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2018-01-21
1.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发生与年龄密切相关,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2.1亿(约占总数的15.5%),是世界上人口基数最大的国家[1]。由于骨重建失衡致骨丢失,以及增龄和雌激素缺乏使免疫系统处于促炎性反应状态,该病的诊治形势严峻。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2],进展期症见腰背痛、全身骨痛等,甚至出现脊柱变形、骨折等严重并发症。OP属于中医“骨痿”范畴,《素问》记载“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以补肾益精、健脾益气、活血祛瘀为基本治则。文章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中药内服
1.1 单味中药 中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长期斗争与经验的总结,具有成熟的理论体系,辨证施治,灵活多变。随着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对中草药的研究已经深入到细胞及分子水平,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持,也为其防治疾病提供了另一种思路。研究表明中药有效成分主要从调节人体激素水平、钙磷代谢以及骨重建平衡等方面来改善本病症候[3]。例如,淫羊藿具有滋补肝肾、活血通络、强筋壮骨的功效,研究发现淫羊藿苷具有类雌激素作用,杨柳等[4]发现淫羊藿能降低患者疼痛值,增加Ca2+浓度,激活BMP/Smad、Wnt/β-catenin相关信号通路,提高成骨细胞活性,并从雌激素调节骨架结构等方面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骨碎补总黄体酮可以降低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中CTSK含量和胫骨中CTSK的基因表达,进而防止骨丢失作用,缓解骨质疏松症状[5]。蛇床子能补肾壮阳、祛风燥湿,明国磊等[6]证实蛇床子素能够加速ROB矿化成熟,进而加强成骨细胞活性。有报道称黄芪[7]、葛根[8]等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生成,为治疗该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1.2 中药方剂 “骨痿”病因多系长期过劳或灼热伤阴导致肾精亏虚,根据“肾主骨”、“脾主肌肉”、“不通则痛”等观点将其分为肾精亏虚、肝郁血虚、脾胃虚弱、瘀血阻滞四型[9]。除了具备中药的优势外,方剂还因其“君臣佐使”配伍原则,辨证审因、随证加减等特点,更有利于个体化治疗。范引科等[10]选用6个月成熟期雄性大鼠切除睾丸以还原老年骨质疏松大鼠模型进行试验,得出结论补肾方能提高骨矿含量,且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有报道称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配合服用六味地黄丸,能够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有较好的长期疗效[11]。史晓琳等[12]自拟攻专补气活血、温通经脉的强骨饮(黄芪、鹿角霜、骨碎补、杜仲、川芎、露蜂房等),缓解了由瘀血所致的腰背痛患者症状。现代研究表明脾胃与体内影响骨形成的主要微量元素钙、磷有关。杨芳等[13]通过观察中医治法对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肌钙蛋白的影响,发现健脾、补肾对大鼠的骨密度及肌钙蛋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肝与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密切相关,肝郁学说阐释肝郁与骨质疏松相互影响。伍光辉依据经验,采用虎潜丸治疗肝肾亏虚型骨质疏松患者,效果显著[14]。
2 中药外用
中医学认为“人动则血运于诸经,静则血归于肝脏”,中药外用透皮肤,走经络,开窍透骨,直达病灶,相较西医其方法简单、起效迅速,局部作用显著,毒副作用少。钟树青[15]将8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用中医药膏进行治疗,结果提示,治疗组疼痛状况改善更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石新棉[16]用海桐皮方为基础方,予患者中药药浴治疗,以轻微汗出为度,药浴后温水淋浴,该方法对骨折后期废用性骨质疏松患者疗效显著[16]。李国帅等[17]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何氏骨科外敷中药针对性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控制,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梅群超等[18]用自拟中药熏蒸方(附子、桂枝、红花、艾叶、伸筋草、炒桃仁、炒苍耳子、甘草等)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进行熏蒸,能促进有效活性分子微粒更好地吸收,患者疼痛明显减轻。
3 针灸治疗
针灸作为中医诊疗中最具特色的医疗技术之一,逐渐获得国内外认可。《素问》有述:“是故血和……筋骨强劲,关节清利矣。”由此可见骨质疏松症与经络气血功能相关。临床对“骨痿”予以辨证施治,运用不同的针灸方法,如温针灸、腹针、埋线、耳穴及针灸联合刺络拔罐等,具有效果显著、副作用小、成本低等优点。
