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再扬帆 砥砺前行谱新篇
2018-01-22
过去的40年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极不平凡的40年,是乘风破浪大步前行的40年,是励精图治跨越发展的40年,是不断改革、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40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变、社会民生全面改善、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40年。
改革开放4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海西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坚决贯彻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坚定信心、主动作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建设,推动形成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全面跃升、民生福祉显著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海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一个日新月异的活力新海西正在加速崛起。
立足循环经济优势加快循环发展的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海西州立足资源优势,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项目建设、强化招商引资、突出科技创新、夯实基础配套、大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努力构建柴达木特色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工业体系,初步走出了一条资源循环可利用、生态环境可承载、经济发展可持续的道路。
作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循环经济试验区,循环经济产业是海西的经济支柱,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海西州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以国务院批复的《试验区总体规划》为统领,先后编制实施《试验区循环经济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发展规划》《海西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行动方案》《海西“五个千”产业集群建设方案》等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方向和重点,逐步建立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构建“五个千”产业集群,走出一条特色明显、品牌响亮、健康有序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试验区成立以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79.26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798.79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97.2亿元。建成重点产业项目83个。一区四园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循环型产业链条比较清晰,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认定为先进基地和单位。先后建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支撑作用重大的循环经济重点产业项目。
率先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海西州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海西州委、州政府向省委、省政府和海西各族人民做出承诺,“一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目标任务,海西州上下凝心聚力、聚焦发力、精准用力,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各项扶贫工作扎实有效,明显加快了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为了保障集中脱贫清零,海西州委、州政府要求各地要按照发展产业、资产收益、发展教育、医疗保险和救助、生态保护、低保兜底、转移就业、易地搬迁“八个一批”要求,以贫困户实际和贫困状况“看菜下单”,对有劳动能力的实行生态管护员、保洁员等就业扶贫和扶持产业发展,对无劳动能力的采取低保兜底、资产收益等,因户因人制定帮扶措施。
民族团结进步铸就发展之本
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海西州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牢牢把握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的征途中,海西州以党的建设为核心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的创建筑起了特色之路。
“巴音河,绿水情,渠南社区是我家。民族娃,团结花,兄弟姐妹是一家。汉藏蒙,回土撒,各民族把手拉。你帮我,我帮他,社区盛开民族花……”这是德令哈市渠南社区传唱的一首歌。行走在海西街头,人们会看到,在这里,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各族儿女携手并肩,正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绘就美好蓝图,共同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海西州委、州政府将创建民族团结先进州纳入每年工作要点中,相继举办了海西州中小学校、城镇社区、企业、机关单位、军警部队、政法系统、金融系统等“互观互检”和“九进”活动。柴达木盆地处处涌动着齐心促和谐、聚力谋发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热潮,到处洋溢着争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的良好氛围。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活动中,海西涌现出全国灭火尖兵巴才洛、10年普法路累垮“国防身体”的杨春松、赡养无亲无故老人14年的都兰县村民康文玺、比亲闺女还亲的好儿媳都兰县夏日哈镇沙珠玉村村民康永花等无数平民英雄。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民族团结乐章。海西处处形成人人学习典型、争做民族团结之星的良好社会风气。正如草原上的格桑花,向着阳光,尽情绽放,形成了干部一心干事、干劲十足,群众一心致富、团结和睦,社会各界同心同德、和衷共济的生动局面,以实际行动唱响了海西州民族团结之歌。
奋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海西州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一是全州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和“主题曲”。
过去海西州,虽山美水美,却处于躺在“聚宝盆”里过穷日子的尴尬境地,今天这种状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生了逆转。如何让这份绿更美、更浓,让海西大地尽显生态本色,让海西群众共享更多的生态红利?
