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层次性与阶段性研究

2018-01-23宋军丽孔国庆

南都学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层次性培育价值观

宋军丽, 孔国庆

(1.河南师范大学 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 新乡 453007;2.南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1]。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和最深层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中轴作用。在新时代,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培育目标与实践主体。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与模式,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分层分阶段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引导大学生把理论自在变成理论自觉的重要途径[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性和大学生成长的阶段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构层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结构上可以分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总体发展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设定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整体价值诉求,统领其他层次的价值观。“富强”是经济建设的核心价值;“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价值;“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谐”是人类新文明的灵魂与核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友好表达,是我们共同的美好向往与追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价值维度。“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自由”是人类的终极价值之一,社会主义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平等”是社会的基本前提和价值诉求,是关注过程与结果的平等;“公正”是任何一个社会能够稳定持续向前发展的前提条件;“法治”的核心精神是信奉法律至上。对于个人来说,公民要努力提升自身修养,遵纪守法;对于团体来说,就要以社会为本位,依法行事。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价值目标。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当代中国社会公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自我修身的要求,整体文明的发展需要以个体素质的提高为前提,“爱国”是政治素养维度,“敬业”是职业道德维度,“诚信”是个人品德修养维度,“友善”是社会和谐的维度。这四个维度四位一体,共同组成了公民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由物质层次、政治层次、精神层次和道德层次构筑而成的内涵系统,每个层次都有相应的关键词加以标示。

“富强”是物质层次的关键词,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物质层次”是其他层次的保护壳,代表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与国家的富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只有筑牢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为推动其他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奠定基础。

“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政治层次的关键词。“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价值,既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一种政治制度,也体现了我们的价值理念;“自由”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与共同追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目标,包含着以人的解放与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制度精神;“平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要求尊重与保障人权,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公正”指的是社会公平与正义,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诉求,以人类的解放、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基本前提;“法治”是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实现的制度保障。

“文明”与“和谐”是精神层次的关键词。“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要求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和积累下来的思想产物。“和谐”是我们对社会制度的一种殷切期盼,是如同《礼记》中描述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篇》)的一种状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道德层次的关键词。“爱国”是对公民与国家关系的首要基本规定,始终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敬业”是对公民的职业道德要求,“诚信”是公民思想道德的基础要求,“友善”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

(二)大学生成长的阶段性

1.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迷茫观望

不管是专科院校还是本科院校,大学一年级学生都要面对从高中阶段培养模式向大学阶段培养模式的转变。具体体现为:在学习方法方面,由原来的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在生活方式和习惯方面,由家庭式生活方式向集体社会式生活方式和独立生活方式转换;在奋斗目标方面,很多大学生需要重新构建新的奋斗目标。在转变的过程中,各种不适应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以至于造成大一学生出现迷茫观望的心理特征。

2.中间年级学生的适应拓展

对于大二大三年级学生而言,由于基本上已适应了大学教育的学习模式和生活习惯,可塑性较强,在此阶段学生对国家层面的关注会较之其他层面要多。大学教育往往会结合各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注重创新教育和差异教育,因为这个阶段既是他们的专业知识拓展延伸时期,也是他们开始反思自身成长历程以及专业分流时期。在这个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需要注重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进行成长反思教育。

3.毕业年级的行为实践

任何理论的学习终归都要回到生活、回归实践。对于即将毕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课堂教学内容减少、实践内容增加,并且初步接触社会,思想、心理会有较大的变化[3]158-159。这一阶段高校要注重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情感,增强他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的思想品德,使他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及家庭责任,从而为正式步入社会做准备。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层次性与阶段性的耦合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说“复杂的道德推理依靠复杂的逻辑推理,一个人的逻辑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他能够达到的道德发展阶段”[4]。大学生作为能动的个体,由于成长环境与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认同就会出现层次性。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认同具有层次差异性。其中,认同度最高的是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认同度稍次,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认同度最低[5]71。大学生的认同程度不同,接受程度就会不同,最后在行动上也会表现出差异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层次性与阶段性达到耦合,才能同时兼顾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

