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DPSIR模型的湖南省生态治理评价

2018-01-25施生旭

关键词:湖南省指标体系文明

黄 云,施生旭

(福建农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2015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6.1%[1],城市化已然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主流模式。城市的迅速扩张在诸多方面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水污染、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更高的位置,生态文明建设牵涉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这也对我国生态治理的实践和学术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对我国生态治理的实践和学术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节约优化、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方针,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理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优化空间格局与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治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各利益相关主体的积极参与、协调与配合,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态治理的成效。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生态治理是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文献述评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治理理论作为公共管理领域新的理论范式开始进入中国,正好为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奠基,随后该理论被引入到城市治理之中。随着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关注,治理理论又逐渐进入了生态城市治理领域。蒋高明(2008)指出生态文明是最高的道德文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准则[2]。前苏联圣爱学家Yanitsky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想模式,阐释了生态城市的内涵与特点:自然与技术的融合、生产力和创造力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身心健康以及环境质量的保障[3]。Jonathan为了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可以通过积极鼓励公众参与来降低政府的压力,减少政府的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投入[4]。郝文升等以主体嵌入过程和客体发展过程为基础,运用善治理念和过程研究方法,探索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创新过程[5]。

随着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把办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学术界不断对生态文明进行研究,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提出,如Scerri等提出要实现生态城市治理价值必须要考虑居民的接受与参与程度[6]。秦伟山等基于制度等五个层面,构建了含有35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对沈阳市和平区等五个典型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并依据现状对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7]。罗辉等通过发展水平指数模型、系统协调度指数模型和绩效模型,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对昆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评价,并为系统性评价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依据[8]。李从欣从国土资源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协调和生态制度执行五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对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综合评价[9]。王家贵从绿色GDP产值比重增长速度和城市居民幸福指数增长速度两个层面出发,选择了16项指标构建了生态文明城市进步指数模型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10]。甘彩云、施生旭从“五位一体”出发,归纳分析了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并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以促进美丽厦门建设[11]。尹少华等运用SWOT分析法对湘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五种路径选择[12]。

目前,生态治理也越来越被国内外学者关注,近些年对生态城市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城市治理理念的不断发展,生态城市、美丽中国、智慧城市等理念的接连出现,也丰富了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外延。生态城市建设不再是简单的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循环等逐渐与生态城市相结合。现在生态城市建设是更加丰富立体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现在对生态治理的概念阐释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成为生态治理领域的主流方向,但对于生态治理评价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尚未对多主体如何进行生态城市治理建设做深入研究。本研究基于DPSIR模型,以公共政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依据构建生态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省生态治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各子系统的具体情况,在理清湖南省生态治理现状的同时发现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对策与建议,以促进湖南省生态城市治理的建设。

二、生态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DPSIR模型

DPSIR概念模型是在PSR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1993年欧洲环境署(EEA)首次提出。该模型由“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这五个方面组成[13],主要用于衡量和评价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PSIR概念模型基于系统论,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有效地判断出状态和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系统性地描述和分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朱婧(2012)等以DPSIR模型为基础,选择了GDP、人均碳排放、炭生产力等28项指标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济源市“十一五”期间的低碳城市建设状况[14]。沈菊琴(2016)基于DPSIR模型构建了地区绿色GDP评价指标体系,共29个指标对苏州市绿色GDP进行评价与分析[15]。乔旭宁(2017)等运用DPSIR模型和Theil系数对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16]。DPSIR模型中,如图1所示,驱动力是引起资源与环境变化的内在原因,主要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内在动力与发展趋势;压力是指因日常生产生活所需对周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它是导致生态环境变化的直接原因;状态是生态环境在驱动力和压力之下,整个社会、环境所呈现出的各种状况;影响表示区域内各生态系统的各种状态度对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等的反馈结果与影响程度;响应则指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对策。

