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中贫困人口的受益机制研究

2018-01-25丹,李

关键词:贫困人口社区旅游

林 丹,李 丹

(闽江学院 旅游系,福建 福州 350108)

发展乡村旅游一直是促进我国乡村经济转型,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家庭脱贫致富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对实现“扶真贫”和“真扶贫”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国内对旅游扶贫的研究始于1996年,最早吴忠军对旅游扶贫进行了研究,提出旅游扶贫就是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经济实体,使贫困地区人们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1]。其后旅游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旅游扶贫的开发模式研究,如胡锡茹认为云南在多年旅游扶贫的实践中形成了三种基本模式:生态旅游扶贫模式、民族文化旅游扶贫模式和边境旅游扶贫模式[2],黄国庆结合连片特困地区现有扶贫模式存在的不足,以贫困人口受益和发展为研究视角,构建了政府主导型旅游扶贫模式,深入分析了该模式的内涵和特色[3];吴忠军等对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的调适与路径进行研究[4]。二是旅游扶贫的效应研究,如林红对旅游扶贫的两个立论投资小见效快和旅游扶贫乘数效应大提出了质疑。她认为旅游业对地方既有乘数效应,也有漏损效应,而贫困地区更容易漏损[5],郭舒对现有旅游扶贫效应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设计了可以用于微观指标分析的“产业链跟踪法”[5]。三是旅游扶贫的特定区域研究,如谢泽氡等深入探讨了四川西北部自然保护区毗邻社区旅游扶贫中的旅游开发定位、政府角色转变以及相应的执行机构与措施等关键问题[6],龙祖坤等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出武陵山区2009—2013年的旅游扶贫效率,研究各类型旅游扶贫适宜采用的模式,还原武陵山区旅游扶贫效率随时间演进的路径[7]。

随着中央提出深化改革、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2013年后有关旅游扶贫研究的力度加强,研究也更侧重旅游扶贫的精准性问题。在旅游扶贫的2 842篇研究文献中进行“乡村旅游”的二次检索,共有568条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对扶贫的作用和影响研究,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研究以及乡村旅游扶贫的实证和个案研究。其中有关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始于2015年,共有132条文献,而贫困人口受益问题的研究几乎空白。

本研究以乡村旅游目的地贫困人口为研究对象,分析贫困人口受益的制约因素,基于旅游增权理论,构建贫困人口受益机制,以期帮助其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摆脱能力和权力的贫困,实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一、研究设计与说明

2017年4月采用小组访谈法、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葛岭镇的小洲村、城峰镇的石圳村、大洋镇的溪墘村、岭路乡的长坑村、嵩口镇的月洲村五个村进行旅游精准扶贫情况调查。

近几年在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美丽家园等资金项目的支持下,五个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有很大的改观,为未来旅游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调查结果发现,目前五个村主导产业大部分以农业种植业为主,其中长坑村和月洲村较大程度涉入旅游业,且旅游发展条件相对比较成熟。在档贫困户中,溪漧村有22户79人,其次是石圳村,有13户16人,长坑村有3户8人,小洲村1户4人,月洲村有8户36人。各村村财政收入普遍偏低,均在10万元及以下,其中下洋村2016年村财政收入为0元。2016年村人均收入大部分为10 000左右,其中小洲村最高,为12 932元。月洲村2013年以来投入760万元资金,溪墘村2016年有350万元的经营项目,50%以上是旅游类投资,而未来三年其余三个村都有旅游项目投资计划,说明这些村对旅游发展比较重视,且发展方向相对比较明晰。

旅游业是劳动力密集性产业,因此劳动力的多少与质量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调查结果看这些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比较严重,每个村几乎都有50%及以上的劳动力在外经商或务工。在劳动力中从事旅游业比例最高和人数最多的是长坑村。从旅游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来看,初中及以下学历占大多数,其次是高中及中专学历的,旅游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二、制约贫困人口受益的原因分析

被调查的五个贫困村中,因病致贫占最大比例。资金、劳动力等社会关系、文化水平和技术技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致贫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对参与乡村旅游的限制因素进行调查。由表1可以看出,资金是限制参与乡村旅游的最大障碍,分值(4.51)最高,致富信息、社会关系、文化水平和技术技能四个方面分值相差不大,均在3.5分以上4分以下,对参与乡村旅游同样形成一定的阻力。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贫困人口无法从乡村旅游发展中真正受益,既有个人物质、精神方面的主观因素,也有政策制度方面的客观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表 1 参与乡村旅游的限制因素调查(N=108)†

