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创建高品质示范高中
2018-01-26仲伟贵
□ 仲伟贵 陈 成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只有教育的供给端实现转型升级,为社会提供有效、精准、创新的教育供给,才能够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和需要。我校立足校情,多措并举,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完善符合国家课程要求、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尤其是近年来,我校以江苏省宜文化综合课程学习基地建设为抓手,有效落实国家课程,完善 “导学案”制度;充分挖掘地方资源,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积极发展校本课程,打造社团文化;努力创新管理机制,提振师生精气神,初步形成了丰富、多元、可选择的供给侧结构,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创建高品质示范高中奠定了基础。
一、完善 “导学案”制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我校遵循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中心配置办学资源,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开展了 “导学·精讲·勤练”教学模式的实践性研究,形成了 “10+25+10”的教学流程。具体为:将课堂45分钟大体分成三块:导学,用时10分钟左右,用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教学案进行自学、小组合作、学生互助、同伴交流。精讲,用时25分钟左右,用于各组间预习成果的展示、重难点问题的探究和教师的讲解指导。勤练,用时10分钟左右,用于当堂巩固和达标提升。学校建立了以教学案为核心的集体备课议课机制,重点围绕高质量的初备教学案、高质量的校本化教学案和高质量的细化落实措施,着力提升备课组的“深度教研”效能。“导学案”的使用,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实现 “导学”功能。教师凭借“导学案”可有序地引导学生课堂学习、训练,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反馈和总结,真正做到 “精讲”。通过构建 “导学—精讲—勤练”高效课堂,将课堂高效化向课前和课后延伸,通过先学后教,优化质量攻坚过程。
二、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我校以理念创新和内涵发展为着力点,依托江苏省宜文化综合课程学习基地,努力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培育校园精神,开展各类探究性的活动课程,力图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宜”是丹徒的古地名,意为适宜人居住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宜、相合。宜文化课程基地就是要建设一个适宜的、和谐的教育环境,就是用和谐的宜文化对人进行符合规律的、顺应人的心理特点、性格特点、人格特点的教育,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内心的相宜和谐,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基于此,我们创设了具有鲜明的宜文化印记的校园文化和教学环境。宜人的生态校园能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使学生的知识、情感、价值观三维教育目标相宜,即学生相宜、教师相宜、师生相宜,增强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形成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建构系列物态模型和非物态模型,将教学重点、难点等核心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同时引导学生对具体形象内容进行抽象概括。建设学校宜文化体验馆,以 “活动、体验”模式,展示学生在宜文化研究学习中自己动手搜集、制作的若干实物,自己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取得的各种物化成果。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建设宜文化主题网站,设立宜地、宜人、宜文、宜史、宜俗、宜食等专题,成立宜地地理、植物、诗文、名人、民俗、历史、宗教等研究兴趣小组等。引导学生考察、验证、探究等,以理解、巩固和拓展学习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共同成长。
三、搭建多元展示平台,引领学生个性发展
我校以发展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为宗旨,以学生特色发展和个性发展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办学品质持续提升。
积极打造社团文化,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搭建平台。学校不断促进学生社团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体育节、科技节、书香宜人读书节、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及十八岁成人仪式、感动校园魅力之星等主题教育活动已经成为校园内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我校现有五大类42个学生社团,一批社团发展迅速、成绩优秀。文史类中的洪溪文学社多次被评为 “丹徒区优秀文学社团”,近三年来有八十多名同学在国家级、省市级作文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辩论社组织的校辩论队在近三届的镇江市中学生辩论赛中均名列前茅,并蝉联丹徒区 “双拥杯”国防知识辩论赛冠军。英语沙龙社团成员在学校的对外交流活动中多次承担接待和翻译任务。艺术类中的 “魅力男声”合唱团,在省市级比赛中成绩优异,还登上了江苏教育电视台的节目现场。心远印社、工艺社、摄影社、插画社、舞蹈社等社团可谓百花齐放,成绩斐然。
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发展。“适合的教育”所倡导的终极 “适合”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能力、素质和社会角色的匹配程度,这就要通过实践去进行自我的生涯规划。我校高一、高二年级联合校心灵驿站工作室开展学生生涯规划知识竞赛,以生涯规划激发学生自主发展动机,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开阔视野。今年暑假期间,我校20名师生参观访问了荷兰的友好学校并历经欧洲五国修学旅行,5名同学在老师带领下走进天津南开大学,52名师生进行京鲁游学之旅活动,这些游学旅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培养了个性和多元文化理念,为学生自主个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18年暑期,我校还组织新生在镇江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参加了综合实践暨国防教育活动,组织部分学生去敬老院开展献爱心活动,校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参加了 “关爱城市天使,酷暑送清凉”活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思考自我发展的方向,引领学生发展个性特长。