3.1 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首见于《伤寒论》,兴盛于明代,现代医家对其进行不断改良升级以发挥其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基本作用。罗玉生[19]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温针灸治疗,取肝腧穴、肾腧穴、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结果表明温针灸可以提高骨密度,减轻疼痛,值得临床推广。研究报道提示[20]“补肝肾健脾”温针灸法能改善机体多方面代谢机能,提高骨密度,为治疗老年疾病打下夯实基础。目前温针灸治疗“骨痿”效果不可否认,但在诊疗方案及评价指标的选择上仍有待进一步规范化,对患者的随访也需格外关注[21]。
3.2 电针疗法 电针是传统针灸技术的衍生改良版,该法是当针刺得气后,在针上接入微量电流波,使患者出现酸、胀等或局部肌肉节律性收缩,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杨军雄等[22]通过观察气街电针干预与常规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差异,结果说明电针临床综合疗效更佳,具有药物无法企及的优势。伍亚男等[23]对电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疗效进行Meta分析及系统评价,证实电针疗法能够在减轻疼痛、提高骨密度及改善其他相关症状方面取得与西药相媲美的效果。
3.3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即对腹部特定穴进行针刺来治疗疾病。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经络系统作为理论依据,针刺脏腑经络在腹部的反应点,类似针灸“远治作用”。陈文治等[24]将60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分别进行腹针疗法和西药治疗,结果显示腹针疗法能明显改善患者腰背痛,其或与提高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及骨密度有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3.4 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疗法是融合针灸学、中药学及现代医学的一种复合型疗法,将物理刺激及中药微分子通过经络传到病所,以达到治疗目的,作用持久优于他法,具有协调脏腑,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等功效,可谓“标本兼顾”。有报道[25]通过埋线肾俞、脾俞、足三里等治疗骨质疏松症,监测显示患者ALP、IL-6、尿Ca/Cr等指标明显下降,反应骨代谢高转换及骨钙吸收得到抑制,为穴位埋线治疗骨质疏松提供了应科学依据。另有研究显示,埋线疗法可将复杂而持久的刺激传入大脑皮层从而影响神经-体液调节系统,以干预OP的发展[26]。
3.5 蜂针疗法 蜂针疗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黄帝内经》载:“病生与内其治毒药”。蜂针液的活性成分主要是磷脂酶、透明质酸酶以及组胺、儿茶酚胺等,具有镇痛、抗炎、抑菌等作用,但须注意其个体差异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蜂针疗法完美结合蜂针液的活性因子和针灸学原理,临床应用前景广阔。研究表明[27]将蜂针循经刺入穴位后释放的多肽物可以起到行气活血、温通经脉的作用,尤其对局部止痛效果显著。
3.6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一种以经络理论为基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又称“水针”。通过对穴位注射相关药物,达到止痛、调节、防御等作用,常用的有黄芪针、丹参针、鲑鱼降钙素等。郑志永等[28]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穴位注射鲑鱼降钙素治疗,结果穴位注射组有效率达95.1%,臀大肌注射组78.9%,证明穴位注射治疗效果更好,具有维持时间长等优点,为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开辟了新的思路。
3.7 针灸联合其他技术
3.7.1 针灸联合刺络拔罐 刺络拔罐是点刺出血结合拔罐的一种治疗方法。嘉士健等[29]对54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进行针灸、刺络拔罐治疗,以期达到补脾肾、祛瘀血的功效,结果显示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
3.7.2 针灸联合耳针 耳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各脏腑在耳廓都有相对应的反应区即耳穴,通过刺激相应耳穴,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有研究表明[30]温针灸配合耳穴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能够抑制骨吸收,安全、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7.3 针灸联合口服中药 针灸联合口服中药广受患者好评。徐忠[31]采用左归丸和独活寄生汤加减结合针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疼痛,骨密度也有一定提高,体现了中医的“标本兼治”。李巧如等[32]将确诊为骨质疏松患者48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针灸联合中药口服,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更高,对患者伤害小,值得推广。
