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动教学?诗意思悟

2018-01-25江正如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45期
关键词:朗读写作

江正如

摘 要:以“读”为线,步步深入,读多层次韵律美;以“清”为络,联想延伸,品文中诗味诗情;以“游”为脉,寻踪找美,悟写景散文写法。

关键词:朗读 诗味诗情 写作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柳宗元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的情感。教此文,如果能以“读”为线,以“品”为络,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赏出诗味诗情,就能达到读古文见古人,读古文察其情的目的。

一、以“读”为线,步步深入,读多层次韵律美

古人云:“多读心中有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无不强调着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不二地位。文言文教学中,如果能做到在“读中思”“吟中品”“诵中悟”,就能读文见情。

为了教好《小石潭记》,可以采用不同的诵读形式,多角度地切入,进行不同层次地诵读指导,学生在读中渐入佳境,教学难点就会不攻自破,教学重点就会水到渠成。

第一个环节:设计了三遍读:第一遍,清清朗朗地读:读得大声顺畅,不无故停顿,不回读。第二遍,字正腔圆地读:读准字音,并解决文中难懂的词义,读准语调,读得抑扬顿挫。第三遍,层次分明地读:在前二环节的基础上,读出“发现小潭”、“潭中景物”、“潭前观景”,“观潭之后”四个层次,为了凸显情节的层次感,此朗读可采用男女交错读。让清脆柔婉的女声与铿锵浑厚的男声相互交错,朗读悦耳,激发学生读文兴趣。

第二个环节:入情入境地读:读出情境,读出感情。这个环节意在学生对文意理解和情感有所把握后,再综合运用各种朗读技巧实现。比如:1、运用节奏快慢的变化。如,读“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为屿,为嵁,为岩。”既要读出长句的舒缓,又要读出短句的短促有力,表现出排比的语势,整个朗读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韵美。2、讲究音高、音长的处理。如,“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重音落在“闻”“鸣”二字上,“乐”不但要重音读,更妙的在音延长的处理上,作者的情感就会流露。总之,这一环节要讲究声音的高低,语调的起伏,语速的急缓,以及重轻的区别,声音的延长等技巧。

第三个环节:配乐融情地读:在深入品析课文后,播放轻快、悠扬、凄婉的三种不同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来为各段设置音乐背景。以音乐作媒介,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产生感情共鸣。如:发现小潭时的过程配以轻快的乐曲,描写谭中景物是配以清幽的乐曲,描写观景感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时配以凄婉低沉的乐曲,在完成配乐朗读之后,学生脑海中出现本文的意境,达到一个情感共融的目的。

二、以“清”为络,联想延伸,品文中诗味诗情

好的散文不但要读出诗味,更要通过联想想像品味出诗情,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颇有意义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在品析课文的过程中,设置了三组训练:

第一组训练:围绕文中的一个“清”字进行组词,进行多角度理解课文。

如,这是清(冽)的小石潭,清在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学生思维放空,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表现在课堂生成的答案中。

“这是清澈的小石潭,清在‘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这是清幽的小石潭,清在‘隔篁竹‘伐竹取道”;

“这是冷清的小石潭,清在‘四面竹树环和,寂寥无人”

“这是凄清的小石潭,清在‘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第二组训练:以语言为工具,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用生动文字描绘文章中自己喜欢的片段,再现场景和画面,如发现小石潭的急行、伐竹的急切;潭周围翠竹参差起佛的惬意,游鱼在水中自由、活泼的情态;让学生描绘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贴近文本,走进文本,有身临其境之感,产生情感共鸣,感受诗情诗意。

第三组训练:在图画再现之后,趁热打铁,进行联想创新思维训练。如,在品析完“如鸣佩环”的妙处后,我紧跟着问了一句“这里不仅写了水声,你觉得还写了什么?”学生联想到“清脆的声音”必须有石的参与,从而想到了“泉水击石,泠泠作响”。我再推进一步,这样的石头有什么特点?从而联想到“凹凸有致”“不平整”的特点,有一位同学还想到了石头是有孔隙的,才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平整光滑的则不然,让人啧啧称赞。再比如“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溪弯弯曲曲延伸至树丛深处,这种清幽的意境正好与“曲径通幽处”意境相吻合,学生也能联想到。课堂结束之时,学生都能做与作者情感融合共鸣,思绪早已在小石潭的上空飘荡开来。

三、以“游”为脉,寻踪找美,悟写景散文写法

本文是写景散文,在写景的表现手法上多样,定点观景和移步换景交错将游踪写得有条不紊,遣字和动静结合将景物特点生动刻画,借景抒情自然流畅。为了抓住名篇学写作,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第一个问题:柳宗元游小石潭时见到了哪些景物呢?每种景物的特点用一个字表示出来。

学生在对课文进行研究后,得出了“竹翠,树青,石怪,水冽,鱼欢,溪曲、岸错。”我因势利导,归纳写作手法,描写景物时,要扣住事物的特点写景,进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有了鲜活的课例,学生以文学文,掌握起来就得心应手。

第二个问题:文章描写了很多景物,为什么却多而不乱呢?作者的秘诀在哪里?

学生通过“西行”“潭西南”“坐潭上”的变化寻踪,探究出“移步换景”的写法,又在赏析第一段时,找到了写景的第二个方法“定点观景”。这让学生兴奋不已,我趁机让他们用几句话交代他在家中的房间布置,学生基本能做到找准“立足点”,把房中的大的布置说得有层次感。

第三个问题:柳宗元面对如此美景,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它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之后,得出“先乐后哀”,接着探究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找出作者与小石潭的共同点:都不被重视,都不被人欣赏。仔细揣摹抒情句子,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习如何赏析景物的思维就立体起来了,并进行举一反三的迁移。

通过以上三个途径,整个文章的设计就能立体地表现出来。美美地读,读出对课文的理解,从多角度读出层次感,读出韵律美;美美的品,让情景和画面在品中再现,让诗情诗意在联想、想象中升华绽放;美美地悟,与作者对话,悟出经典的写作方法。多种赏析形式齐头并进,灵动教学,诗意思悟,从而使散文教学更活,更美,更精采。

猜你喜欢

朗读写作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浅谈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
试论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