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2018-01-24浦婷
浦婷
摘要:当前教育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目前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教学途径,本文通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探究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效性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小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课程教学 有效性
引言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掌握课堂教学知识,从而对学生思想产生积极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然而,在当前的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最终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正确思想道德品质的树立。[1]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思想陈旧,对课程重视不足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当前小学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还认为小学教育重点在语数外三门升学考试重点基础课程中,把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当做一种可有可无的教学课程,对课程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没有认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进行研究,教学模式陈旧,教学内容单一。这就导致学生对课程学习也没有应有的重视程度,在课程学习中吸收不到应有的知识教育,进而也不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2]
2.教师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中,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还是以教师在讲台上主动的讲,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听,教师不能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也比较低。这种教学模式下,难以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缺乏课堂学习的参与感,课堂气氛沉闷,使得课堂知识也变得枯燥乏味。同时教师对课程的不重视也使得其没有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的动力。教学方法的陈旧就导致了学生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失去兴趣,课堂学习没有效率,极大的阻碍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3]
3.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没有足够的主动性,不愿意去主动的学习,对教师制定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也表现的很敷衍,教师不重视的态度使其不能对学生的这种态度进行纠正。同时,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时难以提起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4.教师评价制度不合理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中,教师往往只是将试卷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并且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主体过于单一。以成绩为标准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单一的教师主体评价过于主观和片面,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教师评价制度的不合理,同样不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转变教师教学思想,掌握课程教学目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自身落后的教学思想,严格遵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作用,把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贴合实际情况充分掌握课程教学目标,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效的提高学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
2.创设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大量的教学内容都是以实际生活作为背景参考编写而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能够充分的利用教材内容的这一特点,创设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在情境中对课程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外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活动中进行课程内容的实践,例如进行保护环境等对社会有积極影响的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良好的社会道德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获得成就感,有效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
3.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充分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前提下,教师应当对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进行科学的划分,将教学内容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应当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以实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小学生具有鲜明的想象力丰富和好奇心重的心理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一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有自主探索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课程学习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4.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制度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制度应当是多角度、多层次、多主体的综合评价制度。在对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评价时,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丰富评价内容,多角度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以肯定的眼光,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层次的进行评价,使评价内容能够激励学生。另外,还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教师对学生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保证评价内容客观全面,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进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真正掌握课程教学内容,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田素芳.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新课程(中),2018(02):67.
[2]汤学松.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6(76):190.
[3]杨鸿雁.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性教学的思考[J].生活教育,2016(05):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