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着力解决青海“三农”问题
——以黄南州为例

2018-01-22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黄南农牧区农牧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点。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各项政策和措施向“三农”工作倾斜,“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黄南州在特色农牧业以及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方面虽然成就显著,但还存在农牧业发展方式粗放、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牧民增收难等问题。为此,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深入基层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对策措施。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农牧业发展特色鲜明

1.生态畜牧业建设稳步推进。青海省南部两县(河南县、泽库县)1860万亩天然草场,161万头(只)牲畜通过有机产品认证,实现大范围有机产品生产和销售认证,成为国家级有机畜牧业示范基地。

2.特色产业发展扎实有效。建成了同仁县保安镇、尖扎县昂拉乡、康杨镇等8个蔬菜种植基地,每年为市场提供蔬菜达1万吨,河南县和泽库县年产有机牛羊肉3.5万吨,尖扎县发展成为青海省冷水鱼养殖基地。

3.特色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黄南州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的品牌5个,培育出省州级畜牧品牌企业18家,打造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个,省级示范村22个,涉农龙头企业达19家,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3亿元,“拉格日模式”在全省大力推广。

(二)农牧区建设成效明显

1.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2017年,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达3.74亿。实施各类水利工程367项,高标准建设基本农田达2836公顷,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54个村,惠及贫困群众3.9万人。建设农村公路1614公里,完成电网升级改造5427户,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2.实施农牧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完成256个村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工作,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85个,扎实推进14个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和农牧区环境卫生集中连片整治工程。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改造城镇棚户区1900户,农牧民危旧房5640户。

3.不断完善农牧区乡村治理体系。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普法宣传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强村务公开和法律服务力度,完善村规民约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农牧区面貌焕然一新,有力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4.重大生态工程扎实推进。深入实施三江源二期、三北防护林等重大生态工程。2017年,封山育林2.3万亩,防治草原虫害100万亩,治理黑土滩6万亩,落实草原生态奖补资金2.6亿元,落实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5894个。全民动员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完成造林绿化6.23万亩。

(三)农牧民收入不断提高

1.大力改善民生。截至2017年底,落实各类专项扶贫资金8.97亿元,投入行业扶贫资金19.8亿元,地方配套扶贫资金1.25亿元。

2.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强化产业扶贫,实施生态畜牧、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饲草料加工等产业扶贫项目,培训贫困家庭剩余劳动力3450人(次),拓展了贫困人口增收渠道。

3.推进易地搬迁工作。深入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对7697户29865人进行易地搬迁安置。完成了29个贫困村退出,1.25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目标任务,河南县成为青南地区首个脱贫“摘帽”县。

4.想法设法增加农牧民收入。对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进行技能烹饪、驾驶、修理和农牧业技术培训,共培训3.83万人(次),转移富余劳动力13.3万人(次)。2016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55元,2017年达8170元,收入水平提升明显。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牧业资源匮乏,产业化程度不高

1.农牧业资源匮乏。黄南州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干旱、雪灾、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草原面积2474.48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2367.07万亩,牲畜数195.36万头(只、匹)。全省户均占有可利用草场2202.14亩,黄南州只有808.04亩。全省人均占有可利用草场593.15亩,黄南州只有187.9万亩。全省畜均占有可利用草场49.14亩,黄南只有12.12万亩。耕地总面积32.1万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82亩,个别地区人均不到1亩,而且中低田占基本农田的70%,粮食作物平均产量220公斤。

2.农牧业发展基础薄弱。据全国第三次卫星遥感数据显示,全州水土流失面积主要发布在4县18个乡镇,涉及96个行政村,1个牧场,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9396.68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49.9%。黄南州60%的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中度以上的退化草地面积达1341万亩,草地黑土滩型面积达99.75万亩,草地沙化面积达43万亩,盐碱化面积达5.5万亩。

3.产业化程度不高。由于农牧业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匮乏、农牧民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因素制约,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选择空间小,产业特色不突出和低端化、同质化,普遍存在开零售商店、开办宾馆等简单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二)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治理难度大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突出问题。例如,全州多处人饮工程年久失修,加之由于水源不充足、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保证不了正常供水。偏远牧区交通设施落后,虽然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但路网连接尚有不完善,断头路多等。

2.社会治理难度大。据调查,黄南州农牧区普遍存在村“两委”班子成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管理村务水平低等问题。有些农牧区村容村貌长期没有得到改善,村务公开不够。打架、酗酒、赌博等现象仍然存在,依法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3.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滞后,汉藏双语等人才结构性短缺。卫生计生服务能力低,群众看病难问题依然突出。乡镇业务用房、廉租房、公租房、游牧民定居工程等配套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依然突出。

