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对比评价
2018-01-19张本生柴源马跃刘旻徐刚
张本生 柴源 马跃 刘旻 徐刚
【摘 要】:目的:对比分析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5年12月~2018年02月期间收治的88例三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依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A、B两组各44例,两组患者分别采取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B组患者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0.91%,显著高于进行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的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分别为88.64%和86.36%,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B组患者,治疗费用明显低于B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骨折复位效果优于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术,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术住院时间短、骨折愈合快且费用低,在治疗时可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及经济状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三踝骨折;疗效对比
【中图分类号】R6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11-03--01
三踝骨折是指内踝、外踝及后踝(胫骨远端后唇)发生骨折,对踝穴及踝关节的稳定性产生严重破坏,会改变患者关节的运动力学,影响患者的正常行走及生活[1]。为寻求高效优质的治疗方案,我院选取88例三踝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探究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08~2017年09月期间收治的88例三踝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交通事故伤24例,高处坠落伤33例,扭伤21例,其他原因造成的损伤10例,依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和B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各44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39.82±2.30)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40.18±2.41)岁,两组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A组患者进行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进行向下对抗牵引的同时医务人员做背伸活动,待患者踝穴恢复正常后完成复位,使用超踝塑性夹板对患者进行外固定,术后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关节锻炼。
B组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气压带止血后在患者外踝后方外侧入路切口,先复位后踝后使用拉力螺钉固定后踝,若后踝骨折块较大拉力螺钉固定困难,对骨折复位后可使用后踝锁定钢板固定后踝,固定后踝满意后复位腓骨远端,使用腓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或重建钢板或1/3管型钢板固定外踝,在与外踝切口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皮瓣坏死,做内踝直切口,复位内踝后使用内踝拉力螺钉进行固定,若内踝骨折块较大则拉力螺钉固定困难,对骨折复位后也可使用脛骨远端锁定钢板固定内踝骨折[2]。术后冰敷消肿,给予患者常规抗生素治疗,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骨折复位判定标准:对比患者复位前后X线片,①若患者解剖完全复位则为优。②若患者骨折块成角小于5°,移位在1cm以内则为良。③若患者有1处骨折块的成角超过45°,移位超过1cm则为可。④若患者有2处骨折块的成角超过45°,移位超过1cm则为差。
患者治疗效果判定标准;①优:踝关节无肿胀,三角韧带、前胫腓韧带无压痛,踝背伸和趾屈恢复到骨折前的75%以上,旋前至旋后在10°以内,足部无畸形,步态恢复正常,工作能力恢复;X片检查显示内测关节间隙小于4mm,距骨倾斜在2mm以内,距胫角和健侧比较差别在5°以内。②良:踝关节有轻微肿胀,三角韧带、前胫腓韧带存在轻度压痛,踝背伸和趾屈恢复到骨折前的50%,旋前至旋后在10°~20°之间,存在轻度马蹄畸形或扁平足,步态基本正常,运动能力和工作能力得到显著改善。③差:踝关节有明显的肿胀,三角韧带、前胫腓韧带存在明显压痛,踝背伸和趾屈活动范围未达到骨折前的50%,患者跛行明显,关节疼痛,无法从事体力劳动,运动能力差。
1.4 数据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软件(Statistit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 21.0)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患者骨折复位效果及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进行χ2检验分析,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费用比较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折复位效果比较
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B组患者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0.91%,显著高于进行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的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A、B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分别为88.64%和86.36%,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数据见表2:
2.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费用比较
进行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的A组患者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B组患者,治疗费用明显低于B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3:
3 讨论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均是治疗三踝骨折的常见术式,其中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能够保证骨折复位的准确性,内固定可靠,能够促进患者解剖部位功能的恢复[3],但术后感染、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较长,治疗费用较高;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术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感染、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创伤小且治疗费用低,但无法完全达到解剖复位,多数情况下只能实现功能复位,且该术式对患者的骨折类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骨折复位效果优于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术,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术住院时间短、骨折愈合快且费用低,在治疗时可根据患者骨折类型、经济状况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聂新光, 项玉涛. 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临床观察[J]. 双足与保健, 2017, 26(6):3-4.
王坚. 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31):6441-6442.
王振, 尹景星, 郑沛中,等. 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J]. 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4):105-106.
欧阳俊锋. 手法整复加小夹板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体会[J]. 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1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