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右旗达林台嘎查农牧区本土青年人才回流对策研究
2021-12-27其力木格张银花
其力木格,张银花
(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
随着国家经济战略的西移和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农牧区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近年来农牧区出现各种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短缺或外流的现状,如何吸引并留住本土青年人是农牧区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通过对内蒙古达林台嘎查农牧区进行调查,具体分析了农牧区推动本土青年人才回流的对策及措施。农牧区本土青年人才回流对农牧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力,对社会进步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全面了解巴林右旗达林台嘎查本土青年人才回流现状,采用了网络调查的方法和访谈方法。本次研究遵循调查问卷的基本规则,编制了“巴林右旗农村牧区本土青年人才回流情况的调查问卷”,对巴林右旗达林台嘎查进行了调查,了解了巴林右旗达林台嘎查的本土青年人才回流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不愿回流的原因,以此为巴林右旗达林台嘎查吸引本土青年人才回流提供针对性的对策。
1 达林台嘎查农牧区本土青年人才回流的情况
1.1 农牧区青年人才回流的基本情况
达林台嘎查一直面临着人才流失严重、回流率低的问题,适应农牧区经济发展的各类青年人才回流甚少。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达林台嘎查农牧区回流对象年龄为25~30 岁,学历是本科、专科或外出学习技术工作的青壮年。一些回流的本土青年人才中,包括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各种专业人才,考公务员或选调生在苏木、嘎查工作的较多,在农牧区从事农牧工作的专业人才回流率严重低下[1]。
1.2 农牧区本土青年人才的特殊性
与外地人才相比,本土人才对自己家乡的人文环境更熟悉,他们是在家乡特有的历史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同时对家乡有着深厚的“爱农爱牧”情结,对家乡充满了热情之情。在这样的环境下,相似的经历、文化背景及语言使得他们更具有动力为农牧区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另外,本土青年人才面临的问题,如居住、子女教育等困难少,这有利于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到农牧区的发展工作当中。
2 达林台嘎查农牧区本土青年人才不愿回流的原因
2.1 现有人才回流系统整体发展水平滞后
高等院校毕业生毕业后,也有一些会回到农牧区工作,但大多不是长期的,一旦在城市找到工作便离开农牧区。毕业生离开农牧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达林台嘎查农牧区现有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偏低,无专门回流制度,没有相应的待遇与保障,这就造成目前农牧区真正需要的从事农牧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如兽医、畜牧检疫人才等[2]。
2.2 经济发展缓慢和基础建设不健全
达林台嘎查是半农半牧地区,农牧民的基本收入渠道是畜牧,单独务农的农民甚少。因此,农牧民的收入渠道单一,波动性大是影响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显著因素。畜牧业是传统的产业,是一种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和畜牧资源的产业。草原的资源就是牧民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牧草的优劣和增减也会直接关系到牧民收入的高低。牧民们有了丰美的草才能养育肥壮的牲畜,才能让牧民的收入增加;相反,产草量下降,牲畜不肥,牧民的收入便会减少。
农牧区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农牧区生活环境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近年来,政府在改善农牧区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一些地方进展也比较快。但是,农牧区与城市相比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据达林台嘎查的调查,乡镇卫生院存在装备和设施不全、距离远、服务能力弱、医护不专业等问题,不利于农牧民就近就医。
2.3 农牧区对本土青年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农牧民观念较为落后,绝大部分人认为高学历人才留在农牧区不如留在城市,受教育程度越高农牧民们越觉得是浪费。缺乏对青年人才的重要性的认识和了解,正是因为农牧民父母这种固有的想法,导致他们的子女不愿回到农牧区。
大多数土生土长的农牧民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和学习专业技能的重要性,部分具有专业技能的农牧区人才和种植养殖大户也缺乏主动带领农牧民发展致富的意识,只是单纯想发展自身,这和传统守旧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也和农牧区大环境及氛围有直接关系。
3 推动农牧区本土青年人才回流的对策
3.1 改善农牧区的基础设施、生产及生活条件
要确保支农资金投放到农牧区基础设施方面,安排专项资金投放到具体领域。加强农牧区基础建设,包括农牧区的电网改造、农业产业和畜牧产业设施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治理农牧区生态环境。满足农牧民精神娱乐需求,把农牧区变成农牧民生活的乐园,这样就会有更多的青年人才回到农牧区、留在农牧区。
3.2 发展农牧区教育事业
3.2.1 发展农牧区基础教育,提高农牧民的素质
针对思想落后的农牧民,应开展广泛的教育讲座,改变其固有的传统观念,为青年人才的回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减少农牧区青年人才回流的阻力。教育是民生之基,想要普遍提高农牧民素质,使其适应新农村建设,就必须重视农牧区教育。20 世纪初,我国已开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更注重于向农牧区教育倾斜[3]。从2006 年起,国家开展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同时,国家也增加了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还有各种社会力量设立的奖学金等资助[4]。但仅仅加大对农牧区教育投入还不够,最重要的还是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牧、爱农情结,也就是要在思想感情方面做到热爱农牧业,将爱牧、爱农情结渗透到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如此才能培养真正愿意为农牧区服务的本土青年人才,为农牧区的发展培养有用的本土青年人才。
3.2.2 发挥涉农牧高等院校的作用,为农牧区培养专业人才
高等院校特别是涉农牧的高等院校更应以提高农牧区劳动力素质为己任,可定制相关战略,为农牧区培养一批“出得来、回得去、用得上”的农牧民大学生。据达林台嘎查的调查,农牧区急需干部类人才(如大学生村官)、从事农牧的技术人才(如兽医人才、畜牧检疫人才)、管理经营人才、教育类人才、牧区社会工作人才等[5]。
涉农牧的高等院校要加强对从事农牧专业的青年人才教育。通过开立教育专业课程、到农牧区亲身实践,增强在校大学生献身农牧业的使命感,赋予他们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政府可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牧区就业、创业,拓宽人才通向农牧区的渠道,同时还可以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步骤,进一步地调整大学生培养计划,从而提高人才质量。当前,不仅要着重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使青年人才到农牧区后能够受欢迎、用得上、干得起,还要通过科技来吸引更多的农牧民接受高等农业教育。
3.3 提高农牧区人才待遇
农牧区的自然环境比起城市喧哗快节奏的生活更加安逸和舒服,农牧区可以以环境优势吸引本土青年人才和有意愿、有能力从事农牧产业的人才进入农牧区。完善相应的优惠政策及提高待遇保障,是推动本土青年人才回流的最直接方式。虽然农牧区的环境特殊性影响较大,但只要为青年人才提供充足的工作收入、奖励等,让他们在农牧区的待遇和总收入与城市相差无几,那么农牧区对本土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就会大大提升,进而迅速回流青年人才。对于先返回农牧区的青年人才给予政策优惠,为其他高校毕业生返回农牧区奠定政策基础,多重因素结合带动农牧区人才回流的热潮。
4 结语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越来越多的农牧区本土青年人才离开农牧区涌向城市,由此导致了农牧区缺乏人才,制约了农牧区的发展。
通过对巴林右旗达林台嘎查的调研,了解到了农牧区本土青年人才的情况和不愿回流的原因,主要原因包括农牧区经济发展缓慢和基础建设不健全、缺乏完善及优惠的政策支持及农牧区对青年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等。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推动农牧区本土青年人才回流的对策措施,即发展农牧区教育事业和提高待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