图1 DPSIR概念模型

(二)生态治理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DPSIR概念模型,遵循科学、可行的原则,以客观为主、主观为辅,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等相关文件,在此基础上结合湖南省近年生态治理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湖南省生态治理评价指标体系[17]。该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要素层(见表1):目标层,以湖南省生态治理总体水平作为该体系评价的总目标,用来测量湖南省生态治理的总体建设水平;准则层,对D-P-S-I-R这五个子系统分别进行评价,揭示湖南省生态治理各方面的现实情况;要素层,具体包括了人均GDP、人口密度、单位GDP能耗、“三废”排放等在内的30项指标。

三、实证研究方法

(一)数据的收集与标准化处理

1.收集数据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主要用到了2007-2016年《湖南省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6-2012年《湖南省统计公报》《湖南省环境状况公报》等,其他个别指标数据是依据已有相关数据经简单计算得来。为保证所有数据真实可用,以不影响最后结果的为前提,本研究所有指标度量标准均与统计局标准保持一致。根据评价指标构建原则,本文所有指标分为正向指标与负向指标。正向指标是指该指标的数值对结果产生好的影响,值越大,结果越好;负向指标是指该指标的数值对结果产生不好的影响,指标的数值越大,结果越差。湖南省生态治理评价体系及具体指标属性、权重如表(见表1)所示。

表 1 湖南省生态治理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无量钢化

无量纲化是数据的标准化,是一种通过数学方式来降低或抵消原始变量量纲对评价结果影响的方法。在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中涉及到各评价指标的实际值和评价值。由于各指标的度量单位、涵义各不相同,因此各指标之间存在着量纲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是影响对事物整体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对指标的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能使这一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常见的无量纲化方法主要包括阈值法、标准化法、比重法等等。为了避免由于各指标的数据性质、计量单位不同,而导致的数据缺乏综合性问题,本研究对采用极值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标准化的指标值,为指标原始值。正向指标的值越大结果越好,负向指标的值越小结果越好。

(二)评价方法选取

1.权重确定

权重是指某指标在该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对重要程度。目前,在对生态治理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统计指标的构建中,关于采取何种方式确定指标权重,学界还未形成统一看法。目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主观赋权法,它主要依据相关领域专家的经验对指标权重进行打分赋值,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但此种方法易受到研究领域以及个人认知等的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权重的结果产生影响。相对而言,客观赋权法规避了主观因素的不利影响,更为客观与科学。它对多个指标对象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其结果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采用客观赋权法确定权重,主要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标准差系数法、熵值法等。综上看来,本研究将采用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在实际操作中,以各指标变异程度为基础,计算出各指标的熵值,再通过熵值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改正,从而得出较为科学、客观的指标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假设现有m个待评项目,n个评价指标,形成待评估项目的相应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矩阵R=(Xst)m*n:

其中是第t个评价指标下第s个评价项目的评价值。

(1)计算第t个评价指标下第s个评价项目的指标值的比重Xst:

(2)计算第t个指标的熵值et:

其中,K=1/lnm。

(3)计算第t个指标的熵权Wt:

2.综合得分计算方法

以湖南省为样本,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五个方面建立生态治理指标体系,依据指标权重计算出生态治理水平综合指数以及各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并分析生态治理水平程度及各子系统的发展状态。指标数学合成方法、多元系统分析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及灰色系统评价方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综合评价模型。本研究采用的是多指标数学合成法中的一种方法:线性加权综合得分法,公式为,其中Z表示生态治理水平综合得分。

四、评价与分析

(一)评价结论

DPSIR概念模型能够反映出湖南省近年各生态治理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湖南省生态治理水平在各年份之间的动态变化。在确定权重时采用了熵值法进行计算,并以此计算出湖南省2006-2015年生态治理水平综合指数(见表2)。

