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志从痰论治怪病经验
2018-01-20林燕杰通信作者李宁康
林燕杰,通信作者:李宁康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临床一些“怪病”,即一些病情错综复杂的病证,因病机与痰有关,其症状或可见有形之痰,但以无形之痰居多,存在于人体的脏腑、肌肉、经络、肌肤、关节之间,无处不在,故有“怪病多痰”之说。古代医家所知的怪病,临床表现一为繁杂多变,一为怪异奇特;一者多无形可寻,以功能性疾病为主,一者多有形可查,以实质性疾病为主。目前来看,痰邪引起的疾病远远超出这一范围,涉及现代医学中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多个方面。临床上,痰证的表现多属急、大、危、奇之证,文献也记载“百病兼痰”“百病多由痰作祟”“一切怪病多生于痰”等。王新志教授从医数十年,所见疑难病不计其数。笔者观察总结发现,王新志教授治疗疑难杂病常从痰论治,临床效果颇佳,现总结如下。
1 从谈论治“怪病”的理论基础
痰,古通“淡”,是指水一类的可以“淡荡流动”的物质。《内经》无“痰”之证而有“饮”“饮积”“汁沫”“水”“水湿”之说。张仲景《金匮要略》始有“痰饮”名称,并有广义、侠义之分。隋唐至金元,有痰证、饮证之分,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提出“百病兼痰”的论点,对临床实践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杨仁斋所著《仁斋直指方》首先将痰和饮的概念做了明确的区分,提出饮清稀而痰稠浊[1]。痰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因痰继发的病证很多,且多复杂,故有“因病生痰,因痰致病”“痰之为病,变幻百端”“顽痰出怪病”“怪病治痰”“痰为百病之母”等说法,如《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所载:“人自初生,以至临死,皆有痰。”明·龚廷贤谓“一切怪病,此皆痰实盛也”。明·缪希雍云:“种种怪证,皆痰之所为。”清·张秉成曰:“痰为百病之母,奇病怪证,皆属于痰。”岳美中亦谓:“痰生百病,怪病成于一痰。”《类证治裁》云: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指出“痰生百病食生灾”,高度概括了痰病的广泛性。
2 痰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正常生理情况下,痰的输布排泄,依靠三焦的气化及肺、脾、肾的功能活动。痰邪的形成与肺、脾、肾的功能失常有关。肺主通调水道,输布津液,若肺失宣降,津液不行,水道不利,便可停聚而为痰饮。脾主运化水湿,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水湿停聚,可渐聚生痰。肾主蒸化水气,若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液内停,也可上泛而化生痰饮。此外,若为外邪所侵、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生活失宜等内外因素影响,也可导致痰邪的产生。痰邪致病,具有病情缠绵、病程较长、病位广泛、变化多端、难以速愈等特点。症状以病变部位的闷、胀、痞、困、重、麻为主,好发肿块,一般不红不肿不通,脉象弦或滑,苔白或白腻[2]。痰的生成和病变并不是孤立的,与火、气又互为因果,关系密切。古人云“有因热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热者,故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痰得火而沸腾,火得痰而煽炽”。前人还有“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之说,更加突出了痰证“怪病”的特点。
王新志教授研究疑难杂病多年,发现大多怪病都是由痰引起。痰邪引起此类病证的原因如下:首先,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善和工作节奏的改变,很多人喜食油腻荤食,辛辣味重之物,导致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受损,脾失健运,聚湿成痰。同时,部分人因缺乏锻炼,营养过剩,使形体肥胖,胖人多湿,亦加剧了痰邪的产生。其次,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快,部分中年人的脏腑功能减退,不能正常运化气血津液,津液凝聚,在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终成痰邪[3]。
