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多样化视角下京津冀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2018-01-22张琦
张琦
[摘 要]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人才质量决定民族的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下,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转变旧观念、开拓新思路,走多样化发展道路,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脉搏相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要求实现办学模式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和管理方式多样化。因此,京津冀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实行分层联动,资源共享;准确定位,“错位”发展;突出特色,构建多元评价指标;发挥地方优势,实现互补共赢;推进产学研合作,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策略。
[关键词]高等教育;多样化;京津冀;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7)04-0098-05
Abstract: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quality of human resources determines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 In the period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multi-level and multi-type talents. Under the macro background of Beijing-Tianjin-Hebei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needs to look for new opportunity, and the opportunity i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needs to realiz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chool running mode,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d the management style.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needs to adopt the strategy of implementing a hierarchical linkage and resource sharing; conducting accurate positioning and misplacing development;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ing multi-evaluation index; giving play to local advantages and achieving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outcome; and promoting the cooperation in industry and research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diversificatio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development
一、引言
十九大的勝利召开,标志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高等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也要紧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因此,高等教育多样化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也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健康与高效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单一性为主要特点,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结构等方面出现了官僚化严重、僵化低效、滞后性等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发展也进入“重点和难点”阶段,迫切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实现“质”的转变,以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可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在政府与高校关系中倡导良性互动、合作共赢;招生与就业制度从高度集中的包分配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双向选择;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不断改革,培养模式不断优化等。但改革步伐仍然稍显缓慢,必须放远目光。开拓思路,以多样化发展方式为社会培养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型优秀人才,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相一致[1]。在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下,京津冀地区已经在产业、交通、公共服务等方面率先实现协同发展的突破,高等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然也需要符合协同发展的历史趋势。京津冀高等教育是协同发展不是趋同发展,是要在多样化的视角下立体发展,最终实现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协同共赢。
二、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内涵分析
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理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而大众化发展迫切需要以多样化为发展方式,即建立以多样化为特征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多样化并不等于多种高等教育机构并存,而是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调整、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高等教育多样化在本文中主要指的是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办学方式多样化、管理方式多样化等。
首先,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指的是在人才培养途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实现多样化。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比较单调和统一,通过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课程安排和统一的学分学制等来培养整齐划一的人才,就像“流水线”生产产品一样,经过高等教育机构的“生产”,最后将“人才”送到社会中去发挥作用。这样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塑造,更违反了因材施教的培养原则,与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大方针是相违背的。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具有极为重大的社会意义。endprint
其次,办学方式多样化指的是调动多样化办学主体的主动性,鼓励和带动多元办学主体加入兴办高等教育事业中来,改变单一的由国家统一办学的旧方式,拓宽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突出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特色,丰富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扩展高等教育格局,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此外,高等教育办学方式的多样化,还可以改革教育观念,促进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提高学校和教师的竞争意识和综合实力,最终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