3.7.4 针灸联合推拿 推拿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骨质疏松性疼痛,有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水平。针灸结合推拿,动静结合,相辅相成,具有较大的临床研究价值。有报道显示[33],采用针灸推拿治疗骨质疏松患者,疼痛症状较常规西药治疗组明显减轻,且骨密度提高明显。
3.7.5 针灸联合物理因子疗法 近年来蜡疗、中频脉冲、超声波、臭氧、紫外线等物理疗法层出不穷,与针灸可谓完美契合,在康复理疗方面具有实用价值。靳静[34]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再加用针灸、蜡疗,患者腰背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中频脉冲疗法可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恢复,可能与影响骨转换有关,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35]。赵水丽等[36]将中药针灸与臭氧注射联合治疗骨质疏松致脊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明显降低,具有积极的临床疗效。卓滋泽等[37]对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进行相应的紫外线治疗,结果显示血清1,25(OH)2D3、骨钙素、钙含量显著升高,为紫外线治疗该症提供了实验依据。体外冲击波、低强度脉冲超声波等促进骨质疏松骨折的愈合也有报道。针灸联合多种方法为耐受程度不同的患者提供了诸多选择。
4 小针刀
小针刀疗法已有约40年历史,是朱汉章教授以中医学为基础,结合现代外科医学而创立的新技术,主要起到松解软组织的作用。梁健[38]将46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加小针刀干预,结果显示小针刀疗法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腰背痛改善明显,且起效之快是常规治疗之无法匹及。郭旗等[39]采用自身对比法,对重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及针灸推拿的基础上,予以小针刀治疗,并随访3月,显示有效地控制了患者的腰背痛,且可大幅减少患者经济支出,提高依从性。
5 其他措施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病,可采用中医3期辨证施治全面分期治疗。康复治疗对于该病的防治及愈后至关重要,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以其丰富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形成了有效的中医特色疗法,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情志护理、功能锻炼、合理膳食。
5.1 情志护理 老年骨质疏松的治疗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中医有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提升依从性。依据中医“七情”理论,采用情志相胜疗法调节患者情绪以调和气血,有效地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40]。
5.2 功能锻炼 OP患者主要是老年人,功能锻炼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适度的运动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医讲究“形劳而不倦”,且运动改善骨密度、维持骨结构,降低跌倒与脆性骨折风险等作用已得到现代医学的证实。八段锦、五禽戏和太极拳等简单实用,可以增强老年患者肌耐力,改善平衡协调性、维持骨结构,以预防骨质疏松[41-43]。
5.3 合理膳食 “药食同源”是中医学一个特色理念,《素问·五脏生成》云“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现代研究表明单纯补充钙剂及Vit D不能替代抗骨质疏松的治疗,且长期使用钙剂及Vit C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合理均衡的膳食是抗骨质疏松重要的补充环节。许东晨[44]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食疗(处方为黄芪、白术、猪骨、丁香佐以羊肉、枸杞等),观察证实该法可以改善骨密度,减轻疼痛感,值得推广。
6 小结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骨质疏松症正成为全民健康问题,是老年人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学注重标本兼顾,辨证论治以及内外结合,其特有的诊疗模式与丰富多彩的治疗手段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中具有无法比拟的地位,不仅疗效明确,还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易于接受,但中医尚未对此病形成一套完善的诊疗标准。随着现代医学的深入研究,在传承中医药特色治疗的同时,须结合西医最新研究成果,深层次理解中医特色疗法的科学依据,严格规范操作流程,并掌握其不同疗法的适应症,以期在未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治疗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