在治疗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同时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处理。中医之痰有寒痰、风痰、热痰、痰湿及燥痰之分。治则有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息风、软坚化痰、涤荡顽痰等。王新志教授认为,对痰的治疗应首先分脏腑虚实,其次辨标本缓急,凡因病生痰者,不能见痰治痰,应先治其病,病祛则痰自清。若因痰继发他病时,则应以治痰为先,痰祛则诸证自愈。再者,脾为生痰之源,用药时注重健脾,脾运则湿化。而且治痰还必理气,气顺则痰亦消。此外,治痰应兼治火,气火偏盛灼津成痰者,治宜清降;气火偏虚津凝为痰者,又当温补;至于治痰原则必须以化痰、祛痰为大法。化痰能使痰归正化,消散于无形,或使其稀释排出体外;祛痰能祛除内壅的积痰,包括涤痰、豁痰、吐利等法。
3 组方用药
基本方组成:制天南星10 g,茯苓15 g,法半夏10 g,甘草片5 g,枳实12 g,竹茹15 g,天麻15 g,石菖蒲20 g,远志15 g,川芎15 g,丹参30 g,僵蚕15 g,全蝎10 g,蜈蚣2 条。随症加减:若风痰者,加白附子化痰息风;若热痰者,加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祛痰;若寒痰者,加干姜、桂枝、细辛温阳化饮;若气痰者,加香附、枳实理气化痰;若燥痰者,加瓜蒌、贝母清肺润燥化痰;若痰湿较盛者,加泽泻、桂枝温阳化湿消痰;若脾虚者,加茯苓、白术健脾化湿。上述方剂为王新志教授从痰治怪病的经验方,由温胆汤组化,其中制天南星、法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祛湿,枳实、竹茹清热化痰,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川芎、丹参活血化瘀,僵蚕、全蝎、蜈蚣疏通经络。纵观本方,诸药合用,开合相济,祛邪扶正,标本兼治,适用于现代饮食习惯及工作环境下的普通人群,临床中结合患者具体病证及舌脉加减用药,可治疗诸多疑难杂病。
4 病案举隅
患者,男,57岁,2016年12月28日就诊。体态肥胖。主诉:发作性咬舌1周。1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咬舌,发作不定时,未重视,近两日咬舌现象频发,平素饮食不规律,喜食辛辣油腻,运动少,今为系统诊治,遂来我院就诊。入院症见:发作性咬舌,口干,神志清,精神可,偶有反酸,胃灼痛,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暗淡有瘀点,舌苔厚腻,脉滑。既往史:烟酒史数十年。辨证为痰瘀互结。治法:化痰除湿,活血通络。应用上述基本方7剂,每日1剂,早晚两次服用,并嘱其按时服用三餐,清淡饮食,适当运动,忌烟酒。患者服至第3剂时,咬舌症状基本消失,未见复发,嘱患者继续服药巩固治疗,7 d后患者自觉病情好转,出院。随访至今未发作。
按语:本案患者体态肥胖,胖人多湿,喜食肥甘厚味,有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现年事稍高,常年累积,导致脾胃功能减弱,脾失健运,体内气血津液运化失常,内生痰湿,渐聚成痰。气血运行不畅,内生瘀血,痰瘀互结而成;其次,患者入院行血常规、超声、头颅磁共振等检查,γ-谷氨酰转肽酶47 U/L,三酰甘油1.90 mmol/L,同型半胱氨酸24.03 μmol/ L,余指标均正常;再根据患者舌脉象,舌质暗,苔厚,诊断为痰瘀阻络。选用上述方药,使痰湿除,瘀血化,则气机运行正常,经络通畅。
5 讨论
怪病就是异乎寻常的病,实际上是在当时的医疗水平和条件下,未认识或者认识不足的病,不同于寻常规律,治疗比较困难,属于疑难病的范畴。目前虽仍称之为“怪病”,实则不怪,因已经认识到是“痰”为患,治疗上也可以从痰入手。因此,研究痰的病理生理及相应的治疗,是未来中医治疗“怪病”的着力点。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98.
[2]王学岭.试论怪病多痰[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3,22(2):5.
[3]刘海艳.马智教授中医治疗偏头痛经验总结[D].辽宁: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