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芬兰教育改革管窥及启示

2018-01-18李伟平

江苏教育 2017年24期
关键词:教育发展教育改革

【摘要】芬兰教育改革后并没有取消学科教学,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而增加了现象学习,也没有完全取消手写和纸质书籍,只是电脑运用更多一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芬兰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芬兰教育在不断地总结与反思,直面问题,再由问题出发进行改革,用改革来解决问题。芬兰的教育改革不是推倒重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种改进,一种改善,是循序渐进的,是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来开展的。

【关键词】芬兰教育;教育改革;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志码】B 【文献编号】1005-6009(2017)90-0074-03

【作者简介】李伟平,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江苏常州,213003)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2017年9月下旬,笔者随江苏省中小学校长代表团,来到了这个神秘的国度——芬兰。

芬兰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湖泊众多,林深叶茂。恰逢初秋,树叶泛黄透红,似一幅幅油画,仿佛人间仙境。

芬兰人淳朴。他们待人接物,踏踏实实,本本分分,交往时让你感到十分安全与舒适。

芬兰人自信。在我们参观考察中,遇到的每一位校长和教师谈到芬兰的教育和教育改革,都认为芬兰的教育很好。教育者的自我认知程度很高,校长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最棒的,教师认为自己是受人尊敬的。

芬兰人闲适。他们的上班时间不长,没有加班加点。商店、饭店下午早早打烊,节假日打烊时间更早。他们喜欢喝咖啡、锻炼。

芬兰人开放。访问交流中,他们毫不掩饰问题,敢于直面。他们一点也不保守,有问必答。面对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他们也没有固步自封,不夜郎自大,而是锐意改革进取。

芬兰人的性格决定了芬兰的教育。芬兰的教育改革是基于芬兰的国情。因此,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因为我们中国有中国的传统,中国有中国的文化,中国有中国的国情。

特点鲜明:平等、均衡和公平

在芬兰坦佩雷举行的第十三届江苏省中小学校长国际交流与协作会上,芬兰国家教育署信息与分析部门主任KristiinaVocmari博士作了《芬兰教育及改革》的主题演讲,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的JouniVacijarvi的教授作了《芬兰教育成功因素》的主题演讲。

从主题演讲中,笔者进一步了解到芬兰教育的特点。芬兰教育把学生放在最中心的位置,目标是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使他们成为最好的人,过上最美好的生活。

平等、均衡和公平是芬兰教育的显著特点。从20世纪60年代起,芬兰就注重平等教育,虽然存在区域、阶层或家庭背景的差异,但家长都会选择家门口的学校给孩子就读,因为学校之间的条件与师资都是差不多的。如果家长选择去别的学校,要向其他学校提出申请,一般其他学校不会同意家长的申请。所以,在芬兰小学、初中几乎没有择校现象。初中毕业时,学生可以选择一般高中或职业高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如果选择一般高中,三年后申请读大学;如果选择职业高中,他们是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掌握一技之长,三年后就可以参加工作。

芬兰教育的均衡还体现在班级学生数上。芬兰中小学每班人数一般不超过20人,这样有利于教师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会给予额外辅导;对于心理或生理上有缺陷的学生,还会有专门的教师进行辅导或矫正。

芬兰的学生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是很少的。他们一般不会回家补课或者去校外教育机构补课,家长也不会在家里给学生布置额外的作业。他们倡导教育少投入精力,多产出,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轻负担,高质量”。

芬兰学生学习负担轻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组织的统一考试较少。芬兰每两年对全国15%左右的学生进行一次学习抽样测试。学生抽测成绩单独对单个学校和学生个人公布。抽测成绩不会用来对学校和学生进行排名,也不会作为评价教师的一项参照。他们认为,减少考试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而非考试中,不要把考试作为学习的追求目标。他们非常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

芬兰全社会都重视教育,国家实施免费教育。他们认为教育是全社会的公共事业。芬兰学生绝大多数都在公立学校读书,只有2%的学生在私立学校读书。芬兰政府不鼓励开设私立学校,对私立学校的创办审批非常严格。

从主题演讲中,我们逐渐了解到2016年芬兰教育改革的真相。目前,全世界对芬兰教育改革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报道上的偏差,都认为芬兰取消学科教育,废除了纸笔作业与测试。而事实上,芬兰并没有取消学科教学,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而增加了现象学习。也没有完全取消手写和纸质书籍,只是电脑运用更多一些。

主题演讲还指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芬兰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芬兰,教师是受人尊敬的职业,这样的尊敬给了教师努力工作的动力。入职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与培养,一般学生要读五年大学,并且取得硕士学位。于韦斯屈莱大学每年只招收不到10名师范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专业课,还需要学习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课程。教师教育在大学里十分重視,对其有专门的研究,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师范专业的学生既要在大学的培训机构实习,也要去中小学进行实习。师范专业的学生里在大学里取得教师资格证后,需进一步接受城市教育部门或学校的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学校做教师。

