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跟腱外伤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2018-01-24曹天鸿
曹天鸿 池 琦*
(1 辽宁省抚顺矿务局总医院医学影像科,辽宁 抚顺 113000;2 抚顺矿务局总医院影像科介入病房,辽宁 抚顺 113000)
在站立的过程中,跟腱对踝关节具有固定作用,防止身体前倾,是人体最粗大且最关键的肌腱。导致跟腱损伤的原因多种多样,十分常见的因素为外伤性,间接暴力包括球类运动导致跟腱彻底或部分断裂或撕裂等,直接暴力主要表现为交通事故,对撕裂程度与部位的而有效诊断,能够为预后评估与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利条件[1]。本研究探究了跟腱外伤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的23例跟腱外伤患者,均来自于本院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这一期间,其中有男性18例,女性5例,年龄19~47岁,平均年龄(36.7±1.2)岁,全部患者都存在一定的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小腿挤压针刺试验结果表明为阳性。
1.2 方法:利用3.0T磁共振高场强技术,利用膝关节线圈后,对踝关节跟腱予以横轴位自旋回波T1W成像,矢状面快速回波T1W、T2W以及质子密度成像,矢状脂肪抑制T2WI成像,层距与矩阵分别为0.3~0.5 mm、256×256。
1.3 观察指标:对磁共振检查特征、跟腱损伤与治疗情况予以记录。
1.4 评定标准:彻底损伤表示T1WI与T2WI表现为混杂弥漫性高信号,观察跟腱的连续性发现有中断情况,断端表现为回抽状;部分损伤表示跟腱产生轻度或显著的增粗情况,观察其形态呈完整性,边缘较不规则,跟腱内存在局限性条状高信号状态。
2 结 果
2.1 磁共振检查特征:跟腱在标准状态下具有边光整与清楚的特点,呈扁索形,跟腱在矢状面快速回波T1W、T2W以及质子密度成像与其脂肪抑制序列中的边界都十分清楚,表现为均匀低信号。在跟腱出现断裂以后,纤维束表现为分离状态,局部存在出血与水肿等症状,诱导截面表现为圆形,局部体积有显著增大的情况,前径与后径也有增大的症状。跟腱显著的增粗位置T2WI急剧增高,存在肌腱断裂的情况。由于撕裂位置有水肿与渗血等情况,因此,跟腱结构在矢状面快速回波T1W、T2W以及质子密度成像上呈高信号区。跟腱在日常生活中彻底损伤时,接受磁共振检查,跟腱损伤位置呈彻底分离或彻底交错性毛刷样变化,断端回抽,增粗状,跟腱内存在条状高信号,于跟腱处横跨。本研究结果表明:跟腱出现彻底性损伤10例,部分性损伤13例。手术病检结果:10例彻底性损伤,部分性损伤13例,磁共振敏感度100%。
2.2 跟腱受损与治疗情况:全部患者中,上段、中断与下段损伤分别有7、11、5例,接受2~5 d的修补治疗,彻底撕裂损伤在患者手术时表现为断端不规则与毛刷状,中断产生相互交织与分离状的特点;部分跟腱出现损伤12例,以跟腱撕裂为主,观察局部发现没有规则断端,部分腱束表现为持续状。针对撕裂中心处的认真观察,都在跟腱增殖比较显著的位置,部分存在延伸的现象,到跟腱下段或者上段,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3 讨 论
跟腱的长度在13~15 cm范围内,从小腿中部起,包括小腿比目鱼肌与腓肠肌肌腱组成,由三个部构成:跟腱跟骨结合部、跟腱肌肉结合部以跟腱部,跟腱部还分为上段、中段与下段,对其形态进行观察,由上到下表现为渐趋窄小增厚的变化,在跟后部显示为较厚、最窄,到跟骨结节上方40 mm位置向下展阔,到骨结节后面下半部停止[2]。跟腱撕裂的诱因多种多样,主要为直接撞击与运动损伤。跟腱撕裂的正确诊断,对预后具有积极影响。但单纯的临床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利用磁共振检查能够多序列、全方位成像,可以对跟腱与福建组织情况较全面、直观的显示出来,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有利条件[3]。
磁共振是一种新型的影像诊断技术,不仅可以显示组织器官形态学,还可以为组织化学提供有利信息,对于绝大部分病理性变化,在病程早期诊断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敏感性,目前已经成为最为先进的一种医学成像方法[4]。
磁共振检查具有无创性的特点,可将X线与CT检查导致的辐射影响有效防范,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够多参数成像,更容易区分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还可以显示病变特点,使诊断率准确率较高,在任何的三维方向都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成像,清晰显示病变,准确的进行定位。多序列多参数的成像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图像,更为敏感的诊断组织病理与形态变化,在早期病变诊断上有较大优势,操作简单便捷,能够快速获得检查结果,成像比较清晰,患者没有痛苦。其在跟腱外伤的检查中应用,能够清晰显示跟腱撕裂的范围、部位以及程度,对其是不是存在骨折合并与信号变化予以观察。扫描T1WI横断面与矢状面,都能够显示跟腱的最度与宽度等。所应用的序列能够将肌腱附近与肌腱内组织水肿与出血情况充分显示,因此,对于跟腱损伤患者采用磁共振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以及可靠性均较高,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5]。
本研究结果表明:23例患者经过磁共振检查后,跟腱出现彻底性损伤10例,部分性损伤13例,与手术病检结果一致,说明磁共振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总而言之,磁共振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跟腱图像,可对跟腱肌腱内形态与病变情况有效观察,有效评估跟腱损伤范围、位置以及程度,有效判断跟腱损伤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参考。
[1] 张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跟腱外伤患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24):54-55.
[2] 冯光耀.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跟腱外伤诊断中的应用评价[J].当代医学,2017,23(1):45-47.
[3] 王京.探讨跟腱外伤病变的磁共振诊断意义[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7):5429-5430.
[4] 郝丽.核磁共振成像和双源CT在膝关节外伤中的诊断价值对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1):83-84.
[5] 刘俊佐.低场磁共振成像在外伤性脊柱骨折患者中的诊断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8):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