本文研究了CRN动态信道分配及功率控制问题.根据次用户策略收益定义弹性满意度目标函数,构建联合频谱分配与功率控制的分布式非合作博弈模型,形式化证明了该博弈为潜在博弈,从理论上分析了其纳什均衡点的存在性及最终收敛解的有效性.为了降低交互成本和算法求解复杂度,将纯策略博弈扩展为混合策略博弈,提出了仅需与当前信道相邻用户交互的随机学习策略选择算法,并给出了随机学习算法收敛到纯策略纳什均衡的严格证明.仿真结果表明网络中无论PUs是否存在,该算法能够在少量信息交互前提下求解纯策略纳什均衡解,获得较高的传输速率,并提升用户满意度,尤其是在用户密度较大时,其性能接近甚至超过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海西州一直以来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大健康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曾经的戈壁荒滩变身成为枸杞园、藜麦园,演变成老百姓的“绿色银行”。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海西州投入重金,换来了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达33.33余万公顷、保护沙生植被面积达122.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十年前的2.06%提升到现在的3.2%,为全州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以“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封造兼治”的总体思路,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草、工程固沙、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防沙治沙工程,将触角伸向荒漠戈壁。
紧抓“一带一路”构建开放新格局
山间回荡声声驼铃,大漠飘飞袅袅孤烟。历史的回声仍在回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宏伟蓝图也愈加清晰。海西立足自身优势、找准定位,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力打造青海向西向南开放桥头堡,以多维度对外开放促转型、促发展。
海西围绕构建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与河西走廊、西藏、新疆及相邻市、州、县的路网通道,提高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构建进入西亚、南亚、中亚及欧洲地中海国家的通道,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枢纽、重要通道、重要支点。
海西着眼于印度、尼泊尔、哈萨克斯坦等国际市场,推动海西特色优势产业走出去,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出口基地,面向国际市场扩大产品销售,实现区位优势加速向经贸优势转化。鼓励州内有实力的企业在西亚、中亚开展资源勘察、冶炼加工,积极对接盐湖以及石油、煤炭和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建设生产基地,支持有条件的研发设计和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同时,积极融入“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带”,与中亚、西亚、南亚国家旅游企业、旅行社建立合作机制,推动柴达木旅游进入丝绸之路大旅游圈。
海西积极申建中国(格尔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跨境贸易电商平台、保税展示交易平台,打造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开放平台。加快推进中国(德令哈)·尼泊尔产业园建设,构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联动发展的合作平台。
海西全方位构建海西的“朋友圈”。对内加强与西藏、新疆、甘肃等周边地区,对口支援海西的浙江省,北京海淀区、河北唐山等友好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带,以及国内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重点城市和地区的交流互访,建立和巩固良好的合作帮扶互助关系;对外要主动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缔结友好城市,建立友好城市互访机制,设立面对中亚、西亚、南亚国家商务代表处,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科技、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友好交往,积极组织参加国际经贸交流活动,着力打造海西在“一带一路”上的“朋友圈”,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构建新时代“大党建”工作格局
改革开放40年来,海西州党基层组织建设在深入贯彻党中央有关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方针的基础上,深入实践,不断创新,增强各类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了党组织作用发挥。
海西州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推进“一优两高”提供坚强保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坚决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与省委同心同向,不折不扣地推动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在海西落地生根。加快构建民族地区新时代“大党建”工作格局,推进基层组织凝心聚力工程、基础工作强基筑底工程、基本能力达标提升工程,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牢记反腐败永远在路上,态度坚定、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自觉做到反腐倡廉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警钟长鸣。坚持“四重用四关注四不用”的选人用人导向,进一步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建立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体系,让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成为干部的坐标系。
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在基层。海西州各级党组织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目标,下大气力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建设,使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不断巩固,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全州经济社会稳步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政治保障。
改革潮涌“柴达木”巨轮竞发
改革是发展的开路先锋,改革力度越大,发展道路就越宽。
改革开放以来,海西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顶层设计,强化责任担当,蹄疾步稳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领域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有力促进海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方面工作。
2015年,海西重点推进129项改革任务,其中承接中央和省上改革事项89项,试点改革事项18项,自主探索创新改革事项22项;
2016年重点推进86项改革任务,其中承接中央和省上的改革42项,自主创新改革44项;
2017重点推进75项改革任务,其中承接中央和省上的改革47项,自主创新改革28项。
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关键性问题出发,海西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医药卫生、司法体制三大“国字号”改革,重点抓好行政审批、投融资体制、国有企业混改、财税金融、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商事制度、文化教育、党建纪检等方面重点改革举措出台和落实,改革步伐铿锵有力,一些领域迈出新步。
海西州委、州政府高起点推进改革扩大开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坚持在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大力推动对内对外开放,为深入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提供持续动力。强化改革思维、改革方法,全面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农牧区综合改革、社会领域改革、生态领域改革、文化领域改革、政治和党建领域改革、放管服改革,在研究改革、谋划改革、推进改革上走在全省前列。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谋划敦格、格库铁路建成通车后对外开放路径举措,用好浙江对口支援海西平台,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借力中印、中尼和中巴国际物流通道,面向欧亚大市场加大“走出去”“引进来”力度,着力打造开放柴达木。
改革开放以来,海西州农牧业以调结构、转方式、增产增效为核心,坚持以科技为依托,以质量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生产布局,优化种植结构,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通过打造特色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2017年,海西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07元,增长9.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高出省定目标0.3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40年来,海西州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促公平的总体要求,着眼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用足用好中央支持藏区特色产业发展的信贷、基础设施建设、种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等特殊政策。持续实施十大改善民生工程,加快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全力实施“扶贫解困工程”、积极抓好住房保障建设、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扎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州各族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以“四个转变”为指引方向,凝心聚力,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和破釜沉舟的勇气,继续披荆斩浪、奋勇前行,推动“柴达木号”巨轮扬帆提速,行稳致远,争取早日把海西州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化强州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