表 2 2006-2015年湖南省生态治理综合指数

从表中生态治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生态治理指数最高的年份为2015年,达0.9704,最低年份为2006年的0.2257,从各项指标呈现的状态来看,各指标的指数得分均为正值,这说明从2006年到2015年,湖南省生态治理水平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生态治理水平逐年提高。从2006年的0.2257分到2015年的0.9704分,湖南省这十年的上升幅度达329.95%,生态治理水平显著提高。从图2可以看出,从2007-2009年快速增长且达到峰值后,开始快速下降,从2012-2015进入缓慢波动增长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湖南省生态治理综合指数的差异较大,说明湖南省的生态治理尚不均衡。

(二)结论分析

1.驱动力子系统

图2 2007-2015年湖南省生态治理综合评价值增长变化曲线

2006-2008年,驱动力方面的评价值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从2009-2014年,处于稳步上升的发展势头,2014年-2015年增速放缓。人均GDP、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在2015年出现小幅上升,此前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各项指标均向良好态势发展,这表明湖南省生态治理驱动力各方面表现良好,为推动生态治理提供了强劲动力。总体看来,驱动力子系统呈现递增态势,且增长幅度较大。湖南省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坚力量,经济发展迅速、潜力巨大,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为生态治理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与支持力。

2.压力子系统

2006-2015年,在压力方面,湖南省生态治理总体上功能呈现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湖南省生态治理所面临的压力正逐渐加大。2006-2008年压力评价值处于上升态势,2008-2010年显示出下降趋势,2010年后又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湖南省在生态治理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从单项指标的发展状况看来,湖南省的单位GDP能耗在逐年降低,这说明节能减排的成效显著,政府和民众的观念在逐渐转变。同时,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和私人汽车拥有在逐步增加,这给生态城市建设带来一定的压力,政府应鼓励民众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3.状态子系统

湖南省生态治理状态呈现出波动增长的趋势,2010和2011年之间的波动较大。 2006-2007年基本保持不变,2007-2010年逐年上升且涨幅较大,在经历2011年的大下降后,发展势头有所减缓,且呈现出曲折上升的态势。由此可以看出,湖南省生态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近几年也出现了治理进展减缓的现象,政府仍需加大生态治理投入。从单项指标上看,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发展趋势都呈现出波动,且2011年为重要转折点,这说明导致2011年状态值波动的就是这两个指标值,同时也说明湖南省在“工业三废”方面的进展尚不显著,不能满足生态城市建设的需要,湖南省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工业三废”的管控。与此同时,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森林面积、水资源等指标变化总体趋向良好,这说明湖南省政府在城市绿化建设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4.影响子系统

2006-2015年,湖南省影响评价值呈现出总体上升趋势,2006-2008年缓慢增长,2008-2009年快速增长,此后2010年有小幅下降 ,在经历2010-2013的缓慢增长后,在2014年又迎来一次快速增长,之后增长速度放缓。这说明湖南省生态治理对经济、社会都产生了正向影响,生态治理小有成效。从单项数据来看,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自然保护区面积的变化并不显著,第三产业和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处于稳定增长中,这说明湖南省正在寻求经济发展的转变,依托第三产业发展经济更加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同时,湖南省注重医疗保障,民众的医疗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5.响应子系统

2006-2015年湖南省的响应评价值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但波动较大。2006-2007年、2009-2011年、2013-2014年稍有下降,其余年份则呈现出上升趋势,尤其是2011-2012年上升幅度较大。从单项指标上看,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前几年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在2010年达到峰值后呈现除下降态势,尤其是2011-2012年,下降趋势显著。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集中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处于稳步增长中,呈现出良好态势,环境保护投资和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在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湖南省在环境治理层面加大了投入,同时从源头控制,减少污染的产生,尽量减轻对环境的破坏。

