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莹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经验总结

2018-01-2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17期
关键词:血海肾阳舌质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者剧烈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1]。其中原发性痛经更占9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身体与心理的健康。陈莹教授从事中西医临床工作30余年,对于痛经之治疗见解独到,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总结陈莹教授治疗之经验如下。

1 病因病机

痛经以患者临经腹痛为主症,其病因虚者有之,实者亦有之;且有寒热之分。如患者素多抑郁,肝气郁滞;或喜食生冷,寒客胞宫;均可使血海气机不畅,不通则痛,发为痛经。又如素体气血亏虚,禀赋不足,久病耗伤气血以致血海空虚,冲任胞宫失去经血濡养,不荣则痛,发为痛经。

北方地域较为寒冷,饮食习惯又多喜食滋腻生冷,临床所见患者经期腹痛多伴腰腹冷痛,得热痛减,经血色黯有块,血块排出则痛稍缓,舌质淡黯,脉沉细。平素手足欠温,大便稀溏等脾肾阳虚,气滞血瘀之证。导师陈莹教授认为此类痛经的发生多属先后天脾肾阳气不足,虚寒内生,不能温煦冲任胞宫,不荣则痛;虚寒滞血,血行不畅,瘀滞胞宫,不通则痛;两者相互影响,虚实夹杂,发为痛经。《景岳全书·妇人规》亦言:“凡妇人经行作痛,挟虚者多,全实者少。”

肾阳为一身之元阳,《景岳全书》言“命门为经血之海……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藏精,为生命之本源,肾阳虚衰则冲任失于温煦,阳虚推动乏力,血为寒凝,瘀阻胞脉。而脾阳又赖于肾阳之温养之功,脾虚则运化无力,后天之本亏虚。脾阳久亏,亦不能充养肾阳[2]。《医宗必读·虚劳》:“……脾肾者,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两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夫脾具土德,脾安则肾愈安也。肾兼水火,肾安则水不挟肝上泛而凌土湿,火能益土运行而化精微,故肾安则脾愈安也。”

2 辨证论治

月经的来潮是天癸、脏腑、气血、经络协调作用于子宫的生理现象。《血证论》云:“故行经也,必天癸之水至于胞中,而后冲任之血应之,亦至于胞中,于是月事乃下。”非经期,虽有致病因素的存在,但由于冲任气血平和,故无腹痛的发生。但如恰逢经期或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到泄溢,气血变化急剧,又加上素体脾肾阳虚等致病因素,常常发为痛经[3]。因此对于痛经的治疗,亦应顺应胞宫气血阴阳的变化。

陈莹教授对于痛经多采用分期论治之法,经前期血海逐渐满溢,采用活血化瘀,行滞止痛之法以治其标;经后血海渐复,多采用温补脾肾,补冲任气血之法以治其本。临证时多于经前一周至经期前2日予自拟方剂经痛宁加减配合血府逐瘀胶囊以温补脾肾,祛瘀生新,活血止痛。月经后期血海空虚,故多于经净后配合右归饮等温补之品以达到滋补肝脾,温补肾阳以治其本之功。

经痛宁方药如下:白芍20 g,炙甘草6 g,白术15 g,川楝子12 g,没药12 g,丹参10 g,延胡索15 g,五灵脂10 g,生蒲黄15 g,乌药12 g,荔枝核15 g,菟丝子15 g,川芎10 g,益母草12 g,肉桂8 g。方中白芍养阴柔肝;炙甘草缓急止痛;白术健脾益气,与炙甘草相合补后天之本以养先天;川楝子、没药、益母草、丹参、五灵脂、蒲黄活血祛瘀止疼痛;配伍荔枝核、川芎、乌药行气止痛,亦取“气行则血行”之意;乌药又温肾散寒;肉桂补元阳,温脾胃;菟丝子温肾阳,固精;三药相合使肾阳得温。纵观全方,温补通瘀,行气并用,使气血寒滞得温煦而正常运行,气血通则痛减。全方用药温而不燥,补而不腻,对于痛经之疗效十分显著。

3 病案分析

患者才某,女,17岁,未婚,以“经行腹痛3年”为主诉于2018年2月13日初诊,该患者13岁月经初潮,平素月经规律,周期28~30天,经期5~7天,色黯有块,自初潮起即经期腹痛,得热痛减,甚者伴恶心、呕吐、经期腹泻。未经系统诊治。末次月经:2018年1月21日。现症见:手足欠温,纳寐可,舌质淡暗略胖大,苔薄白,脉稍弦细。彩超示:子宫及双附件无明显异常。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经期腹痛(脾肾阳虚血瘀型),治以温补脾胃,化瘀止痛。予经痛宁加清半夏12 g,干姜10 g,苏子10 g。7剂,水煎服。同时服用血府逐瘀胶囊(天津宏仁堂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2020223;每粒装0.4 g)6粒,日二次口服以增加活血祛瘀之功。

二诊:2018年2月28日。末次月经:2018年2月21日。经期腹痛较前明显缓解,仍恶心,经前乳胀。面部痤疮较明显。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略弦。予右归胶囊(江西银涛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30134;每粒装0.45 g)4粒,日三次口服至经前一周;经痛宁加浙贝15 g、皂角刺15 g,桑叶10 g,枇杷叶10 g,泽泻15 g。10剂,嘱经前一周始水煎服。

三诊:2018年4月13日。末次月经3月19日,经期腹痛及其伴随症状消失,纳寐佳,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略弦。予上方10剂经前一周口服。

按语:该患者自初潮即经期腹痛,彩超提示子宫及双附件无异常,故可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可诊断为“原发性痛经”。初诊时恰逢经前,治以活血祛瘀止痛为其主,又配伍温胃止呕理气之品以治其兼证。二诊加予右归胶囊温肾助阳治其本,调整方剂加入桑叶、枇杷叶治其面部痤疮,取“肺主皮毛”之意。三诊时患者痛经症状已消失,嘱其继续口服汤剂10剂,巩固其疗效。电话随诊半年,痛经未再复发。

4 结语

陈莹教授不仅对于痛经的治疗辨证非常准确,在治疗痛经的同时又时刻注意顾护脾胃之阳气,标本同治,使患者痛经之症好转的同时又增强了患者体质。而且在用药的时间上采取了分期论治之法,这使治疗更与月经的生理变化得到统一,临床疗效也更加显著。

猜你喜欢

血海肾阳舌质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肾阳不足的药膳疗法
活血化瘀按血海穴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气至病所”验案三则
中医舌象与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由“三焦气化”浅议“治下焦如权”之法
手机“血海”:中小品牌末路将至?
OntheapplicationofAntConcinpre—translationofmac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