在芬兰,教师的收入水平处于中等,高中校长略高于平均水平。因此高薪水并不是芬兰教师入职的主要原因。芬兰教师的敬业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芬兰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治与自主能力。国家只有教学大纲,没有教材,课程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空间。因此,芬兰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芬兰对教师的考核没有严格的机制,基本上靠教师的自觉性。对芬兰教师的严格评价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同伴评价以及外部评价。endprint

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管理,范围从课程的开发到事务的管理及学校的财务预算。学校办公室承担学校的运行工作。校长在学校里是活跃的,但不是去控制与指挥教师,而是与教师沟通交流,为教师提供支持与帮助。芬兰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较高,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也高,这也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动力。

未来可期:基于国情的教育改革

通过对芬兰的教育和教育改革的考察。笔者也得到了一些启示。

第一,资源与竞争。芬兰的资源丰富而人口稀少,芬兰国土面积33.8145万平方公里,人口共有550万。芬兰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教育医疗等民生都是免费的,生活压力小,所以他们是闲适的,能够享受生活。学校里学生少,班容量小,所以能保证每个学生教育的平等性。学生90%能上大学,升学竞争压力小,所以没那么重的课业负担。相对而言,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尽管现在经济实力强了,资源丰富了,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就相对小了,竞争变得相对激烈。在中国搞教育改革必须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在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优胜劣汰时时存在。你不勤奋,不努力,不思变革,你便会被淘汰。

第二,尊重与自信。在芬兰,想做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读5年大学,取得硕士文凭和教师资格证后的优秀人才方可以当教师。教师和律师、医生一样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是年轻人向往的职业。在社会上,教师很受人们尊重。尊重带来的是教师的自信:“我”是人群中优秀的人。从而就有一种心理暗示,“我”会把事情做好。在中国的古代和近代,教师一向受人尊敬,因为有文化的人才可以当教师。“文革”后,教育受到重视,一批优秀学生读师范当老师,受人尊重。因此,那一批师范生毕业后做教师是自信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教师的地位似乎下降,优秀的学生不再选择当教师,导致教师队伍的质量与水平略有下降。所以,中国的教育改革,要从提高教师地位着手,重塑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让教师成为令人尊重与羡慕的职业。

第三,信任与责任。芬兰没有职称评审,没有评优评奖,更不会把职称与荣誉跟工资待遇挂起钩来。在芬兰,上至行政官员,下至学生和家长,对教师充满着信任,相信教师能够教好学生。他们相信老师时时刻刻会把工作做好,没有检查考核,没有督导评估。信任带来的是教师的强烈责任感:“我”不能辜负“你”的信任。责任感带来的是内心的自觉,是一种内动力和内生力。中国的部分教师或许缺少一种内动力,缺少别人的信任。学校需要用职称评审或评优评先等外在的手段与力量来激励教师,但是仅有外力驱使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想办法激发与维持教师的内动力,当外力消失的时候,内动力能促使教师很好地开展工作。

第四,时空与制造。在芬兰,国家只颁布教学大纲,地方会根据大纲拿出具体的实施意见,学校里没有统一的教材。为了达到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需要去设计与开发课程资源,这给了教师很大的空间。而恰恰是这样的空间给了教师创造的机会。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课程目标,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教得好不好?所有这些都由教师决定,这样教师的劳动就不是机械被动地教教材,不是一成不变地执行教案,教师的劳动必须具有创造性,是刻苦有挑战的工作。而在中国,课程标准下有教材,考试有考纲,考什么内容,用什么样的方式考,都有具体的规定。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只好被动地执行,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师的工作变成了机械重复的劳作,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像在加工标准化的“工具”。因此,中国的教育改革,必须解放教师的手脚和大脑,给予教师更大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让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真正让创造成为教师的工作特征。当然,这种“创造”,不能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脱离国家课程标准。

第五,问题与改革。芬兰教育在不断地总结与反思,直面问题,再由问题出发进行改革,用改革来解决问题。他们意识到现代青少年儿童沉湎于手机与电脑,生活在虚拟世界中,缺乏人际交往与溝通;意识到学生对于单一学科的知识学习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于是他们提出了“现象学习”的改革。他们意识到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太强,会导致教学大纲要求落实不到位,于是加强了教师的合作教学,加强了对教师的“管控”,这些改革都是基于问题的解决。中国的教育改革部分自上而下,是一种决策的执行。面对教育现状,我们一方面需要努力执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改革,基于教育教学问题的改革,由教师自发的改革。

教育需要改革,但改革要基于国情,否则只会东施效颦!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发展教育改革
大数据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发展的路径研究
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实施对于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浅议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透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谈中英中学教育差异
浅谈“EEPO有效教育方式”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试论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