(一)原始资本匮乏,丧失发展机会

贫困人口不能参与旅游经营的原因之一是由于金融资本和物资资本在内的原始资本的匮乏。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缺乏一定积蓄,即使有参与旅游经营的意愿也因为缺少必要的资金而无法进入旅游市场。贫困人口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只能从事无成本或低成本的旅游经济活动,获得微薄的经济利益,丧失旅游发展机会。而有一定物资资本的人尤其是外来资本则在旅游经营中占有优势,享受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收益,形成乡村旅游发展的效益外流和旅游扶贫贫困人口获益最大化的矛盾。

(二)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社区参与流于表面

1.文化素质低,参与旅游发展能力不足

文化素质低导致的参与能力不足是影响贫困人口从旅游发展中受益的深层因素。一方面文化水平的低下决定其参与旅游的层次高低。贫困人口由于条件和能力的限制,往往只能从事打扫卫生等低层次的难度小的简单工作,高中层就业岗位则为外来人把握,工资收入微薄。另一方面,较低的素质也导致其思想方面严重的惰性,缺乏摆脱贫困的进取心和主动性,对扶贫捐赠产生依赖性。

2.信息不对称,无法真正参与旅游开发

作为弱势群体的贫困人口,信息的闭塞和不对称成为阻碍其从旅游发展中受益的重要因素。当地政府对于旅游发展规划信息,开发过程,旅游扶贫优惠政策等信息不公开或不完全公开,旅游企业对于经营模式、利益分配等信息仅限于内部高层决策层拒绝非核心人员知晓。不管是公共信息还是旅游企业私有信息的不对称,都会导致贫困人口对市场信息、政策导向、景区经营管理等旅游业发展的诸多方面缺乏足够认识,只能低层次参与旅游发展或者不能参与旅游发展。一方面是对旅游业的认识不足,造成初期对旅游开发和旅游者的排斥心理,另一方面则是参与旅游发展不足导致的无受益或受益不多,对比周边资本雄厚或能力较强、受益较多的村民,易心理失衡从而产生对旅游业发展的拒绝心理。

(三)利益相关者博弈牵制,旅游扶贫政策落实不足

乡村旅游活动的异地性和复杂性导致旅游扶贫面临行为主体的复杂性。乡村旅游扶贫中涉及的政府,旅游开发商,旅游经营者,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者等不同的行为主体出于各自不同的利益出发点,在旅游扶贫中形成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博弈牵制。当地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政绩,为了招商引资发展旅游,往往无条件或者低门槛满足开发商,而旅游企业则注重短期利润的实现,忽视或无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地区经济发展优先于贫困人口发展的观念指导下,旅游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贫困人口被排挤在旅游发展受益群体之外。

三、贫困人口受益机制构建的理论机理——增权理论

(一)增权和旅游增权

增权,即赋予权力,对于权力缺失的群体实行赋权,赋予他们某种权力,使其具有某种能力。增权理论研究以“社会弱势群体利益”为主,提倡对弱势群体进行增权以保障其合法权益[8],这和发展乡村旅游解决贫困人口贫困问题的出发点一致。增权理论是在社区参与的理论基础上的延伸,通过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旅游发展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扩展既有权力,保障主体地位和权益分配。

旅游增权即通过增加旅游规划开发的知情权,旅游经营发展的参与和决策权,旅游效益的分享权,提高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平衡社区居民、地区政府、旅游企业间的权力关系,最终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旅游发展机会,从旅游发展中受益。

(二)研究地旅游增权的感知调查

本研究设计27个指标从心理增权、教育增权、经济增权、信息增权和社会增权五个方面对研究地居民的旅游增权状况进行调查,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对各个指标从“非常赞同”、“赞同”、“中立”、“反对”、“非常反对”进行评价并分别赋值5分到1分。调查结果如下:

1.心理增权

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地方知名度得到有效提高(3.81),外界对当地乡村旅游认知度的提高能进一步激发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信心和自豪感。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充满希望(3.7分),对乡村旅游发展能增加受益,缩小贫富差距抱以一定期望。乡村旅游发展对于当地居民思想观念方面的更新作用不大(3.40分)。因此要改变惰性、依赖性和被动性,开放思想和眼界,以包容、开放、主动的心态参与乡村旅游,这些都亟待心理增权的具体举措的实施。

2.教育增权

从表2中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对教育增权的认可度不高,五个指标的平均值都没有超过3,尤其是对于参与旅游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方面分值是最低的。政府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可以看出对教育的重视性,但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所需要的旅游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贫困人口无法参与旅游的障碍因素之一就是由于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