(一)年级培养目标的层次性与大学生道德发展的顺序性的耦合

普遍认为,个体道德的形成发展具有客观的规律性,不仅受年龄、性别、个性特点等影响,同时具有顺序性,一般按照知情意行顺序发展[5]73。由于院校层次不同,不同年级教学任务不同,以至于年级培养目标不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必须具有层次性。大一年级以知识传授为主,重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中间年级重在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毕业年级重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这是“知”的形成,且要不断地提高认知。只有形成了正确的认知,才会在情感上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产生积极的态度品质,进而引发内心的体验,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强烈的情绪情感和内心体验会产生强烈的道德意志,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烈的认同,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造就支配行为的力量——“意”;当大学生接受并认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行为上对他人、社会与自然做出积极反应的时候,就是“行”的形成。

(二)大学生群体的层次性与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差异性的耦合

根据角色类型,大学生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一般学生、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相对于学生干部与学生党员,一般学生的时间比较自由,但也容易因时间自由而随心所欲。因此,要引导一般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学生干部则应提出更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应该在思想、政治等各方面都具有表率作用,引导带动其他学生积极上进。大学生层次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式方法、内容、侧重点自然就不同[3]。

个人道德水平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出阶段性与差异性。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不同个体同一方面的道德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不同个体不同方面发展存在差异性,不同个体个性心理倾向性不同,男女性别道德发展有差异等。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个体道德发展速度与水平的不同,造成不同个体对其认同是不同的;不同的个体,如文科生与理科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表现出不同的认可度,这是不同个体不同方面的差异性。兴趣、爱好、性格等个性心理倾向上的不同,决定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认识深度和践行速度均具有差异性。最后在性别上差异性同样比较明显。相关研究表明,女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高于男生[5]71。

(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顺序性与评价的层次性的耦合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顺序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按照接受前、接受中、接受后三个阶段依次进行。在接受前,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知识传授为主,因为这是接受活动的起点,也是一个关键起点;在接受中,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接受过程,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因为要考虑到认知事物的反复性,故而需要不断地对相关知识加以整合内化;在接受后,就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需要不断外化于行,通过事件的强化形成知行合一的价值观。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层次性,要求在评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时,不能采用传统的“一刀切”“一把尺子”的方法,否则就不能反映每个学生的客观性。例如,在评价标准上,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如非党员和党员、一般学生与学生干部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应采用理论考试与日常表现相结合的方式[5]等,从而使评价具有多元性。

三、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层次性与阶段性的实践原则

(一)根据高校层次进行针对性培育

依据高校的功能定位,可以把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四个层次的学生素质不同,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的侧重点就不同。一般来说,针对本科院校层次,以教学科研为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注重学术理念的贯穿,着重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背景、深刻内涵及重大意义等。专科层次的院校以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为主,在关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同时,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

(二)根据场域层次进行阶段性培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场域层次的合力培育就需要从校园课堂、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三个方面着手。所谓课堂场域是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也要通过二次渗透性教育来强化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最后就是借助隐性校园文化,使学生活动、校园硬件设置等成为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媒介。社会实践场域主要是通过校园实践活动对接社会平台,通过三下乡、社会调研、实习等方式使大学生在深入社会实践中传播与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魅力与价值导向,增强情感体验,促成情感认同。家庭生活场域包括家庭场域与日常生活场域,家庭生活场域主要是指家风家教生活环境、父母的行为示范等良好家风家教的传承与影响,这也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三)根据年级层次进行阶段性教育

由于大学一年级学生总体上呈现出迷茫观望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侧重于认知认同,为此高校必须开设专门的课程让大一学生系统全面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正确的精神信仰,进一步确立自己新的奋斗目标来摆脱盲目的状态。中间年级学生处于适应拓展时期,必须注重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对核心价值观从认知转化到行为的桥梁,情感的介入更容易引起个人的思想共鸣,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一时期在要求大学生开始逐步渐进拓宽自己专业知识面的同时,注意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在培养能力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毕业年级大学生处于行为实践阶段,针对毕业年级的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格外重视行为认同。行为认同就是在对价值观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后,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在行动中影响身边的人,使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信仰,在发展中不断传承和完善。

(四)根据群体层次进行针对性培育

高校大学生普遍分为一般学生、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三个层次。一般学生是大学生群体当中尤为普遍的群体,也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整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对此高校应该引导其建立相对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后再培养和提升其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领头羊,需要切实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他们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要求和标准,较之普通学生要高。他们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道德修养、热爱奉献的意识、强烈的集体观念等。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上应该坚持高标准,他们必须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时刻发挥自身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自身言行感染他人。

四、结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重要的是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到他作为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的事情上,达到他们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的成绩。”[6]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只有准确把握层次性和阶段性,才能增强培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猜你喜欢

层次性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小学数学层次性问题设计初探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练习”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