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抓住“等待”契机 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2018-01-26江苏连云港市龙河中心小学闫金梅
江苏连云港市龙河中心小学 闫金梅
课堂等待包括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教师等待的现象、学生等待的现象、教师和部分学生的等待现象。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等待现象的研究认为:对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等待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等待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如在教师问题提出后等待、在小组探究活动时等待、在课堂评价时等待,适当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探究新内容的空间和更多表达的机会,你会发现课堂教学会达到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在问题提出后等待——点燃探究欲望
1.课前留有问题——让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有很多内容联系着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这方面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前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内容自主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并在课前实践,课开始前给学生留有3~5分钟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进行学情分析,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执教五年级《圆的认识》时,在课前这样设计提问:(1)圆有什么特征?(2)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圆?导入时,再次提问:课前提的问题你们都自学并思考了吗?这时笔者留出3~5分钟时间,请小组的代表上来谈谈对圆的认识,其他学生就和教师一起倾听:圆有圆心;有无数条半径,这些半径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一节课的探究学习,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在课前给他们留了预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的问题回到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去探究、去实践、去领会,从而淡化了新课的难点。
2.导入提出问题后等待——点燃探究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也很关键,好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入部分,导入时提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在提问以后稍微等待,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从而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学习过程中。如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时,这样设计新课导入:同学们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你知道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接着展示曹冲称象图片。这时每个学生的眼睛都盯着图片,教室里非常安静,学生在认真观察和思考,1分钟后有学生发言,表述非常完整:曹冲把大象的重量转化成了石头的重量……换个方式思考。没想到学生的发言如此精彩,教室里响起了掌声,笔者因势利导:这个方法如此巧妙,这节课我们就用转化的策略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导入这个环节提问后的等待,一下子调动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表现出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为下面探究学习作了较好的铺垫。
二、在探究实践时等待——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1.在独立思考时等待——激活学生思维
在学生独立思考时“等待”,是指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主动去探究、发现新知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尽可能给学生留足时间,让他们独立去观察、去猜测、去验证、去发现内在的规律,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探究学习所获得的快乐。
例如,执教《三角形的认识》时,导入课题后,让学生用笔者提供的数据借助小棒摆一摆来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把相关的数据填在自主学习单里,同桌两人合作一并填表,然后观察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边的特点。交流时学生能够参照学习单发现围成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不用教师过多讲解,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了规律: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要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学生思维打开了,那对于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情况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节课的教学,笔者并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留足时间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探究。当教师发现学生已探究出围成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以后,再请学生交流,展示自己是如何探究的。由此可见,给学生独立思考时留足时间等待,能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
2.在质疑追问时等待——激发学生探究愿望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质疑和追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笔者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发展的特点,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去实践。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连续退位减法》时,先出示603-227,让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出现了两种答案,于是笔者把答案写在黑板上(386和376),一部分学生认为386正确,一部分学生认为376正确,于是笔者给学生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在活动时笔者巡视各组讨论情况,发现有的小组借助计数器帮助理解个位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一,十位是0不能借就要再向百位借一,也就是1个百是10个十,这里10个十被个位借走1个十还剩9个十,个位3加上借来的10合起来就是13,所以是376。也有的小组根据以前所学的连续退位减法的方法利用知识迁移直接计算。
两种不同的想法在学生的相互补充后脱颖而出,此时笔者让学生充分表达后再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进一步帮助他们理解每一步竖式的含义。在学生有探究的欲望之后,笔者给足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提升,学生的智慧也得到了升华。
三、意外生成中等待——培养学生的自信
以往的教学,教师喜欢“比较顺”的课,一节课没有什么磕磕绊绊,上课是再现教案的过程。课堂中教师总是刻意要把学生拉回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其实,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预料不到的“小意外”,正是一种原生态的宝贵资源。但是课堂生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千万不能一带而过,敷衍了事,智慧的教师会合理处理、善用等待,也必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精彩的瞬间,学生也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多媒体出示了这样一组题目: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46和69,44和55。交流时多数学生认为46和69的最大公因数是23,44和55的最大公因数11。教师趁机追问“你是如何想到的”,真的没有想到,一位男生说44和55的差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也许这里的数据比较特殊,他分析的结论能够对得上。教师并没有给予肯定,而是请学生们自己举例试试。再次交流时,学生们就发现这种方法行不通,他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举 24和 10为例,24-10=14,14-10=4,10-4=6,6-4=2,4-2=2,2-2=0,那么这个2就是24和10的最大公因数。再如36和9,36-9=27,27-9=18,18-9=9,9-9=0,那么这个9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这下这位男生又吸引了教室里所有学生的眼球。这里的等待是对学生有自己的想法的尊重,教师也有了意外生成的时间判断。这位学生的想法得到了肯定,从而也培养他的自信心。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要适当等待,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去实践、去发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激活学生的创新和求异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