3.经济增权

表 2 心理增权的感知调查(N=108)

表 3 教育增权的感知调查(N=108)

从表4中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对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认可度较高,乡村旅游对于当地经济带动,社区居民的收入、就业和生活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这些方面的评价均在3.5分以上。而有关利益分配制度的公平性方面的认可较低,只有2.86,是唯一一个在3分以下的指标。从数据可以看出,研究地乡村旅游发展虽然带来一定的经济增权,但是仍然存在经济受益不均的问题。

4.信息增权

从表5中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信息公开的评价不高,除了能了解一定的旅游市场信息(分值最高,3.04),有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规划开发信息、旅游政策信息、旅游经营决策信息和旅游收益信息等均在3分之下。把握旅游相关信息能帮助贫困人口有效做出参与旅游发展的意愿、方式、途径等相关方面的判断和选择。从数据可以看出,研究地并没有实现乡村旅游的信息增权。

5.社会增权

从表6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对“乡村旅游发展改善当地的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比较认可,分值最高(3.64分)。乡村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的凝聚力(3.42)和和谐度(3.38)方面影响相对较大,说明虽然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一定的竞争,但是社区居民并没有太大的矛盾。而对于乡村旅游对生活环境的保护、休闲娱乐等社会环境的改善的认可度不高,社会福利建设较为薄弱。

表 4 经济增权的感知调查(N=108)

表 5 信息增权的感知调查(N=108)

综上所述,研究地的旅游增权状况不尽如意,27个指标没有一个指标在4分以上。乡村旅游虽然带来一定的经济影响,但在文化受益、社会受益和生态受益方面参差不齐。

表 6 社会增权的感知调查(N=108)

四、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中的贫困人口受益机制的构建

如图1所示,贫困人口要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受益,可以分别从从心理增权、教育增权、经济增权、政治增权和社会增权五个方面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培训、参与信心、利益分配、信息共享、社区福利进行受益机制的构建。

(一)确认旅游扶贫的受益主体,精准定位乡村旅游扶贫对象

要明确乡村旅游扶贫的对象不是贫困地区,而是贫困人口。因此构建贫困人口受益机制的前提之一就是精准定位乡村旅游扶贫的对象,扶贫对象应该是那些真正贫困并且有劳动能力、有意愿参与乡村旅游的贫困人口,而不是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有劳动能力但没有参与旅游意愿的贫困人口,更不是非贫困人口。由于贫困人口无法受益的原因既有资金等物质方面的原因,也包括能力、知识、观念等精神方面的原因,因此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就是针对性减少贫困人口的参与障碍,通过增加参与机会,提高参与能力实现真正帮扶。

图 1 基于增权理论的贫困人口受益机制

(二)明确社区参与的阶段特点,精准定位贫困人口增权内容

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居民的旅游参与是阶段性的,从参与规模上说,经历了“个体参与—组织参与—大众参与—一体化参与”的过程[9],从参与深度上说,存在着由纯粹的经济参与到全面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参与的变化轨迹[10]。随着社区参与的不同阶段,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感知和态度也呈现变化,从积极、支持旅游向消极、反抗旅游的态度转变,从经济利益诉求向社会、文化利益诉求的深度发展。因此,构建贫困人口受益机制的另一前提就是要明确乡村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的阶段特点。根据乡村旅游发展阶段特征和社区参与旅游的规模和深度,采取由“心理增权—教育增权—经济增权—政治增权—社会增权”逐步递进增权的方式,使贫困人口建立旅游参与意识,增强参与能力和发展技能,通过更多的参与和平等的利益分享实现真正受益。

(三)基于旅游增权理论,构建贫困人口受益机制

1.增强参与旅游信心,提高主人翁意识

心理增权就是通过改变贫困人口对旅游发展的认识,激发其心理权力,从而形成社区向心力和凝聚力,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因自身的乡村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到来,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引导居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要通过必要的宣传引导和对旅游发展的系统学习,树立贫困人口的主人意识,增强对其所处环境的乡村自然资源、乡村文化价值和乡土特色性的认可和自豪感,提升其参与旅游的信心和动力。

2.重视旅游教育培训,提高旅游参与服务能力

教育增权是通过旅游教育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劳动力素质,避免因为参与旅游能力不足导致其无法从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其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旅游知识和技能培训,包括旅游服务技能、旅游文化知识、旅游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旅游经营管理知识、旅游发展政策等,使贫困人口具备参与旅游的基本服务能力和市场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二是旅游观念的宣传和教育。可以由当地政府部门组织,进行环境保护和文化价值的宣传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主动自觉的文化保护观念,从而积极保护乡村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受益和社会受益。