再次,管理方式多样化指的是改变高等教育机构死板、低效的管理方式,在增加高校自主性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和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倡学生自主式管理,实现管理方式的灵活多样。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方式受到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根深蒂固的影响,比较单一和死板。一方面,由于政府对高校实行行政干预,高校的自主性程度低,束缚了大学的自主和自由,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大学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管理方式也偏行政化和单一化,各种层级、权力的捆绑使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官僚之风”日盛,败坏了学术“自由之风”,从而使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运行效率低下,愈来愈难以适应经济社会高速的发展步伐。因此,实现高等教育机构管理方式多样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发展亟须多样化视角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正式迈入实质性推动阶段。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部署对于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更是史无前例的大机遇,也是空前的挑战。要下好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这盘“棋”,京津冀三地必须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各自找准在“棋盘”中的定位,坚持多样化发展视角,共谋发展、互利共赢、发挥特色、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走好每一步。
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比较,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缓慢,区域内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仍未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只存在于构想当中,迫切需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各高等教育机构以及社会组织提高思想认识,重视京津冀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最终达到协同发展。首先,北京有800多年的都城历史,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和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以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观念并未产生深刻影响,感情和关系仍然是人们之间互相联结的纽带,使得北京高等教育在获得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的情况下,很少对周边地区(特别是河北地区)产生正向的辐射作用,从而产生了特有的“环京津贫困带”。天津为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漕运商业使其文化具有了务实的特质,天津又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门户之一,从而形成了开放、包容、多元的独特文化,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天津高等教育同时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灵活的办学方式。虽然河北省将京津两市“包裹”在内,但行政界线仍然是难以跨越的鸿沟,阻碍着河北地区享受京津飞速发展的经济红利。因此,河北一直保持着北京和天津的大后方的尴尬身份,“默默无闻”和“甘于奉献”的保守态度使河北难以越过北京和天津从而获得优惠的发展政策、充足的发展资金和丰富的发展机遇,高等教育也受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而远远落后于京津两地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自身定位不明确,特色不鲜明。
通过统计数据可见,北京是名副其实的全国高等教育中心,共有177所高等教育院校坐落于此,高等教育机构类型齐全,层次完整,数量众多,质量优良,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相较于全国其他地区具有压倒性优势。由于北京将自身定位于引领全国得面向世界,这就使北京的首都意识远远强于区域意识,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区域发展当中。天津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紧邻北京,虽然高等教育规模小于北京,但质量不甘落后,两所“985工程”高校对其他高校起到了明显的表率和带动作用,同样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特别是职业教育体系,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蓬勃发展。河北高等教育机构在数量上与北京基本持平,但质量上却远远落后于京津两市,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几乎没有,研究生培养机构也不足北京的1/6,而专科院校数量却是北京的两倍多。通过上述对比可见,河北除了在专科院校方面比较占优势外,在其他方面处于非常明显的劣势,远远逊色于京津两地[2]。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在行政界线的分割下各自为政。河北高等教育的发展因受封闭保守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更是雪上加霜,既没有形成优势互补也没有统一,基本处于条块分割状态,区域内高等教育谋求合作、共同发展、多样化的局面难以形成。这样的现状既不利于河北高等教育提高自身水平,更不利于京津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因此,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特别是河北高等教育亟须多样化的发展视角。
四、高等教育多样化视角下京津冀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分层联动,资源共享
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够实现联动发展,整体提高,是因为采取了分层发展的方式,京津冀高等教育可以借鑒其经验,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高等教育机构发展水平对辖区内高校进行科学分层和归类,再打造分层联动和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能有效地交流和沟通,实现高等教育资源无障碍共享和优化配置,从而发展横向联合。河北地区的高校,要主动与京津地区的高校结对子,手拉手,促进优质的教师资源、丰富的图书资源和先进的科研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跨校、跨区域流动。同时,也可以鼓励区域内高校深化学分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学分跨校互认,使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共用。此外,三地高校也可在水平相当、层次相同、类型相近的兄弟院校之间共同申请和开展研究项目和课题,共建、共用实验室资源,共同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实现重点配对与帮扶,切实推进高等教育的区域合作发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北京和天津地区的高校应该主动为河北的高等教育提供重点帮助,促进河北地区高等教育早日摆脱落后帽子,助推经济社会的发展。endprint
(二)准确定位,“错位”发展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会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布局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随之而来的就是京津冀三地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所需人才的层次更加丰富、人才类型更加多元、人才结构更加合理。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情况下,人才供给的层次和类型需要和人才需求达到契合度较高的对接,而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就需要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培养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人才,以满足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的步伐。在层次定位上,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需要加以区别培养,在类型上,技能型、应用型和学术型也需要差异化的培养方案。但层次和类型并不是机械对应的,层次较低的学校并非必须培养层次相对较低的技能型人才,而层次较高的学校也并非只能培养高层次的学术型人才。