(1)考核評价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考核评价机制制约了硕士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学年制,一年级主要学习专业课,二年级主要是完成开题报告、论文撰写,三年级主要是论文答辩,一般不允许提前或推迟毕业。这种“一刀切”的培养考核制度,忽视了学生的多样性和创新能力,挫伤了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各高校对硕士生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制订了一系列奖助制度,但大多侧重于课程成绩和发表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很少对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研究生进行奖励,对敢于创新、肯拼搏、品学兼优的学生奖励力度不够,仅重视物质奖励,忽视精神奖励。最后,很多学校对学位论文答辩要求不严格,对研究生的创造性学习和研究缺乏激励措施,对不肯下功夫、敷衍了事的硕士生缺乏淘汰机制。
(2)导师的指导不到位
我国硕士生的培养教育普遍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不仅对硕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而且对硕士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价值取向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社会发展,一些弊端开始显现。首先,“导师忙”与“学生多”的突出矛盾导致部分硕士生产生学习惰性。由于硕士生数量增长过快,硕士生数量和导师数量极不匹配。在有些高校,一个导师可能指导二三十位或者更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由于导师有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有的还承担行政事务或社会事务,没有太多精力投入到硕士生的指导中,致使硕士生无法从导师那里得到足够的指导和帮助,造成部分学习自觉性差的硕士生放松了对自身学习的要求,不专心于学术研究,学习惰性日益严重。其次,每个高校对导师都有考核评价制度,但基本都是针对科研成果和教学工作量方面的要求,对导师如何指导研究生、成效如何以及学术道德,并没有评价要求和标准。这些要素在导师考核中被弱化,使得部分导师不注意对学术前沿的追踪,导致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很好地承担导师的职责。最后,部分导师缺乏指导硕士生科研的意识和有效方法,习惯大包大揽,安排好硕士生需要做的所有事情,比如研究内容、方法、步骤等。“保姆式”的指导忽视了学生的切身需要,不仅使硕士生得不到良好的科研训练以及科研能力的提高,而且使硕士生逐步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endprint
2.硕士生学习内驱力不足
(1)不适应研究生生活
与本科阶段相比,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硕士生由于不能适应这些变化而产生了学习惰性。首先,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学习方式将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思考。部分在大学期间以考研为目的学生,由于本科的学术水平远远达不到接受硕士生培养的水准,面对研究生阶段新的学习方式,很多人无法适应从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转变。长期被动学习将导致研究生惰于思考,学业拖延。其次,学习任务的改变也让部分硕士生感受到压力,产生厌学情绪。现在大多数高校规定研究生在读研期间除完成硕士论文以外,还要发表一定数量、一定级别的学术论文才能获得硕士学位。这一要求给硕士生带来了一定压力,有些硕士生由于学习惰性,没有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很难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所以,当某种压力变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心情和精神状态便陷入从焦虑到惰性的恶性循环之中,甚至进入亚健康状态。
(2)缺失奋斗目标
本科生选择考研的动机多种多样,有的是想继续从事学术研究,有的是面对就业难而选择考研,还有的是考研盲从跟随者。经过努力拼搏考入研究生的学生都对未来怀有美好憧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习目标明确、积极主动的硕士生能继续保持学习的自觉性。但是,部分硕士生学习目标模糊、学习依赖性强,对自己前途的把握和设定很茫然,出现奋斗目标的缺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对学习采取了放任的态度。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大规模扩招,硕士生数量不断增加。据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2年,硕士生招生52.13万人,在校硕士生143.60万人,毕业硕士生43.47万人。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目前对硕士生新增的需求远低于毕业硕士生的供给,一些具有竞争力的公司和企业对具有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引进数量相对较少。这就使得硕士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就业时不仅要与比自己学位高的博士竞争,甚至读研三年后依然要与本科、专科毕业生竞争工作岗位。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使得有些硕士生不知读书有什么价值,感到深深的失落和对前途的迷茫,从而对学习丧失信心,产生厌学心理。
(3)缺乏专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缺乏兴趣是许多硕士生产生学习惰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体验不到学习乐趣,那么即使学习目标很远大,学生也很难坚持长时间的学习。调查表明,24%的研究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由于研究生的专业划分比较细,有些硕士生通过本科学习,对自己专业有了大概的了解,但当真正进入该学科领域并对其进行深入了解之后,很多硕士生发现所选择的研究方向跟个人爱好发生偏离,甚至开始讨厌自己的学科方向。还有些硕士生在考研选择专业时比较盲目,对自己所要考取的专业没有进行深入了解,只是跟风或者是听从家长和导师的建议考某个学校或某个专业。于是,在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期间,由于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很容易遇到挫折。部分研究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一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情绪产生波动,不能理性对待失败,丧失了刻苦学习的恒心,继而自暴自弃,放弃学习。
三、硕士研究生学习惰性的调适
硕士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惰性问题,既有来自学校、导师等方面的原因,也与硕士生自身因素密切相关。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根本上改善硕士生的学习惰性状况,需要多方面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1.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
目前,各高校在硕士生培养中都没有奖学金等激励措施,但在制订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足。健全激励机制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第一,加大宣传力度。研究生院把奖学金实施办法公布在研究生院网站上,在新生入学时通过教师讲解、网络等途径及时宣传,使硕士生了解本校奖学金的奖项设置、类别、额度、评选标准和程序。第二,加大资助力度。当前许多高校奖学金的资助额度和名额有限,无法满足硕士生的需求。很多硕士生认为奖学金的激励程度很小,甚至对是否获得奖学金持不关心的态度。因此,学校应根据长远发展规劃和学生实际,制订能惠及最广泛学生群体的评优评奖机制,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2.加强导师的责任意识
我国高校硕士生培养主要采用导师制,导师的责任意识对提高硕士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对硕士生导师的评价内容主要以导师的学术水平和业绩为主,而对硕士生的指导和培养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使很多导师为了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完成职称晋升、岗位考评等任务,在工作中重科研、轻教学,忽视了对硕士生的培养和指导。因此,学校应建立完善导师负责制的质量监管体系,以制度化的方式对导师指导硕士生的任务及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对导师的行为规范、学术水平、授课水平、指导硕士生取得的科研成果等内容进行定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公布“导师综合声誉榜”,强化并落实学术训练、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教育,培养既有“学术”、更有“素养”的高素质硕士研究生。
3.加强硕士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明确硕士生的职业目标、增强学习动力、发掘自我潜能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可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使硕士生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及价值观,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促使自己不断为之奋斗。同时,高校还应尝试把硕士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纳入导师管理下,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结合研究生的自我认知特点,指导研究生有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并定期帮助研究生对其职业生涯进行评估。
4.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硕士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术氛围对激发硕士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导师可实行硕士生学术汇报例会制度,每周或每月一次,硕士生主要汇报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其次,学校应设立硕士生会议基金,资助硕士生参加本学科领域重要的国内国际会议,资助国外短期工作、学术互访等学术活动。最后,定期邀请国内外学术名家和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举办学术讲座,介绍该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
作者简介:张往祥(1965— ),江苏泰州人,副教授,从事观赏园艺教学和科研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