(三)农牧民贫困人口多,增收难度较大

1.农牧民人口占比大,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全州农牧业总人口206305人,同仁县、泽库县、尖扎县和19个乡(镇)属于深度贫困地区,现有贫困人口41759人,贫困发生率为20.7%,比青海省平均水平高出10.4个百分点(青海省10.3)。

2.农牧民群众收入低。2017年,青海省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60元,黄南州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70元,低于全省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0元。农牧民收入中,农牧业和采集业收入占80左右,非农收入增加难度大。

3.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农牧民群众大部分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6岁及以上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年,导致劳动者素质偏低,造成无法通过技术获得较高收入。

三、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解决黄南“三农”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农牧区产权制度改革

1.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能力、深入推进土地(草场)流转改革。在土地(草场)流转中,以农牧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振兴农牧区发展质量。

2.围绕农牧业产业总体规划和资源优势,深化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发展生态畜牧业、民族手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振兴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

3.推进生态治理改革。围绕黄南州三江源核心区二期生态治理和修复过程,扩大三江源补奖面积、范围、标准和力度,促进生态治理和农牧业发展良性循环,为农牧业绿色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二)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1.通过扶持发展农牧区集体经济和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种养、民族手工、乡村旅游、特色文化等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兴旺目标。

2.把培育、扶持和壮大农牧业新产业、新业态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不断提升农牧业的生产、科技、文化、旅游休闲和运动养生价值。

3.泽库、河南两县以发展畜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采取分散加工、集中代销模式,振兴扩大一批畜产品营销网络实体店数量和规模。

4.同仁、尖扎两县以打造全省健康生态养殖示范基地为重点。以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养殖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加大牛羊繁育力度,加大高效特色果蔬生产基地建设。

5.大力发展低碳、绿色产业。推广太阳能、风能、光伏产能等新型清洁能源产业,推进泽库县草原碳汇经济纵深发展,改善农牧区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宜居目标。

(三)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调整和完善农牧业补贴和奖励方式,充分依靠国家给予民族地区的财税、保险、土地管理、基础设施等涉及城乡建设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善农牧区产业规划布局,促进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以文化旅游融合带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三是扩展县域发展空间,努力打造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的现代化城镇,让城乡各族群众生活的更美好。

四是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基础上,加快户籍改革,降低农牧民城镇落户条件,让进城农牧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就业、医保、低保、住房和上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确保农牧民尽快融入城市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四)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

一是加大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尤其是水、电、路、畜棚、游牧民定居点等,加大对基本公共设施的投资和养护维修,打造村容整洁、公共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农村新牧区。

二是树立大扶贫理念,坚持大扶贫格局,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严格按照省委总体部署和黄南州脱贫攻坚计划,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

三是加大民生投资力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农牧区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农牧区群众综合素质;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使农牧民群众实现老有所养,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建一批乡村体育设施和综合文化活动室,丰富农牧民精神生活,提高农牧民文化素质,帮助农牧民群众增加家庭收入。

(五)完善农牧区社会治理体系

一是加强村(社区)党支部建设,进一步优化村两委班子年龄、知识结构,选齐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以抓党建工作来实现乡村管理目标。

二是加快农牧区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和村社建立法律服务工作室,依法管理村务和宗教事务,选派专人承担法律宣传任务,及时调处小矛盾小纠纷,打造民主和谐的乡村社会环境。

三是积极改善偏远落后地区村容村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村规民约,促进乡风文明,依法严惩打架、酗酒、赌博等现象,提倡新风俗新风尚,建设文明乡村。

四是加强和完善乡村治理工作,改进村级党务、政务、村务和财务公开制度,不断提高依法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使农牧区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六)培养“三农”工作队伍

一是努力培养一批服务农牧区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研发出更多符合黄南实际的农牧业产业发展实用技术,指导农牧民发展农牧业。

二是努力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村干部队伍,提高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三是努力培养一批生产经营管理带头人,能够依托他们选择适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将分散经营的小农牧户联合起来,带动农牧民生活富裕起来,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四是努力培养一批文化水平高、掌握科学技术、懂现代农牧业管理的新型农民。在立志返乡的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农牧民、村官中培养选拔一批优秀人才,通过技能培训、到发达地区考察、科学实用技术学习等方式,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参考资料:

[1]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12月

[2]黄南藏族自治州第十四届人代会州政府报告,2017年2月

[3]黄南藏族自治州第十五届人代会州政府报告,2018年1月

猜你喜欢

黄南农牧区农牧业
某MPV地板加速振动优化与控制
藏北农牧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践与成效:比如经验研究①
一种基于SINS与LBL的水下隐蔽导航定位方法
巴林右旗达林台嘎查农牧区本土青年人才回流对策研究
沉默
西藏农牧区的茶叶消费:一种身心生态的微观视角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对民族地区“后疫情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以合作市农牧区中小学为例
黑龙江绿友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