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教育全过程
2018-01-25刘满文
刘满文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寄予厚望,对青少年群体的定位与期许精准而明确。把青少年培养成合格人才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是要抓好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思想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在学生心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一代的行动指南和精神支柱。同时,在中小学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的重要举措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抓手。
当前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面对的文化和思想变得更加多样和纷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的多元化局面;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特别是由于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传播方式和途径呈现多样化特点,这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发挥正确的价值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对新思想新理念的认知能力。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他们的思想可塑性大,极容易受到来自社会不同层面的各种思想的影响,在基础教育阶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非常紧迫。
而现实是,中小学德育工作仍然是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存在内容上的成人化、单调化倾向,教育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思想要求和生活实际相脱节;在方式方法上,未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协调发力上缺乏主心骨,存在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未能把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有机结合起来。一些学生受网络、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缺乏价值观共识和共同信仰,在精神信仰、精神支柱上“缺钙”乏力。
在中小学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代性、规律性和实效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能够有效突破中小学生德育工作薄弱环节的瓶颈问题。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我们要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德育工作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找准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情感的结合点,坚持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理性认知,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主题教育、文化建设和日常管理之中,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平台、校园网、宣传栏等多种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心中,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二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文化基因、精神纽带和价值源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程。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愿望,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开放性、广泛性和民族性等特征。新时代的文化思想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和现代复归,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注入了新内容、新内涵、新活力的思想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发展。三要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育学生既要依靠价值观自身具有的真理力量,又要依靠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要以热烈的爱国情怀、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优秀的综合素质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更要做学生的模范和行动的表率,用言语传播正能量,用行动折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修养和工作形象统一起来,为学生作出榜样。在实践中让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必须联系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要付诸于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够将思想理论转化为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不言之教、不言而喻的育人效果。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夯实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不断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帮助中小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價值观。在实践中指导和鼓励中小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塑造中小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终将会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