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童声合唱中科学的发声训练
2018-01-25李更花
李更花
【摘 要】随着合唱事业的蓬勃发展,合唱走进课堂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然而,很多音乐老师在上课时,一看到合唱的曲子就无从下手。对于音乐教师们感到棘手的诸多问题,笔者经过十多年来对合唱训练的摸索,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发声训练,提出了个人的观点。
【关键词】小学音乐;合唱;发声训练
一、正确的歌唱姿势与状态
姿势是学生学习歌唱的基础,姿势不好会直接影响到歌唱的状态。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纠正孩子们不正确的姿势,他们最常见的错误姿势就是伸长下巴、塌腰驼背,抠胸挺肚。若要把这些错误姿势改掉就需要老师的细心与耐心,时刻提醒孩子,腰背挺直,自信大方,两脚稍微分开或者与肩同宽,重心可以自然转移,甚至可以跟着音乐的旋律感用得体的律动来表现音乐,全身心地放松与投入才能达到歌唱的理想状态,并且这种专注几乎要忘掉嘴巴、甩掉喉咙,要积极主动、投入情感、提起笑肌、面带微笑、用眼神自然地传达美妙的歌声。很多孩子歌唱时嘴巴张不开,或者一开口就用舌头堵住喉咙,牙关紧闭、面部紧张、眼睛无神。要纠正以上的这些问题,教师必须要循序渐进地示范与引导才能让学生慢慢形成良好的歌唱状态。
二、有效的气息训练
笔者认为如何巧妙地运用气息是歌唱的关键所在。往往很多老师和孩子都会纠结怎么用气?气从哪来?其实不用太纠结气的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老师引导孩子们进入状态之后,提醒他们“把嘴巴放在小肚子上,用小肚子歌唱”,把“肚脐眼”当作“嘴巴”。这样他们自然就会感受得到气是从丹田而发的。歌唱并不是伸长下巴,提起喉咙、嗓子用力喊出来的。唱高音时引导孩子们细致地感受一下声音冲入脑门,甚至后脑、腰部以下好像有股气流钻进肾部(腰背)的感觉,因为歌唱时气往下走,声音是往上走的,它们是同时进行的,找到这种带着气流发声的感觉才能算是真正的唱歌。练唱一段时间后,如果有头晕的感觉说明是用气息发声的,相反,如果唱了之后觉得喉咙难受,发干、发疼则说明不是用气息在发声。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机能科学歌唱才不会唱坏嗓子,毕竟扯着喉咙唱是会损坏声带的。
(一)一口气轻声朗诵训练
每个字用“连贯拖长音”(慢)劲量不换气,能一口气读完就一口气轻声朗诵的方法也能训练孩子们的气息。此外,分高、低声部两组同学模仿回声的音响效果也挺不错。注意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喊的一方要用真假声结合来喊,声音不要太大,但始终要饱满,有力,发出的每一个音都像是用“气”包裹着传送出来一样;回的一方用最小的音量回,但不能虚,要使对方听得很清晰,制造回声的感觉,声音无论大小,都要先气后声,每一个音发出来的字头要清晰,字腹要饱满,字尾收声要干净。此外,还可以引导孩子们做深吸、慢呼的吸气动作。在呼吸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屏住呼吸,把手按压在小肚子上,用力使丹田鼓起,在鼓起的时候渐渐用力,大约用到气息最强的时候,坚持五秒钟后,渐渐放松,持续大约10秒的时间,慢慢让孩子学会吸气——屏气——吐气的技巧。就这样坚持天天练习,连续练几个循环,效果一定不错。
(二)组织学生进行气息训练
可以组织孩子们做打猎游戏,让他们念“piff,puff,poff”,用一致的强弱力度吐出气息,快速连贯,断声不断气,一口气完成,此时提醒孩子把手插在腰上,感受腰部起伏的动作。此外,进行“吹蜡烛”(慢吸慢呼)、“吹铜钱”(慢吸快呼)、“呜咽”(快吸快呼)、“学摩托车启动”(嘴唇打嘟增强气息的控制力)、“爬楼梯哼鸣”等活动进行训练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都是来自生活的素材,也都是气息训练的重要实例。当孩子们比较容易找到“有气”的感觉时,自然就会控制气息歌唱。结合歌曲的长音部分进行轮流呼吸的训练也是很好的方法。
三、寻找高位置的歌唱感觉
