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市酒店业时空演化与联动研究
2018-01-25刘炼鑫唐健雄李智文黄江媚
刘炼鑫,唐健雄,李智文 ,侯 韬,黄江媚
(1.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华东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上海 200241;3.长沙县金井镇人民政府,湖南 长沙 410100)
酒店业作为旅游活动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国家旅游局提出酒店业需要合理布局,不断优化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变局。“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和地理单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构成了一类重要的经济区域。酒店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本区域交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商业地产、旅游度假的稳定发展,由此对于酒店业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国内外学者对酒店空间布局及时空演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外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城市酒店的空间布局模式、酒店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和酒店业微观选址三个方面:一是城市酒店的空间布局模式演化,如Jeffrey等从酒店入住率角度来研究英国酒店的时空演化情况[1],Wall等使用三种点模式方法研究加拿大多伦多城市酒店的演变过程,Timothy及Oppermann等利用Ashworth模型来对马来西亚的酒店空间分布进行验证分析,找出亚洲发展中国家酒店空间分布特点[2-3],Li等(2015)研究香港酒店在时间、空间上变化情况[4];二是酒店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5-7],如Noam、Cohen-Hattab基于耶路撒冷城市饭店,继承前人对饭店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把政治、宗教因素也加入分析模型中[7];三是酒店业微观选址,如Kasem等从旅游者行为模式和旅游心理学角度,对酒店选址与旅游者喜好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来推导酒店分布合理性[8],Tsung-Yu等运用运筹学定量分析方法,提出一个模糊多准则决策模型,对酒店选址问题进行应用性研究和模糊集地量决策[9]。国内学者对酒店空间布局及时空演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酒店空间布局及影响因素和城市酒店业的时空演化两个方面:一是酒店空间布局及影响因素[10-16],如李原等通过分析四川省饭店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四川省旅游发展战略规划视角提出政府主导、合理布局与强化特色等发展方向[14],王艺等对长沙市星级饭店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15],姜海宁等基于长三角洲五星级酒店数据,利用ArcGIS软件从宏观、微观尺度做核密度、空间关联来分析酒店空间分布特征,并研究相关影响因素[16];二是城市酒店业的时空演化,如闫丽英等从酒店空间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两者之间关系的角度研究北京市酒店的时空演化特征[17],唐健雄等对长沙市酒店业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18]。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酒店空间布局的研究较多,但对经济特区或片区酒店时空演化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从时空演化的角度出发,对“一带一路”沿线省市的酒店从时间和空间演化、空间联动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酒店业时空演化规律,以期推动酒店业持续、高效、健康发展,增强“一带一路”规划区对其他省份和国家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为其融合发展、酒店空间布局提供借鉴,现实意义重大。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区域
“一带一路”沿线包括65个国家和地区,本文根据国务院所圈定的中国境内“一带一路”所涉及的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主要研究区域,“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包含新疆、陕西、重庆、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13省(自治区、直辖市);“一路”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包含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5省(直辖市)。
(二)数据来源