3.改革利益分配机制,实现旅游发展公平

经济增权是让贫困人口通过乡村旅游发展获得持续的经济利益,且这些利益能被社区居民所共享。经济利益的分配不公,会削弱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的动力,打击主动参与旅游的热情。因此要在认可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旅游发展公平。

具体表现在:一是成立旅游扶贫发展基金。旅游企业提取固定比例的旅游收入作为旅游扶贫发展基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参与旅游人员培训、当地旅游文化传播发展等有益于贫困人口的项目,约束外来投资者短视的逐利行为。二是开发股份制经营。在旅游项目开发中,可以为贫困人口保留一定份额,允许其通过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资源占有权、文化特色等非专利技术入股参与旅游经营,收益采取按股和按劳相结合的分红方式获得相应收益。如改变传统的一次性支付土地补偿金的做法,通过土地使用权入股,即使贫困人口经济基础薄弱,服务能力低下也可以通过入股达到基础收益,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也有助于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层次和参与自觉性。三是鼓励贫困人口到旅游企业任职(如乡村旅游景区、饭店、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购物店等)或是通过参与非正式部门(小商品经营、特色饮食服务、家庭旅馆经营、手工艺品制作、旅游交通等)的服务性工作获取收益。通过实施优惠奖励政策引导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摆脱被动接受帮扶的惰性和依赖性。最后是通过利益的二次分配减少贫富差距。无论是否参与旅游,目的地居民都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机构成部分,都应享有从旅游发展中获得最低收益的权利。

4.开放旅游相关政策信息,增加旅游信息透明度

信息增权指通过信息公开,使信息透明化,通过信息共享,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帮助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中做出正确和有利的选择,以便从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当地政府应该将旅游开发、规划和建设政策,招商引资的旅游企业信息及合作方案,旅游收入和集体旅游收入的分配情况公布于众,以便贫困人口了解旅游发展动态,掌握旅游市场信息,及时把握市场机遇。旅游企业则应将经营方式、利益分配、组织结构、项目资金投入等经营信息公开化,便于贫困人口掌握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和过程,进而可以针对性提出反馈意见,真正关注和参与旅游发展。对于贫困人口家庭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心,定期上门进行宣传,帮助解读旅游相关信息,防止因为信息闭塞而导致的不参与不发展。

5.关注社区福利建设,组建和谐旅游社区

社会增权指社区的凝聚力和整体感因社区所从事的旅游活动而得到确认和加强的一种状态。社会增权的具体举措包括政府或旅游企业预留一部分旅游利润作为社会福利(如建学校修道路),注重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和发展,丰富社区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通过旅游发展改善乡村景观,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以促进生活环境的清洁美化,通过参与旅游共处增加居民的合作互动和社区凝聚力。通过社会增权,贫困人口能公平地享受乡村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有助于社区安定和谐。

综上所述,通过旅游增权的具体化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贫困人口在旅游活动中的被边缘化、不均衡的现象。笔者从心理增权、教育增权、经济增权、信息增权和社会增权五个方面构建乡村旅游目的地贫困人口的受益机制,通过增权实现贫困人口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使其真正从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

[1]吴忠军.论旅游扶贫[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32(4):18-21.

[2]胡锡茹.云南旅游扶贫的三种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3,24(5): 109-111.

[3]黄国庆.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模式研究[J].求索,2013,33(5): 253-255.

[4]吴忠军,曹宏丽,侯玉霞,等.旅游精准扶贫机制调适与路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3): 40-46.

[5]林 红.对“旅游扶贫”论的思考——兼议西部旅游开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2(5):49-53.

[6]郭 舒.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方法[J].旅游学刊,2015,30(11):31-39.

[7]谢泽氡,马遵平,如 么.四川西北部自然保护区毗邻社区旅游扶贫研究[J].生态经济,2013,29(9):141-145.

[8]龙祖坤,杜倩文,周 婷.武陵山区旅游扶贫效率的时间演进与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15,35(10):210-217.

[9]何 敏.基于增权理论的民族旅游地区贫困人口受益机制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15.

[10]胡志毅,张兆干.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2002,17(2):38-41.

[11]张 彦.社区旅游增权研究——基于山东三个历史街区的探讨[D].济南:山东大学,2012.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社区旅游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旅游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旅游的最后一天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