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蓝光照射和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01-22徐燕
徐 燕
新生儿在出生后28 d内, 由于自身胆红素代谢异常而引起血清胆红素异常升高, 而在皮肤、黏膜和巩膜等部位开始出现黄染表现, 被称之为新生儿黄疸。而新生儿黄疸可将其大致分为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1]。蓝光照射治疗就是治疗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手段。而蓝光照射治疗可以分为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和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本文就针对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 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2月于本院出生的42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 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黄染表现, 在入院时血清中总胆红素含量均>255 mol/L, 且均以胆红素增高为主。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13例。观察组中男110例, 女103例;日龄1~30 d, 平均日龄(7.5±7.5)d;足月儿180例, 早产儿23例, 过期产儿10例。对照组中男93例,女120例;日龄1~30 d, 平均日龄(8.2±3.0)d;足月儿200例,早产儿10例, 过期产儿3例。两组患儿的性别、日龄、新生儿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在药物治疗方面均进行常规的治疗方法, 即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和益生菌, 补液及纠正酸中毒,如果有严重的ABO溶血贫血症状, 则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输血, 同时合并感染者要给予抗生素治疗感染, 但是也要注意新生儿可能出现的不良发应[2]。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之上, 观察组患儿采用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 在照射3~6 h后, 终止照射, 在2~4 h后再次进行照射, 住院治疗中重复多次;对照组患儿采取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 每照射12~18 h后间隔8~12 h, 同样在住院期间反复多次进行。在两组患儿刚刚入院,黄疸处于高峰期时, 首次对血间接胆红素进行检查, 在48 h后再对总胆红素和血清间接胆红素进行复查。在蓝光照射治疗过程中, 随时注意患儿的黄染以及精神状况等, 避免其他疾病的发生, 并且将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记录下来。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主要表现为面目、全身以及黏膜的黄染已消退, 且其他伴随症状消失, 血清总胆红素检查水平回归正常;有效:黄染部分消退,伴随其他症状好转, 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且未降到正常水平;无效:以上表现均无。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中痊愈153例,有效患儿45例, 无效患儿15例, 总有效率为92.96%;对照组中痊愈患儿140例, 有效患儿55例, 无效患儿18例, 总有效率为91.5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956, P>0.05)。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中有20例患儿出现发热反应, 15例患儿出现腹泻反应, 10例患儿出现皮疹反应, 8例患儿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共53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88%;对照组患儿中有30例患儿出现发热反应, 28例患儿出现腹泻反应, 25例患儿出现皮疹反应, 15例患儿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共98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01%;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7742,P<0.05)。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 是患儿在出生后28 d内以皮肤、巩膜出现黄染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状, 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生期的婴儿较容易出现胆红素代谢障碍的症状, 从而导致血中结合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含量升高而出现的黄疸。在临床上一般将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类别, 由于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后出现的正常现象, 并且会在一定时间内消退, 无需外力的辅助治疗, 故本文不予以更多讨论。而病理性黄疸则不会自行消退,并且有很多原发疾病作为临床表现[3]。而新生儿由于出生时间短, 发育并不完全, 其血脑屏障尚处于不完善的状态, 在病理性黄疸中血清中升高的未结合胆红素就可透过新生儿血脑屏障, 导致婴儿的神经系统受到影响, 如果不及时得到治疗, 将会给婴儿的中枢神经发育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对大脑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影响儿童以后的发育。
在目前的临床工作中, 常规采用口服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和蓝光照射治疗两种方法来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治疗。蓝光照射治疗的原理在于血液中所含的胆红素分子可以吸收波长为450 nm的蓝光, 而其中未结合胆红素则会在蓝光的照射下使胆红素ⅨaZ型转变为异构ⅨaE型。而该异构体具有溶于水的特性, 能够伴随新生儿的尿液或者胆汁而排出体内, 从而减低了新生儿体内的血清胆红素含量。在本文中采取的间歇性蓝光治疗正是根据这一原理, 在短暂的照射后停止照射使得已转换的异构体排出新生而体外, 减少持续照射的时间[4-8]。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 无论是观察组使用的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还是对照组使用的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 对于疾病的治疗结果并无影响, 两种方案都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采用间歇性蓝光治疗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患儿, 说明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的不良发应发生率低。
综上所述, 无论是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还是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均为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治疗方法, 但是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