本文借助网络爬虫技术采集酒店数据,共分为三步,时间为2016年3月-6月,第一步,选择酒店分类信息分类权威网站去哪儿网为本文数据采集来源;第二步,信息抓取:由于抓取指令和网站程序不完全相符,导致所抓取有效数据有限,因此本项目团队成员重新对原始数据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人工采集和整理工作,共获得记录27123条;第三步,数据筛选:通过使用Excel软件,删除了2016年开设酒店的所有数据和酒店开业时间等信息不全记录及重复纪录,最终形成本文研究数据。本文以去哪儿网和携程网对酒店类型的划分标准为依据,将酒店划分为豪华型、高档型、舒适型、经济型和其他(低档型)。社会宾馆(包含二星级及符合二星级以下的酒店)数量占酒店业的70%-80%,但服务质量不高[17]。三星级(符合三星级标准)以上的酒店与经济型酒店档次较高,对区位的选择非常严格,数据较完善,对反映酒店业的空间演化更具典型性。由于大部分社会宾馆属于低档型酒店,其实际数量达23万,影响其他类型酒店的数据分析,因此本文只选取豪华型、高档型、舒适型和经济型酒店为研究对象。截至2015年底,“一带一路”沿线省市豪华型酒店、高档型酒店、舒适型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合计21223家,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市酒店数量达9404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省市酒店数量达11819家。
(三)研究方法
1.核密度估计
酒店集聚区的可视化表达可通过核密度分析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KDE)实现,此方法为空间平滑技术的一种,能够将离散的点数据转化为连续的密度图,从而考察点数据的空间分布趋势,其表达形式为:
式(1)中,λ(s)是s点处的核密度估计,r为带宽,即核密度函数的搜索半径,n为样本数,φ是点l与s之间距离dls的权重。
2.最邻近指数
最邻近指数使用邻近点之间的距离描述点状目标的空间分布模式。通过计算研究区域内任一点与最邻近点的距离di,取平均值得到实际最邻近距离,将实际最邻近距离与随机分布模式下的理论最邻近距离E(di)进行比较,得到最邻近指数R,其中,,n为点状要素的数量,A为研究区域面积。
R=1,说明点状目标属于随机分布;当R<1,说明点状目标趋于集聚分布;当R>1,说明点状目标趋于均匀分布。本文将利用ArcGIS10.0空间统计分析工具计算点状要素间实际最邻近距离通过最邻近点距离计算结果与正态分布检验结果测度“一带一路”沿线省市酒店的空间分布模式。
二、酒店业时空演化特征
(一)时间演化特征
图1表示1978年到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省市酒店业年增长情况,酒店总体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具体来看:(1)1978-1995年,酒店增长处于“萌芽期”,呈现出平行增长的态势,增长极差为89家,年平均增速为3%;(2)1996-2007年为“初步发展期”,增长极差为667家,年平均增速为13%;(3)因2008年金融危机致使2008-2009年期间酒店业保持缓和增长,增长极差为10家,年平均增速为1%;(4)2011-2014年处于“爆发式增长期”,增长极差为1917家,年平均增速为17%,但从整体增长趋势来看,2014年开业酒店数量为增长的峰点(峰值为3412);(5)到2015年,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环境调控的影响,酒店增长速度逐步下降,增长极差为-548家,年平均增速为-19%,酒店增长处于“瓶颈期”;(6)2015年后呈现出稳步式增长态势。
图1 1978-2015年不同类型酒店年增长及总体增长
根据不同类型酒店增长情况来看,豪华型、高档型、舒适型和经济型酒店均呈上升增长趋势,到2015年各类型酒店开业数量与总体酒店增长趋势均保持动态下降趋势,其中,舒适型酒店数量增幅高于其他类型酒店,而豪华型酒店增长率持续保持平稳,经济型酒店从至2000年后呈规模化快速增长,高档型酒店发展趋势相对稳定。
(二)空间演化特征
1.“一带”与“一路”酒店业演化格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酒店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成长,基于“一带一路”沿线省市酒店统计数据,20世纪末中国酒店业才开始迅速发展,因而将1990年作为豪华型、高档型、舒适型、经济型酒店发展的标志性转折点,本文将其划分为1990年以前、1991-1995年、1996-2000年、2001-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等六个阶段。
酒店业演化格局以不同时段为界,“一带”和“一路”在不同时段呈规模化增长,2011-2015年为酒店数量增长的高峰时段,相对于2006-2010年呈倍数增长。酒店业布局密集区主要集中在沿海省份及旅游大区,酒店数量最多的省市(取前6名)依次为广东、浙江、云南、上海、福建、陕西;酒店年段增幅最大的的省市(取前6名)依次为云南、宁夏、西藏、陕西、内蒙、海南。
2.酒店业集聚区的演化格局
通过编写批量地址解析脚本解析酒店坐标,将坐标导入ArcGIS空间分析软件中,依据ArcGIS地理信息系统中核密度分析方法,同时根据酒店业发展的六个阶段具体时间节点(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对酒店业空间演化过程进行作图分析(见图2)。
1990年与1995年,酒店数量增长较为缓慢,主要呈现出上海、广东的“两点式”布局,其他地区酒店分布相对均衡。1990年所分布的酒店以上海、广东为主,其他地区呈零散分布;1995年所分布的酒店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上海地区,东北经济带(辽宁、吉林、黑龙江)酒店业发展起步较晚,空间分布状态比较离散;
