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
2018-01-25
学前教育迎来规范发展新征程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响应了国内广大民众要求政府大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的热切期盼。
《意见》有两个鲜明的主题: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和责任主体,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建章立制,确保我国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其中,突出的一点是为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建立非营利的供给制度,遏制资本在学前教育领域疯狂逐利的行为,是对整个学前教育行业作出的方向性调整和规范,有利于学前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
(刘 焱)
治理学术不端乱象不妨下猛药
如今,社会上论文剽窃、数据造假、不当引用、强行署名等学术不端现象屡见不鲜。
为了有效遏制学术界的学术不端乱象,笔者建议,由学术委员会联合学校乃至上级纪委监察部门一道,会同科研管理、人才评价考核、干部组织等部门进一步严格规范、修订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对于学术道德失范人员,无论其身份、地位和职级高低、权力势力和“帽子”大小,一视同仁地实行品德失范、学术不端一票否决制和学术道德责任终身问责制,不姑息纵容、不包庇袒护,提升学术道德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的犯罪成本,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高压态势。
(张雷生)
幼儿园大班空心化亟待遏制
近日,有媒体报道,为了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生活,有家长将本该上幼儿园大班的孩子送进“幼小衔接班”,部分幼儿园大班出现空心化现象。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不仅是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像小学初中化、初中高中化等现象也很严重。但是,这种超前教育并不利于孩子成长。短期来看,超前教育可能会让孩子提前掌握一些知识,让他们显得更“早熟”、更聪慧。但从长远来看,这可能让孩子对知识产生厌烦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种悖逆成长规律的做法会让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也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养成。(戴先任)
“培训贷”凶猛 不能光靠大学生谨慎
近日,山东济南又有数十名大学生落入“培训贷”陷阱。原本是为了找工作,结果公司直接把他们的信息输入一个第三方小额贷款平台,导致每个人背上了从9800元到19800元不等的贷款。
对身陷局中的年轻人而言,他们关心的是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无良公司盯住的,却是上万元的贷款,以及可供驱使的劳动力。面对凶猛的“培训贷”,似乎不能光靠大学生谨慎。我们要追问的是:此类公司与第三方小额贷款平台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关联,有没有办法从监管层面堵住这个漏洞?这也提醒相关监管部门:应该严管小额贷、高利贷,特别是在面对学生群体的时候,一定要多一些制度层面的保护措施。
(黄羊滩)
高校该不该给家长寄成绩单
近日有媒体报道,深圳大学给部分专业的学生家长寄了学生成绩单,快递含有所有学期的成绩单、绩点换算说明、《致家长一封信》以及辅导员、班主任联系方式。高校是否应该给大学生家长寄成绩单?
大学生刚刚步入成年,还是大孩子,仍然是介于独立和依赖、成熟和幼稚之间,离开父母的管教,容易失控。一些孩子上了大学后开始放松自己,喝酒、打牌、玩游戏、谈恋爱等,有时连课也懒得去上。对此,一方面学校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要联合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大学向家长报告成绩是完全必要的,以便家长及时掌握情况,家校应该互通有无,有的放矢地让教育更有效。
(蔡正青)
教育之路不可能只有甜蜜
当下的教育舆论场,似乎特别热衷于塑造家长群体的“苦情”角色。有家长感慨“现在的教育简直要把家长变成超人”。
家长抱怨的“苦”,无非是辅导孩子功课压力大、培训班花钱多、老师让家长啥都管等等。平心而论,读书任何時候都苦。社会在变,教材在变、育人理念在变、考试内容和形式在变,更关键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变,今天的学生想要未来在社会上立足、得到良好发展,就必须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积累较以往学生更多的知识、培育更全面的素养。教育如人生,注定五味杂陈,甚至布满荆棘,必须奋斗。(杨国营)
让乡村儿童不再留守
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屡见报端,自杀、性侵、失踪、意外死亡等事件令人触目惊心。
儿童成长期的一些缺失会深刻影响其一生,而且是其他教育手段无法弥补的。在“十三五”期间全面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6000万留守儿童的发展与福祉,也是未来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对此,我建议一要完善相关法律,依法推进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工作。二要从国家层面进行产业布局,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人口流出地转移。三要鼓励父母携带子女外出务工或者父母一方留在子女身边,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合法权益,使得外来务工子弟能与本地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四是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让处于监护不良状态的部分留守儿童进入寄宿制学校,确保他们的安全和身心健康。(朱永新)
校长眼界决定学校办学格局
进入互联网时代,学校不能再关起门来办学,而是引领师生关心天下事,心中有世界。对此,学校管理者如何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如何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合格的校长不能只囿于学校看学校、囿于教育看教育。称职的校长要站在特定的社会生态下看学校、看教育,否则不可能将学校办好。正因为今天的校长事务繁杂,各种要求与压力与日俱增,因此更需要意识到“学校在窗外”,有意识地将学校与周边环境、国家变革、全球趋势结合起来。只有校长眼界宽广了,才可能在正视国家变革、全球趋势与区域环境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育形势,正确理解教育价值,积极探寻教育教学规律,科学把握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方针政策,领会“新高考”“新课程”“新课标”的精神实质。
(凌宗伟)
教育应用软件亟待加强管理
近段时间以来,大学里林林总总的手机APP开始充斥校园,打热水一个APP,发学分一个APP,跑步一个APP……层出不穷的APP服务却是良莠难分,不少大学生对被强制要求使用手机APP更是心有不满。
不可否认,一些功能齐全、性能完备、体验良好的教育APP真正发扬了科技改变学习的时代理念,符合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态势,为师生搭建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然而,如何保证行业健康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对此,首先应从教育APP的开发者和推广者入手,从功能、平台和服务等方面进行系统整合和全面创新。其次,政府和行业部门的有效监管也很重要,做好精细化管理、守好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底线,对不良信息进行筛查、整治,实行审批备案制和监管机制,从而让大学生充分享受到教育APP带来的智慧生活学习体验。(张立迁)
教师职称评聘应“能者上,惰者退”
职称关乎教师切身利益,一直是教师关注的头等大事。如何发挥职称评聘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促进教师积极工作的助力?
在笔者看来,高级职称不能仅作为确定工资级别的依据,还应是一项事业和专业的追求,对不同职级人员,必须有相应的任务要求,有履职情况考核,甚至有退出机制,只有通过“定岗不定人”,形成“能者上,惰者退”的良性竞争机制,建立动态的管理机制,才能激励教师努力工作。(段太勇)
教师切忌对学生使用语言暴力
很多教师总习惯于将“批评”和“教育”两个词语联系在一起,好像只有批评才能达到教育目的。更离谱的是,批评教育经常就演变成训斥教育。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始终处于绝对的主导位置,教师使用“语言暴力”的危害显而易见。因此,教师一定要讲究批评教育的方法。批评教育是教育学生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但采取的方式必须是适当的、科学的,不能没有边界和底线。批评的事情一定要真实,批评的态度一定要诚恳,批评的语气一定要适度,批评的用词一定要恰当,要让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感到顺耳、服气、易于接受。
(孙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