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地发展。由于家长的期望值偏高,同学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亟需加强。针对这种情况,我校于1995年就确立了省级课题 “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信箱,安排经过专门培训的老师定时间、定地点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此后,又借助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农村高中生的人格教育”“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培养我校高中生积极的人格特质”“文化关怀下的高中学生道德人格发展研究”等系列化的心育课题研究,努力探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路径,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学生的耐挫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开展 “容领”系列活动,激活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2016年暑假,国际容领·新生代人才培养项目开幕式暨 “国际容领中心·中国镇江基地”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今年暑假,我校与兄弟学校的三百多名学生在容领伙伴的带领下参加了 “航向星际”“生态昆虫”“疾病爆发”“黑客松”四个主题活动与竞赛,同学们深度学习了太空、昆虫、疾病、编程及马拉松等领域的知识;容领伙伴还对参与STEM+音乐活动的部分同学进行了音乐专题培训,创造出独特的 “量子音乐秀”,合作演绎出最为独特的丹徒田歌。活动突显了 “生命影响生命”“活出无私大爱”的主题,达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和谐统一。我校还申报了 “以包容文化引领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卓越领导力培养的研究”省级课题,组建了一支有思想、有活力、有追求、高效率的容领团队,建立了十个相关的子项目。近年来,我校与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及台湾地区的6所中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选派了20名老师参加了国外交流培训和汉语助教活动,选派了160多名学生赴英国、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日本修学访问,接待了英国、德国、美国、荷兰等10多个国家的教育界专家和师生来访,系列化的国际交流活动进一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四、创新管理机制,弘扬校园正情感正能量
我校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依托“仁爱”党建品牌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向心力、凝聚力和执行力,强调实践育人,增进师生情感互动,“亲其师,信其道”,以融洽的师生关系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比三不比”提振师生 “精气神”。我校采取多种举措,不断提振师生的精气神。要求学生“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要求教师“不比资格比人格,不比昨天比今天,不比报酬比贡献”;要求行政干部 “不比位置比作为,不比空谈比实干,不比条件比奉献”。“三比三不比”逐渐内化为我校的精神文化,带动着身处其中的师生 “不用扬鞭自奋蹄”。
“陪伴”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陪伴是对学生最好的尊重。我校以省级 “仁爱”党建品牌为载体,以党内文化建设涵养学校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育人方向,以学校行政、年管会、班主任、任课教师形成的网格化管理团队,加强对每一个时间节点的管理,确保不留管理的 “空白”,全天候服务于学生。推行学生成长 “导师制”,将陪伴延伸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构建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强化学生的人生规划和终身发展素养、学业指导与成长指导同步的一体化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学生导师制的实施将更加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通过 “导师制”的实施,使教师从学生的“学业导师”真正变为 “人生成长导师”,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内在的潜力,真正做到 “教师人人都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到关爱”。
“送教近班”打通师生对接的“最后一米”。在落实临界生的转化方面,我们优化资源,积极探索培育模式,除了分层补差、走班制、结对辅导之外,我们实行了教师“送教近班”的辅导形式:一方面,老师办公室前移到教学楼,便于师生交流;另一方面,组织学科教师坐在教室门口的走廊上,对临界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此举不仅实现了师生间的无缝链接,密切了师生关系,增进了师生情感,帮助学生树立起 “亲其师,信其道”的信念,更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点燃了教师和学生备战高考的激情,推进了我校教学质量的大提升。
“项目化管理”推进拔尖人才的培养。我校积极探索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尖子生培养上实行工程化管理,项目化推进。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辅导、自主招生考试研究、尖子生选苗育苗、扶优等工程,落实竞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制和竞赛辅导主教练责任制,加强与校内外的联系与合作,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通过挖掘整合校内外资源,聘请 “专家组”有计划地开设拓展性选修课程,提升了对拔尖学生的培养高度。
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深化学校供给侧改革,不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也为学校带来了“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优秀中学共青团组织”等20多项省级荣誉,在创建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的航程中,全体港中人正勇立潮头、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