到2000年,酒店布局呈现出“团簇状”格局,以上海与广东地区分布最为密集,但整体以“片状式”的酒店分布较少。2000年的酒店分布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上海、福建沿线,云南、广西沿线地区逐步发展。到2005年,酒店布局呈现出“高密度”集聚区,与2000年最大的演化差别为沿海城市酒店分布更加密集,其他地区相对于沿海城市集聚度不强。而2005年酒店分布在西北地区(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主要呈规模化增长;
到2010年,酒店布局呈现出“两点两线”形状,“两点”主要指上海和广东,“两线”主要指以“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北线和以“西藏、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的南线。到2015年,酒店布局主要呈现出“四点三线”的“工”字状演化图形,酒店数量主要呈“井喷式”增长,“四点”主要指上海、广东、云南、陕西,“三线”主要在2010年“两线”布局基础上增加“陕西、重庆、广西、海南”中部线。
三、酒店业的联动多尺度研究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地区间进行旅游资源联动分析,可以达到市场互补、资源共享的效果[19]。空间聚集水平反映酒店业联动的可行性,最邻近指数是进行联动的必备条件之一,有利于酒店业在空间上的经济联系、产业关联和资源互动等。通过分析“一带一路”国际段和国内段战略合作国家和地区与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市不同类型酒店进行国际尺度的空间联动、各省份之间酒店所带来的省际尺度的联动、不同类型酒店发展的微观尺度的联动及酒店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动。
图2 不同时间点酒店业各酒店时空演化核密度
(一)国际尺度空间联动分析
酒店跨国界布局有助于酒店业的经济增长和文化促进,借助经济关联效应做出分析,并制图国际之间合作与联动图(见图3)。结合“一带一路”所涉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所停靠的地区和港口城市,本文所研究的酒店业国际间联动主要为陆线和海线。密度较高区域具有联动优势,且具有向外辐射和带动作用。陆线主要以郑州为一级优势区,向外依次与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等城市(或国家)的酒店进行空间联动并产生经济关联。海线主要以泉州为一级优势区,向外依次与福州、广州、海口、南海、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等港口城市的酒店进行空间联动并产生经济关联。
(二)省际尺度空间联动分析
运用最邻近指数计算各酒店空间分布状态,用正态分布检验得出Z值和置信水平来辅助判断空间形态类型。通过对酒店空间数据进行投影,运用Arcmap空间统计工具中“平均最近的相邻要素”计算各地区的最邻近指数,表1显示本文研究区域的酒店最邻近指数R<1,表示酒店均处于空间集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酒店业的空间形态较稳定,酒店空间聚集度越高,更具有联动优势。酒店业空间联动考虑地理位置因素,以就近原则,形成辐射带动效应,根据我国地理位置区域分布格局,本文将其划分为五大联动区:华东地区(主要以浙江、福建、上海为联动主体);华南地区(主要以广东、广西、海南为联动主体);西北地区(主要以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为联动主体); 西南地区(主要以云南、西藏、重庆为联动主体);东四盟地区(主要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为联动主体)。
图3 “一带一路”国际段酒店业空间联动关系
表 1 最邻近指数计算结果与空间形态类型
(三)微观尺度联动分析
从产业发展层面探讨未来“一带一路”沿线省市酒店业的发展。根据酒店业所划分的四个类型,即豪华型、高档型、舒适型、经济型,以差异化的发展模式为主体,各类型酒店在区位布局上应扬长避短、突出特点(见图4)。
1.豪华型
豪华型酒店主要分布在发达城市及CBD商圈中心,结合近年来酒店业的大型收购案例,如万豪收购喜达屋集团等,表明豪华酒店的并购将成为必然趋势,对于豪华型酒店的发展,中外合资酒店品牌是引领未来豪华型酒店发展的指明灯,如万豪集团旗下酒店品牌与国内房地产或商业地产投资商共同投资建设豪华型酒店。
图4 酒店业发展模型构建框架
2.高档型
高档型酒店以国内本土品牌为主,从而需要结合当地特色,营造主题氛围,避免未来在酒店投资装修或建造中千篇一律,缺乏国内酒店品牌特色,如万达、碧桂园等知名国内酒店品牌根据投资地的特色进行产业集群发展。
3.舒适型
由图4所知,舒适型酒店数量比例最大,长期以来符合消费者的需求,维也纳酒店是国内中端品牌酒店发展最好、拓张最快的酒店,投资者在借鉴其经验的同时,同时需要进行多方面考虑和分析。
4.经济型
目前经济型酒店正向多元化发展,众多非标准酒店业如房车、帐篷、胶囊酒店、短租、民宿等均被列入经济型系列,满足客人基本酒店需要即可,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需遵循当地原则,因材施艺,融合发展。
(四)酒店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分析
