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探索
2018-01-24郝丽洁
摘要:我国大学语文教育作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近年来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提高大学生语文素质的同时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本文就大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要求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成为当今教育的重点。中国作为具有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古国,特有的精神财富有待传承,高校作为大学生最后一个系统教育摇篮,在学习大学语文素养的同时,将我国汉语言文学及优秀民主传统文化与相结合,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推动高校教育的改革,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意识,为社会培育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1]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重要意义
1.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辅助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千年积淀的成果,是中国五千年的政治、经济、思想及艺术等各类文化的总和,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特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基础。随着党和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推进,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力度加大,通过大学语文教学不仅将语文专业知识教授,更能与教学内容详解和,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传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内容为核心,树立学生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等核心思想理念,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进行学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融入到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将自强不息、孝老爱亲、礼义廉耻、振兴中华的传统美德传授到学生思想中,推动大学生向上向善的思想。通过对教学大纲、课文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教学,教学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满足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激发学生语文教学兴趣,拓宽学生语文及传统文化知识面,发挥大学语文教学辅助性教育功能,促进教师语文素养及民主文化的沉淀积累,推动学生真正的将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深刻学习,培养师生爱国情怀,建立能够评判是非曲直的评价标准,进而推动我国高校教学质量及水平的提升。
2.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教育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高校作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大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及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社会凸显人才专业素质教高,道德及职业素养不足,违纪违法、触碰道德底线现象层出不穷,这是高校教育的重大缺失。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重要基础,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萃取精华,与当代思想相结合,推动高校教学能力及水平提升,不仅将汉语言文学进行学习,更是以通过人文精神滋养未来社会人才,大学语文课程是引导大学生欣赏汉语及语言,传统文化提升文学的魅力,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大学生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树立其强大的民主文化信心,激发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师优秀传统文化基础薄弱,学生学习认识不足
高校教育中重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对思想政治引导意识存在不足,且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涉及范围较广,相关知识需要大量的积累,高校教师以专业知识教授为主,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大学语文作为高校教育辅助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存在不足,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流于表面,注重大学语文学科考试结果,对学习内容及传递的信息没有真正的理解及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更不重视进行深刻的理解及学习,学习成效不明显。
2.大学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僵化
大学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以灌输方式为主,一言堂模式教学成效不高,且大学语文教学侧重点是基础知识讲授,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入明显不足,片面的记忆式教学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内涵。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涉及范围较广,音乐、书法、戏曲等多种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简单、枯燥的描述学习,学生掌握程度不足,不能促进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模式,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提升不明显。[2]
3.大学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规范教学不足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及课程制定较为科学,且均经过长期的教学,具有较多的教学经验。中国传统文化范围较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统一的知识点及目标,传统文化教学系统性存在不足。大学语文内容丰富,但仍以基础语文知识为主,传统文化知识围绕程度不够,且没有标准统一的辅助教学内容,只有宏观指引方向,具体课程相关内容依靠教师挖掘整理进行教学,传统文化渗透能力存在不足,影响教学实效性。[3]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探索
1.注重高校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积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性
大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重视将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深入学习、积累,在教学过程中不只局限于教材,应以教材作为基础资源,积极融合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同时,不断探索学习适合教学及学生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吸收有益的传统文化知识,去其糟粕淬炼精华,贡献给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提升教师素质,通过日积月累的传统知识储备,重视激发学生对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与老师配合能力,推动教学质量及水平的不断提升。[41]
2.灵活大学语文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传统文化知识相关知识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将图片、音乐等将具体知识点融入其中,吸引学生兴趣,将语文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知识穿插学习,例如古詩词鉴赏课程,可将相关朝代、作者以及文化融入其中,收集古文、古画图片进行图文并茂的教学,同时将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其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树立健康的道德情操,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习,将传统文化内容与大学语文内容相融合,赋予新的时代内行及表达形式,树立健康的价值观,提升审美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率。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重视对在教学的基础上以语文内容为中心,剖析文学作品为出发点,通过对优秀的名作欣赏、阅读,开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及研究,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中心思想的赏析,融入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教学整个过程中进行贯穿学习,提升教学效率,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
3.建立大学语文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系统
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通过多年的应用及建设,呈现多样化发展,但内容更新速度较慢,与社会发展结合程度不深,文化视野存在局限,建议积极进行新的尝试与探索,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扩展到人文及文化层面上,引导学生长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建立一体化大学语文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体系,规范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实现有的放矢,杜绝传统教学中片面的、枯燥的传统文化教学,将励志教育、心里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丰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将传统文化重点融入其中。响应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要求,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不断的进行渗透,为国家培育出高素质专业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教育的渗透,不仅能满足大学语文教学的要求,还承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中华文化五千年,积淀了众多政治、思想,蕴含丰富的道德理念与人文精神,通过大学语文教学的日积月累,逐渐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思想意识中,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促进师生共同积累文化知识,培养出道德品质高尚、政治思想过硬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求,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陈芳.浅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长江丛刊,2018(13):133.
[2]李苗苗.繼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部署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5):91-92+94.
[3]焦凤华,吉毛太,应成荣.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文学教育(下),2017(12):50-51.
[4]俞均.试析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实现路径[J].知识文库,2017(05):31.
作者简介
郝丽洁(1986.10—),女,汉族,河南郑州市人,本科,职称:助教,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