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实需求将导致作为人才输出机构的高等教育机构灵活应变,转变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要为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建立起一套不同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大量的各层次和各类型的优秀人才,真正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具体而言,三地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北京和天津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研究生教育比较发达,而河北省由于本专科高校数量众多,特别是专科教育相对发达,学生数量明显较多。因此,京津冀三地在人才层次培养方面应该形成优势互补。河北省的高职教育在整个京津冀区域的高职教育中所占比重最高,天津也以职业学院发展为特色,因此河北和天津可以相互促进,加强职业教育资源的互利共享。北京和天津则强强联合,重点发展国际一流和国内高水平大学,利用先进和独特的资源来培养高端拔尖人才。此外,京津冀三地对自身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定位有较大差异。首先,北京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定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天津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定位是建设国内国际高水平大学;河北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定位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省,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根据各地区给自身定位的不同,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应该从实际出发,准确评估自身发展水平,进行错位发展和多样化发展[3]。
(三)突出特色,构建多元评价指标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相对单一和僵化,主要是采用学校层次、学校规模、科研成果和学位点数量等指标,在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标准”的规定下和评价体系的引导下,很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将评价指标异化为“高”“大”和“全”。这种为了达到评估标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而不顾自身发展水平和特色,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办学目标和办学规模,反而使需要重点建设和发展的特色专业和学科得不到优先和重点发展,最重要的人才培养的使命被放到了显得不那么重要的位置,最终使诸多高校日益趋同、“千校一面”,缺乏辨识度。在高校努力“升格”的过程中,原有的传统与特色逐渐消磨殆尽,从而导致招生日益困难,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千人一面”,成为机械化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具有相似特征的“产品”,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也产生了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矛盾局面。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复合型人才,而不再单单指学术型人才。因此,教育行政部门需要构建多元化、科学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特色区别对待,以满足不同种类和层次的高校特色的发展要求,引导高校走上高质量、高水平的良性发展道路。同时,高校也需要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水平为检验标准,通过校企合作、对口接收等方式达到高校与区域经济建设的互动,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从而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四)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资源具有不同的特色,优势与劣势并存。首先,京津两地面积小,地价高,限制了高等教育机构扩大规模,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而且京津两地人口密集,交通拥堵,办事效率不高。而河北地大物博,城市发展的规模较小,人口密度相对稀疏,有充足的土地承接京津两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转移,这也正是河北高等教育所迫切需要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三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调整和制定有利于三地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发展空间,促进北京和天津地区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逐步向河北地区扩散,而河北也应像吸引外资一样给予北京和天津的名校以优惠的政策和丰厚的资金上的支持,与北京和天津两地的名牌大学实行合作办学。北京和天津的名校负责办学和管理工作,鼓励京津名牌大学来冀建立“外地校区”或“二级学院”,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运用到河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实践中来,使名校的品牌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发展,最终带动和提高河北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和水平,使三地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实现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合作共赢[4]。
(五)推进产学研合作,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专业设置不符合社会需求,人才培养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怪现象。这种情况下,除了调整转变学科和专业设置,产学研合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以高校和企业共同利益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方式。高校和企业各自拥有对方需要的资源,即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而企业则进行市场拓展和成果转化。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需要大量优秀高端人才和高科技创新人才来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贡献,高等教育担负着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人才的重担。因此,可以充分利用京津冀地区先进的高等教育资源,通过跨区域、跨高校的合作,共同实现与企业项目对接的产学研一条龙发展,最终使高校与市场有效对接,将高校的研发技术高效率地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可以说,产学研合作对于高校和企业来说是一种合作共赢。由其对高校来说,产学研合作可以使人才、技术和科研成果有效輸出,顺利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为高校引进大量资金,也可以通过增加学生到企业的实践活动来获得锻炼,增长社会经验,使人才培养符合企业用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从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通过高校与各地政府和人才市场建立培养和合作的长效机制,根据各地人才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从而提高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竞争创新的能力[5]。
[参考文献]
程耿东.中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多样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1(5):11-13.
庄世英.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现状分析[J].党史博采,2009(11):32-33.
王世斌.关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3):5-6.
赵庆年.分工与合作: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现实需要与理性诉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3-17.
吴玫.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12.
[责任编辑 张桂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