旅游产业具有联动优势,其产业关联作用明显,区域经济关联紧密,以酒店业为首先行业,进行与其他产业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产业联动发展[20]。根据《国际标准行业分类》,结合“一带一路”地区发展需要,确定软件业、建筑业、农业、交通业、餐饮业及其他产业为酒店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以酒店业为核心区、建筑业等六大产业为直接关系产业,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一是软件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酒店业的各个方面均与软件相关联,如以携程为核心的酒店信息销售平台,酒店APP等对客房内设施设备进行远程监控。二是建筑业。建筑业是酒店开设的物质载体,以拉动第二产业的经济发展,其中主要涉及土木工程、装饰设计等。三是农业。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的背景下,农业已不仅是第一产业的代名词,休闲观光与康乐养生已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大力发展民宿成为酒店业与农业的有效联动体。四是交通业。交通作为旅游活动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未来“一带一路”贸易的推进,航空、轮船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五是餐饮业。一般而言,豪华型、高档型酒店均设置配套餐饮设施,但对于舒适型及经济性酒店来说,饮食需求不能满足客人,结合各地饮食风味特色,如内蒙古烤全羊等,可以不断促进酒店业与餐饮业更加融合发展。六是其他产业。新业态所呈现的产业形式是酒店业发展的助推剂,酒店业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如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取代酒店某些岗位。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市酒店空间数据,运用ArcGIS10.0做核密度分析,计算最邻近指数,得出时间演化规律和空间演化特征,同时运用联动理论对酒店业空间关联进行分析。
(一)主要结论
第一,从时间序列来看,我国酒店业总体发展历经萌芽期、发展期、爆发期、瓶颈期和稳定期五大发展阶段,并在2014年达到了峰值。不同类型酒店增长情况各异,总体上呈上升增长态势,到2015年各类型酒店开业数量增幅减缓,其中,舒适型酒店数量规模及增幅大于其他类型酒店,豪华型酒店增长一直较为平稳,经济型酒店从2000年后呈规模化快速增长,高档型酒店保持稳步发展。
第二,从空间角度出发,各省份酒店业空间分布在不同时间段演变特征各异,主要聚集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海城市,出现了显著的冷点和热点集聚区,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上广连线和陕云连线两大区域内,冷点区域为黑蒙疆藏地区,最终形成“双核、‘工’字状”时空演变格局,主要有两大特征:其一,酒店业空间演化逐步向北线和中部线区域转移。不同时间段表现出不同的布局模式,但整体演化趋势主要向北线(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和中部线(陕西、重庆、广西、海南)区域转移;其二,酒店业空间演化一直与旅游业的发展同步。上海、广东、海南、陕西、云南等分布最为密集,且均为旅游发达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酒店业时空演化增长情况与旅游业的发展呈正相关。
第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促进我国酒店业经济关联与产业联动发展,从国际、省际、微观、产业关联等尺度进行酒店业联动分析。就国际尺度而言,陆线与海线分别以郑州和泉州为一级优势区,形成区位联动,向国外扩散。就省际尺度而言,通过计算各省份酒店最邻近指数,在空间上均呈集聚效应,形成省际酒店业联动的五大联动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四盟地区。就微观尺度而言,不同类型酒店采取错位发展、针对发展的模式进行酒店业之间的有效联动。就产业关联尺度而言,酒店业与软件业、建筑业、农业等多行业相关,对直接相关的行业进行产业互动。
(二)建议
针对以上结论,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根据酒店业的发展现状,主要提出两方面建议。
第一,根据“一带一路”沿线省市酒店业的布局特征及演化规律,“十三五”规划期间,上海、广东、浙江、厦门、海南仍是发展的主力军,但在投资建设层面,需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不仅从整体酒店业空间进行分析和布点,而且需从客房设计着手,进行规划布局;以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中国边境地区,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结合当前酒店布局情况和供需平衡原理进行高效投资;而陕西、甘肃、青海、重庆、宁夏、辽宁、吉林等地区需助推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为酒店业带来经济效益。
第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地区不仅运去曾经是酒店业布局中心,未来同样是整个“一带一路”规划区布局的中心,“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各省市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空间上,酒店业投资者应把握好各种机遇,未来10年酒店的布局必定向“一带”地区转移,以缩小“一带”与“一路”地区酒店业发展的差距,更好地促进酒店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尤其北线和中部线区域均为我国重点建设区域,且各省市均向旅游强省和强市目标迈进。同时,根据各地区旅游和经济实际情况,需要考虑地价、人口规模、商圈等影响因素。