五、对策建议

(一)创新绩效考评,构建生态绩效考评机制

我国政府不断寻求改革与转型,随着政府转型的不断深化,生态越来越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在生态治理过程中,需要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当然更加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为了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治理进程,生态治理考评成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GDP绩效考核体制,创新生态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成效纳入政绩考评范围,制定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丰富生态绩效考核举措,例如生态绩效考核动态化,建立生态责任追踪制度,增强各级公务人员的生态治理责任意识,发挥领导带头作用,同时提升其各类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绿色可持续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求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度生态城市间建设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湖南省虽然第三产业的比重在逐年上升,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大量资源浪费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工业。为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湖南省必须重点发展第三产业,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继续加大对环保行业的投资,淘汰产能落后企业;把污染排放和能源资源消耗作为前提条件,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利用互联网,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维护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三)重塑城市文化,强化公民归属感和认同感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内在灵魂,是城市居民共同塑造的城市形象,同时文化底蕴也是吸引民众和企业的关键因素。在创造与丰富生态治理的城市文化过程中,应主动引导民众和企业养成更具生态性、绿色性的行为方式。积极宣传生态城市治理知识,既可以发挥各类新旧媒体的传播功能;也可以将生态治理教育与现有教育体系相结合,在各级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设置相关教育课程,做到“生态环保从娃娃抓起”;还可以将生态治理的各类活动与社区日常活动相结合,让生态治理“到家入户”,实现生态治理与社区建设的有效结合,努力建成生态、环保、宜居的新型城市社区。增强市民的城市认同感在生态治理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强烈的认同感能提高公众参与城市生态治理的兴趣,也能增强公众对生态城市治理的参与度。在增强公众认同感与归属感方面,可以通过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塑造城市标志性、代表性人物与事件来强化公民归属感,以此促使公民主动参与生态城市治理。

(四)完善参与方式,拓宽公众参与治理渠道

生态文明建设牵涉到诸多方面,单方面依靠政府行为难以实现,还需要大大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借鉴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明晰各相关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各司其职,共同作用。在弄清政府、企业和公众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的基础上,完善社会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企业、高校、非政府组织等的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还要拓宽公众参与生态治理的途径与范围,在城市规划、环境治理和环境评价等生态治理相关领域,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在做到信息公开共享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向公众咨询、协商,从而让公众参与、辅助政府决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蒋高明.怎样理解生态文明[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 23(1): 5.

[3]Yanitsky. The city and ecology [M]. Moskow: Nauka, 1987.

[4]Jonathan H. Adler. Free & Green: A New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J]. Harvard Journal of Law & Public Policy, 2001(24): 653-694.

[5]郝文升,赵国杰,黄浩明. “善治”理念下的低碳生态城市及其过程创新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2012(1): 87-91.

[6]Scerri A, James P. Accounting for Sustainability: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Developing ‘Indicators’of Sus-tainabilit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ology, 2010, 13(1): 41-53.

[7]秦伟山,张义丰,袁 境.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水平测度[J]. 资源科学,2013,35(8):1677-1684.

[8]罗 辉,罗 淳,黄晓园.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研究——以昆明市为例[J]. 生态经济,2014,30(5):68-72.

[9]李从欣,李国柱. 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研究[J]. 生态经济,2017,33(10):210-213.

[10]王家贵. 试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及其评估指标体系[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9):138-140.

[11]尹少华,米伟明,李少艾. 基于SWOT分析的湘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2):1-5.

[12]甘彩云,施生旭. 基于“五位一体”的厦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及对策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11(2):7-11.

[13]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 Core Set of Indicators fo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Review[M].Paris: OECD,1993: 31-34.

[14]朱 婧,汤争争,刘学敏,等. 基于DPSIR模型的低碳城市发展评价——以济源市为例[J]. 城市问题,2012,(12):42-47.

[15]沈菊琴,孙 悦. 基于DPSIR模型的地区绿色GDP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18(6):56-61+95-96.

[16]乔旭宁,杨娅琳,杨永菊,等. 基于DPSIR模型与Theil系数的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评价[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 36(1):18-22,28.

[17]施生旭,甘彩云.基于PSR模型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 林业经济,2016(8):3-8.

猜你喜欢

湖南省指标体系文明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湖南省军区幼儿园
请文明演绎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漫说文明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湖南省艺术创作规划审稿会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