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抗凝治疗与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2018-01-21徐晓明
徐晓明
(丹东市中心医院介入科,辽宁 丹东 118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是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LEDVT形成会影响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效果,若不及时控制,会出现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的出现。经动脉保留导管溶栓、逆流法溶栓、顺流法溶栓等是临床中常见的几种介入溶栓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患者的病程、血栓范围、患肢肿胀程度选择适宜的溶栓方法。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单纯抗凝治疗与介入治疗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提供临床实践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例)和观察组(n=46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0~80岁,平均(53.34±2.28)岁;左下肢病变38例,右下肢病变2例;发病时间3 h~8 d,平均(3.38±1.12)d。观察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20~80岁,平均(53.31±2.25)岁;左下肢病变41例,右下肢病变5例;发病时间3 h~8 d,平均(3.36±1.10)d。经χ2检验、t检验,对照组及观察组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且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单纯抗凝治疗,嘱患者卧床休息,将患肢抬高,并禁止对患肢进行按摩操作。使用12500 U低分子肝素钙进行皮下注射,每12 h一次,并予以华法令口服,由小剂量开始,每日服用2.5 mg,每日使用的最大剂量不超过7.5 mg。待凝血酶原时间达到理想值后将低分子肝素钙停用,继续予以华法令治疗。注意低分子肝素的使用时间控制在1周以内,待凝血酶原时间升高至1.5倍正常值时停止。观察组采取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术后溶栓治疗,患者入院后予以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治疗,手术结束后及时予以溶栓治疗。手术后2 h内由患肢足背静脉注入40万~60万U尿激酶,第2、3天行冲击治疗,然后以2万~4万U/h的速度注入尿激酶行维持治疗,注意尿激酶的总量应控制在400万U以内。
1.3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腿围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分别用χ2检验、t检验,所有数据处理及数据分析均在SPSS统计软件进行,α=0.05作为数据的检验标准,以P<0.05表示结果又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前,对照组及观察组的患肢腿围分别为(48.85±2.25)cm、(48.82±2.28)cm,经t检验,2组患者的患肢腿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患肢腿围分别为(39.62±2.21)cm、(32.34±2.19)cm,经t检验,观察组的患肢腿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血管内膜损伤、血液瘀滞、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常见致病因素,而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肥胖、心功能不全、静脉曲张、高血压、吸烟、手术等是深静脉血栓的高位因素[1]。研究表明,在抗凝治疗基础上实施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能有效减少肺栓塞的发生。对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提倡积极采用介入药物溶栓,以减少溶栓剂及抗凝剂的使用剂量,以减少患者的出血[2]。本研究中采取介入性溶栓治疗,主要由留置针微量泵将尿激酶泵入,同时使用止血带扎紧踝关节,间断放开,从而使更多的尿激酶流入深静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患肢腿围明显小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实施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确切。从理论上讲,使用溶栓药物对静脉血栓进行溶解,能有效减轻血管的栓塞,因此溶栓治疗可作为深静脉血栓的常用治疗手段,早期溶栓治疗的疗效较为确切,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溶栓治疗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因此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注意患者的具体的病情及适应证,选择适宜的治疗手段,以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3]。在临床中,一旦确诊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及早进行溶栓治疗,提高管腔的完全再通比率。
综上所述,与单纯抗凝治疗相比,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实施介入溶栓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戴鲁平,刘鹏程,陈俊辉,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溶栓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的疗效对比[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2,9(2):118-121.
[2] 朱亮,张希全,孙业全,等.个体化综合性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4,23(2):177-181.
[3] 李小瑜.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的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