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1例
2018-01-20王冰月通信作者周晓卿
王冰月,通信作者:周晓卿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7)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包括浆液、黏液、浆-黏液,而非血液或脑脊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分泌性中耳炎属中医“耳胀”“耳闭”“耳聋”等范畴,又有“卒聋”“风聋”之称。本病初期多因外邪侵袭、肺气不宣、邪滞耳窍、气机不利而致耳胀闷不适,久病邪毒不去,经脉不畅,或病久正虚致湿浊内阻,清阳不能上充耳窍,浊阴不能下降,升降失调,湿浊之邪反上犯清窍,滞留于耳,使耳窍闭塞不通[1]。目前中医针药结合治疗具有很大优势,导师周晓卿教授通过针药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例,疗效甚佳。笔者总结导师诊疗思路及过程,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45岁,2016年12月7日就诊。主诉:耳内流水伴听力下降15 d。15 d前患者因感冒引起耳内流水伴听力下降,耳闷,耳鸣阵作,咽部疼痛,遂到耳鼻喉科就诊,查外耳道充血肿胀,鼓膜窥不见,咽部充血水肿,扁桃体无脓性分泌物。诊断:中耳炎。给予耳聋胶囊、清热散结胶囊、丹参酮胶囊、阿奇霉素肠溶片、氟康唑注射液等药物治疗,治疗8 d效果不佳,加用克林霉素磷酸酯、炎琥宁粉针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7 d亦不效,遂来我科就诊。发病以来神清,精神可,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纳眠可,二便调,既往体健。西医诊断: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断:耳闭(湿热壅滞)。应用中药和针灸结合治疗。中药给予茵陈蒿汤加减清利湿热。药物组成:茵陈30 g,炒栀子10 g,知母20 g,干鱼腥草30 g,败酱草20 g,蒲公英30 g,柴胡10 g,茯苓10 g,皂角刺15 g,赤芍10 g,川芎10 g,土茯苓30 g,麦冬15 g,白茅根20 g。选用0.35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新杏林牌),针刺听宫、翳风、角孙、风池等穴位,并加用电麻仪高频率强刺激,留针20 min,针刺廉泉、旁廉泉,强刺激不留针。患者服药及针灸加电针治疗3 d后,感觉听力、流水、耳闷、耳轰等症状较前减轻。8 d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患者诉仍有咽部不适症状,在原方基础上去败酱草、土茯苓、白茅根,加用玄参、干石斛、北沙参、牡丹皮、石菖蒲、远志加强滋阴清热、开窍化痰之功,继续服用中药以及针灸治疗,20 d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西医认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与咽鼓管功能异常、感染、免疫等因素有关,治疗上多采取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功能、全身治疗和针对病因治疗的原则。目前尚无可推荐用于治疗的辅助用药,手术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因周期长,又有一定的副作用,且其侵袭性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实践,综合运用辨证论治、外治及针灸等方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2]。
中医认为本病由外邪入侵、传于少阳,循经入耳,闭阻清窍而成。《医林绳墨》曰:“耳闭者,乃属少阳三焦经气之闭也。”《景岳全书》卷二十七曰:“耳聋者,总气闭不通耳。”又曰:“气闭者,多因肝胆气逆,其证非虚非火,或因恚怒,或因忧郁,气有所结而然。”可见脏腑失调所致的气结、气逆或化火,都能使经脉闭塞而成耳胀。周晓卿教授认为其病机多为风邪侵袭,湿热内蕴,上聚耳窍,邪毒滞留,气血瘀阻,耳窍失聪,故致耳内流水、听力下降、耳闷、耳鸣;热邪上壅,搏结于喉,故出现咽部疼痛。治疗予以茵陈蒿汤加减,方中茵陈、栀子清利肝胆湿热;土茯苓解毒除湿;茯苓健脾利湿;赤芍、川芎活血行瘀,皂角刺消肿托毒,3药合用消散瘀滞;知母、麦冬清热滋阴防行血伤津;鱼腥草、败酱草、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白茅根清热凉血;柴胡引药入经。诸药合用,共奏清利耳窍之效。在十二经脉中,手少阳经脉与耳部的关系最为密切。《灵枢·经脉》记载:“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翳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针刺翳风穴可激发经气,疏通少阳,通过调节三焦的气化作用,调整脾的健运和肺的通调水道作用,确保耳窍清空[3]。听宫为手足少阳和手太阳之会,能利耳,疏通少阳经气。配以角孙、风池穴清热利窍。角孙属手少阳三焦经,清热消肿降浊。风池穴为足少阳和阳维之会,通利空窍,并加用电针增强刺激。针刺廉泉、旁廉泉穴改善咽部不适症状。因投药中的,针达病所,故疗效满意。
[1]韩斌,于少林.利湿通窍法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46例[J].陕西中医,2005,26(9):934-935.
[2]阮玉珊.分泌性中耳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随机对照治疗性文献评价[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3]江洁,江德胜.翳风穴注射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