笔者发现好多孩子歌唱都存在牙冠紧闭,口张不开,从喉咙里面挤一点声音出来发声的问题。针对此情况笔者在每一次组织孩子练声之前都会要求孩子们先做“咬苹果”的练习。每个孩子手上拿一个苹果模型的东西,如果没有的话就用空拳代替,尽量张大嘴巴,把“苹果”放进嘴巴大口咬,至少要做50个来回动作;之后固定咬苹果的口型抬起上口盖,放下喉头,伸缩舌头的动作做50次之后,才进入5-4-3-2-1的练习,要求学生想象在造房子,在造很大的房子,声音往下走的时候房子不能越来越小,而要越来越空,越来越暗,要一口气完成,中途不能换气,要连贯圆润。此练习要从速度与色彩去控制,这样练习气息才比较容易找到高位置的感觉。当然也可以先做闭口哼,然后开口闭口连续哼鸣,声音的位置不能变音色,要有控制地哼出与鼻子碰撞的声音。也可结合生活中蚊子、蜜蜂从身边飞走,来来去去、渐强渐弱的声音进行模仿,抓住这种感觉经常进行哼鸣练习,就很容易找到高位置歌唱的感觉。这方法看起来简单,但要真的掌握却不容易。只有坚持练习,找到正确的“哼鸣感觉”,才能让孩子开口闭口都能哼出高位置的完美音质。
还可从打哈欠的感觉开始训练。每个孩子都打过哈欠,这是一个最自然打开上口盖的方法。当打哈欠嘴巴张开时,让学生摸一摸耳后根部是否有个“洞”,找到“洞”之后就轻轻地发出“嗨”的长音,一定要保持住这个积极向上的长音,不能松懈下来,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充分感受高位置的感觉。当发现孩子们没有高位置歌唱,发音点太低总是会发出“咧”的声音的时候,老师要善于用自己的耳朵听辨,积极引导他们放松,两手自然下垂,弯腰,低头发声,找到高位置的感觉。当孩子唱高音不畅通,挤喉咙时,老师也可以适当地去引导他们提一下他们头顶的头发,把头顶的头发往上提起来,再用一只手预示气息往下钻,孩子们就可以领会得到,并找到高位置的头声发声。另外进行自由起落的发“哈、呼”练习,也比较容易找到甩掉喉咙,找到高位置的头声。
四、合唱必不可少的听力训练
训练过合唱的老师都知道,一首曲子要训练达到声部清晰、平衡、和谐、融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并不是随随便便练一下就可以达到的。在这训练过程当中听音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们的听力练好了,排合唱作品自然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刚开始可以听一些简单的单音,让孩子们从自己构建音阶再构建旋律音程到和声音程,从简单的三度、四度、五度、六度的和声音程开始训练,高低声部由自己辨别,找到自己声部的音高。教师要强调他们用耳朵听,用脑子想出音高之后哼出来。这种听力训练只要长期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训练,孩子们的音高概念就会大大增强,音准也会好很多。
五、嗓音保护的重要前提
笔者常常碰到一个很令人疑惑的问题:在刚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孩子里面去挑合唱队员,就没有几个声音是纯净的,连单音的模唱音准都达不到,全班45个孩子最多只有7-8个模唱能达到音高音准的,大部分孩子的声音暗淡沙哑。对于这些状况,笔者通过对这些孩子进行调查,询问等寻找原因,发现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平时喜欢大喊大叫,有话不会好好说,用嗓习惯有待改进的。有的班好不容易选到几个条件过得去的孩子,但由于是担任班长、体育委员、纪律委员之类需要经常用嗓的班干部,嗓子差不多坏了。有些高年级变声期的孩子担任这些职位的也一样,他们的喉头與声带发生生理变化,咽腔粘膜容易出现充血的状态,更需要少讲话,轻声说话,多喝水,多注意休息保养,好好保护好嗓子才行。笔者在此建议学科老师应该保护这些孩子稚嫩的嗓子,关注他们的嗓音情况,上课时不要一昧地要求孩子大声朗读,应该引导他们使用自身的机能进行科学的朗读。其实,用气息高位置轻声朗读的声音比大声喊读的声音好听很多。
总之,在训练过程中还有许多有效的方法,在此不全部阐述。只有坚持不懈地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长期的练习,巧妙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形象的引导来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促进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激发他们学习合唱的兴趣,让合唱教学在一种真正的音乐氛围中进行。只要孩子们能在活动中充分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并合理灵活地运用到演唱的合唱歌曲里去,他们的合唱水平一定会跃上一个大台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