[1]Jeffrey D.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demand for hotel accommodation: Time series analysis in Yorkshire and Humberside, UK [J]. Tourism Management, 1985, 6(1):8-22.
[2]Timothy D J, Wall G. Tourist accommodation in an Asian historic city [J]. The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 1995(6):63-73.
[3]Oppermann M, Din K H, Amri S Z. Urban hotel location and evolution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the case of Kuala Lumpur Malaysis [J].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l996,21(1):55-63.
[4]Li M, Fang L, Huang X, et al. A spatial–temporal analysis of hotels in urban tourism destin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5(45):34-43.
[5]Yang Y, Wong K K F, Wang T. How do hotels choose their location? Evidence from hotels in Beij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2, 31(3):675-685.
[6]Lee K W, Kim H B, Kim H S, et al. The Determinants of Factors in FIT Guests’ Perception of Hotel Location [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17(1):167-174.
[7]Noam S, Cohen-Hattab K. Urban hotel development patterns in the face of political shift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4): 908-925.
[8]Kasem Choocharukul, Hong Tan Van, Satoshi Fujii.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travel behavior on preference of residential location choice[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2008(42): 116-124.
[9]Tsung-Yu, Chou Chia-Lun, Hsu Mei- Chen. A fuzzy mufticriteria decision model for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s location selec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8(27): 293-301.
[10]闫丽英,韩会然,陈婉婧,等.北京市住宿业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1):94-101.
[11]刘嘉毅,赵 磊.中国五星级酒店区位布局:特征与影响因素[J].旅游学刊,2013,28(8):87-93.
[12]赵 媛,黄秋昊.基于GIS技术的城市饭店空间分布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8):155-158.
[13]李庄容.基于竞争视角的广州高星级酒店集聚分析[J].经济地理,2007, 27(4) : 697-700.
[14]李 原,廖 峰,石应平.四川省星级饭店发展战略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20-24.
[15]王 艺.长沙市星级饭店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16]姜海宁,肖海平,李广斌,等.长三角五星级酒店空间格局研究[J].商业研究,2011(7):79-83.
[17]闫丽英,李 伟,杨成凤,等. 北京市住宿业空间结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2014,33(3):432-440.
[18]唐健雄,何 倩.长沙市住宿业空间结构时空演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4):45-52.
[19]王 恒.“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大连与符拉迪沃斯托克旅游合作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32(2):253-256.
[20]李娟文,倪 外,隋文平.中部崛起中的六省旅游联动发展[J].经济地理,2007,27(2):32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