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辛温解表质疑
2018-01-20周利峰
周利峰
(湖南省桃源县红十字会医院,湖南 常德 415700)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原方由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12枚组成,主治伤寒太阳表虚证[1]。桂枝汤作为《伤寒论》中群方之首,历代医家对其大有研究,并运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病证,至今不衰。对于桂枝汤的功用,历代医家各有所见。笔者在临床中常用桂枝汤,对桂枝汤的功用有独到的见解,认为桂枝汤不是辛温解表剂,其理有三。
1 从桂枝汤的药物配伍看
桂枝汤从桂枝三两为君,桂枝下有“去皮”二字,此处大有文章。桂枝性味辛、甘、温,入心、脾、膀胱经。其药性所在,皮中自占大半,若去皮入药,则其发散之力不足而专于温中散寒,通阳化气。张仲景创制桂枝汤的精髓就在于桂枝下的“去皮”二字,说明桂枝去皮入药即无发汗解表之功。《医宗金鉴》桂枝汤按语指出:“桂枝汤方,桂枝下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表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2]这也说明桂枝汤连皮入药才有发汗解表之力,去皮入药则只有散寒、通阳化气之功。宋·成无己在《桂枝汤方论》中指出:“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二物为使者,《内经》所谓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姜枣为使者也。姜枣味辛甘,固能发散,而此又不特专于发散之用。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荣卫者也。麻黄汤所以不用姜枣者,谓专于发汗,则不待行化,而津液得通矣。”考宋本《伤寒论》桂枝汤方,桂枝下确有“去皮”二字。若为了把桂枝汤列入辛温解表剂而将桂枝下的“去皮”二字随意去掉,恐有失张仲景制方原意,还是保留“去皮”二字为好。
2 从桂枝汤临床运用看
桂枝汤是张仲景为伤寒太阳表虚证而设,但又能通治阳气虚弱、卫外不固所致的多种病证。张仲景曾运用桂枝汤治疗阳虚自汗和伤寒误汗所致的变证,如《伤寒论》原文53条。患者本无表证,但由于阳气虚弱、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而常自汗出,用桂枝汤是取其温阳固表、和营敛汗之功。又如《伤寒论》原文121条,患者属伤寒误用烧针强行取汗而致心阳虚弱,引起奔豚之证,张仲景运用桂枝汤加重桂枝用量,达到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的作用。今人陈淦芳运用桂枝汤治疗阳虚自汗证,也是取其调和营卫之功而达到止汗目的[3]。
3 从桂枝汤的服药和将息看
《伤寒论》原文12条,桂枝汤下有云:“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1]伤寒太阳表虚证,实为患者素体阳虚,卫外不固,感受风(寒)邪之证,治疗若不发汗解表则不能祛其邪,若用发汗解表又恐伤阳气,损津液。于是张仲景才选用了桂枝汤。由于桂枝汤达不到发汗解表的效果,就采用了科学的服药和将息方法,即服药后喝热稀粥一升余,内充谷气,温覆一时促进酿汗。从而弥补了桂枝汤的不足,发挥了药物、食疗和理疗的综合作用,达到了遍身微似有汗祛表邪,协调阴阳和营卫的效果。可以预测,如果服桂枝汤后,没有喝热稀粥和外加温覆,可能达不到微似有汗解表的目的。吴谦在《医宗金鉴》中指出:“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散中寓敛汗之意,芍药臣桂枝,是于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热稀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稍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又妙在温服令一时许,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2]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运用桂枝汤变化多端,运用自如,凡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中阳不足、卫外不固等证,都可运用桂枝汤。正如徐彬所云:“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4]
综上所述,桂枝汤是一个调和营卫、协调阴阳、通阳化气的好方剂,它的主要功效不在于辛温解表。
[1]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选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2]湖南省卫生厅.医宗金鉴[M].长沙:湖南省卫生厅,1957:6.
[3]陈淦芳.桂枝加附子汤治愈汗出[J].新中医,1985(2):35.
[4]宋本伤寒论校注[M].朱佑武,校注.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