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2018-01-25牛力
牛力
【关键词】 留守儿童;问题;家庭教育;学校;社会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3—0033—01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上缺少亲人照料,学习上缺少必要督促,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心理上缺少合理疏导,行为上缺少约束管教,他们大多有性格孤僻、脾气暴躁、自控能力差、逆反、厌学,品行不良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到义务教育国策的普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
1.情亲缺失、家庭教育无力。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首要问题是亲情缺失。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电话是他们与父母情感联系的主要方式。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乏情亲交流,感受不到精神鼓励。再加上这些儿童的祖父辈监护人文化低、缺少教育孙辈的能力,隔代教育又容易造成孩子懒散、意志脆弱,不能促成良好习惯的形成。
2.学习成绩落后,厌学心理严重。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少父母的督促,自觉性和进取精神不足,不能自觉地按时完成各科学习任务及作业,导致成绩落后,成为“学困生”,受到歧视,产生自卑心理,导致厌学情绪,逃学、辍学事情时有发生。
3.心理不健全。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居两地,生活上得不到照顾,情感上缺少关爱与呵护,致使留守儿童内心情感压抑,情绪抵触,孤僻自闭,产生消极情绪甚至逆反心理。父母离异的留守儿童,更是内心孤独,心理失衡,对学习及班级活动无兴趣,对生活缺乏勇气,这类儿童较一般的留守儿童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关注。
4.道德行为失范。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负责孩子的物质生活,只要孩子吃得饱、穿得暖,他们就认为尽到了应有的责任,很少去关注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缺失亲情、教育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养成了不良行为。这对留守儿童心智的发展是极不利的。
二、農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1.突出家庭教育,优化家教环境。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情感所不能取代的,所以要弥补家庭教育这方面的不足。首先,脱贫致富固然重要,但孩子是否健康成长关系着孩子和家庭的未来,因此,父母一定要慎重考虑和安排好孩子的事情,既要争取经济条件的改善,也要保证孩子的有效监管和教育,家庭的温情和安全感是其他东西不可取代的。其次,慎重考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祖辈们的教育方式、理念难以适应现代孩子的教育。他们不是过分溺爱,就是放任自流。除给予物质支持外,在成长教育方面无能为力。父母至少要有一位在家留守监管,这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好处的。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管理中倾注关怀。留守儿童作为学校教育对象的特殊群体,我们要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和方法,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给予他们心灵关怀。首先要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感情投入,用心关爱他们,用情感化他们,想方设法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缺失的关爱。其次,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建立“留守儿童之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监管。再次,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个性。同时强化对留守儿童的法制、道德、心理健康等教育,如举办讲座或心理疏导活动,为他们健康成长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最后,充分发挥班级、团队作用,开展形式、内容多样的主题班会,如“结对帮扶”主题、“说句心里话”主题等。班主任可以带头帮扶几名留守学生,经常家访,全面了解他们的情况,在关怀中使其对老师产生信赖,形成相互帮助,你我共融的良好班风。总之,在管理的点滴中渗透我们对他们的人文关怀,这样实现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将大有可能。
3.集结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1)增强政府全面关注留守儿童的责任意识,动员社会各种力量给予留守儿童更多人性化的关爱和帮助,帮助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就学,改善他们的生活现状。运用媒体广泛宣传,让广大的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关爱无处不在。
(2)贯彻落实中央惠农政策,把“精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让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减少留守儿童数量。政府、学校对留守儿童建档立卡,跟踪帮扶帮教,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经济、教育、生活等方面的困扰。
(3)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的监管力度。实现家庭、学校、政府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机制,特别是建立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扶持机制和监管机制,从法律层面进行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主阵地作用,正确看待农村留守儿童,立足个体发展,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的未来成长进行纵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