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有效引导”方略探析

2018-01-26肖慧君

中小学校长 2018年10期
关键词:有效引导目标思维

□ 肖慧君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都采用 “填鸭式”教学法,将知识点全部塞给学生,并未考虑学生能够吸收多少知识。为了知识的延续性,帮助学生清除学习中的 “拦路虎”,就会对一些较容易产生错误的知识点进行引导。然而,教师提醒最多的地方,通常是学生较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新课改之后,小学数学老师舍弃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将学生当作教学主体,课堂教学采用 “有效引导”方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安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发现自己的问题,由此提高自身学习效率,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一、数学课堂 “有效引导”方略的内涵与意义

自然设境,导拨激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的导入都应当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渴望,从而全面投入学习活动。在教师创造的引导式情境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主观学习能力,随后教师就可以本节课的数学知识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按照数学知识来构建框架。此外,教师还可以合理借助一些辅助教学工具,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学生就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由此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成效。

在教学 《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 “小动物比赛骑车”的动画片,在一片空旷的草地上,四只小动物准备进行骑自行车比赛,自行车车轮的形状分别为正方形、椭圆形、三角形与圆形。在它们开始比赛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一猜比赛结果,看看谁最先到达终点?为什么?比赛开始时,学生兴趣高涨,看见小白兔骑得非常快且很平稳,位居第一;其他三个小动物尽管费尽周折,但还是赶不上,还差点摔倒。在画面上,小白兔春风得意的表情与其他三个小动物憨态可掬的动作,加上风趣的音乐,引得学生哈哈大笑。最后学生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比赛结果跟预想的不同?为何其他小动物的车那么颠簸,还很慢,小白兔的车子却非常快,还很平稳?多媒体的有效演示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围绕学习目标,增强引导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目标不明确或缺乏学习目标,就不能准确定位思维方向,学生只能漫无目标地学习,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提问是课堂教学的装饰,已经成为渲染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但很多教师的提问却显得漫无目标,导致课堂教学偏离应有的轨道。比如,在教学 《认识1亿有多大》时,有些教师设计如下问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亿’这一计量单位吗?关于‘亿’这个计量单位,你们有什么认识?”

学生A:“我国现在大约有14亿人口。”

学生B:“一个人会不会有1亿根头发呢?”

学生C:“地板上的灰尘会不会有1亿个细菌?”

学生D:“擦黑板的时候,是不是有1亿个粉尘飘起来?”

教师:“是吗?那你们要注意卫生啦。”

教师:“那么你们猜猜自己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接下来教师就可一起研究 ‘1亿有多大’”。

在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想让学生通过猜测,初步感受 “1亿有多大”。但教师给出的问题范围过大,并没有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学生漫无目标地瞎猜,这些无效的猜测浪费一定的教学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合理引导,让学生进行有效思考,可以让学生观察相关图片资料,感受一亿有多大。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探索过程中理解这一计数单位的意义,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

理解偏差,点拨深化。在数学课堂上,当学生出现认知错误或理解偏差时,教师就应通过适时引导来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在教学 《找规律》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一组图形:○○△○○△○○△……随后,引导学生找出图形规律:

教师: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示这个规律吗?

学生A:拍一下手,拍两下肩膀…… (显然是错误的方式,教师示意再想一想,但学生仍旧采用原来的动作,此时课堂陷入沉寂……)

教师:(从桌子上拿起圆形和三角形) “还有哪位同学能按照这位学生的动作,把黑板上的图形补充完成呢?按照这位同学的动作规律来补充。”

一位学生上台之后,将三角形贴在圆形的前面。

教师:(询问刚才上台表演动作的学生)你刚才表演的是这个规律吗?

学生A:(露出感激的目光)点点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出现理解偏差时,教师应当巧妙引导,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今后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成效。

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学水平。学会学习,就是要找到正确的思路。思路是学习活动的核心。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水平。

一是培养综合思维能力。综合与分析的思维方式是小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思维方式,综合思维即从已知向未知思考的方式,而分析思维则是从未知向已知靠拢的方式,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想要培养学生的综合与分析思维能力,应当从低年级就开始,可以从训练说图意以及启蒙训练的方式开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比如,数学教师可以先开展 “说图”训练,按照 “池塘边蹲着两只小青蛙,其中一只小青蛙扑通一下跳入水中,现在池塘边还剩几只小青蛙?”此种训练形式能够有效巩固学生的综合思维,在进行综合思维训练的条件下,可以逐步渗透分析思维训练,通过问题想条件的形式来展开训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推理能力。

二是借助比较的方法学习新知。在数学课堂上,最为常见的比较方式有两种:第一,为了掌握题目的特征与解题规律进行比较。比如,“某农场有22台脱粒机,平均每台脱粒机每天脱粒2吨,10天能脱多少吨?”与 “某农场有22台脱粒机,10天脱粒440吨,平均每台脱粒机每天能脱粒多少吨。”前者是连乘应用题,后者是连除,解法不同。只要认真对比就能发现,两道题目的数量关系与解题规律是相同的。第二,针对学生容易混淆不清的内容进行对比。比如,“广场有白鸽125只,灰鸽比白鸽多了20只,那么灰鸽共有多少只?”与 “广场上有125只,比灰鸽多了20只,那么灰鸽共多少只?”两道题目都是比多少,数字一样,但前者用加法,后者是减法。对比一下,学生就能理解此类题目需按照算理来确定算法,同时在对比过程中掌握此类思维方式,从而在今后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二、数学课堂如何开展 “有效引导”方略

明确引导方向。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方向必须围绕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上决定学生应当做什么,教师应当 “导什么”。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活动才不会偏离轨道。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多启发、多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不断出现的问题,通过观察与对比等来感悟问题的本质,借助数学思想方法,明确目的,对内在与外来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加工,由此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与方向。

引导方法要正确。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然而,具体应当如何引导,借助怎样的方法来引导,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如上所述,引导的方法有很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等,做到特定问题具体分析。教师应着重在启发、生成与引导问题上反复推敲,由此克服教学的随意性与盲目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引导时机要恰当。在具体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未及时把握 “有效引导”的时机,出现多次重复引导的情况。在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引导非常关键,假如引导的太早,学生就会失去充分发挥自主创造的机会;假如引导的太晚,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下降。因此,教师的引导必须把握时机,当学生的思维开始游离主题时、当学生出现错误或处于迷茫状态时、当学生讨论问题出现分歧或争论时、当学生失去学习信心产生胆怯心理时……这些时机都需要教师及时点拨与引导。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想法的意见与机会。当学生有独立的想法时,教师可以借助延迟评价来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最好的引导应当在学生需要时不留痕迹,以讲授知识点、突破教学难点而引导。由此,便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 “有效引导”,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而且对其他能力提升也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恰当进行引导与点拨,由此便可凸显小学数学课堂的亮点,促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

猜你喜欢

有效引导目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高中数学课堂教师有效引导的探索
有效引导开启物理精彩课堂研究
有效引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新视角
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