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推进传统文化教育

2018-01-18陆志平

江苏教育 2017年24期
关键词:以文化人传统文化教育

陆志平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民族文化素养;以文化人

【中图分类号】G523 【文献标志码】B 【文献编号】1005-6009(2017)90-0065-02

我们认真学习研究了习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辟论述,学习研究了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真切地感受到,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加强课程教材建设,要有一个体系健全而又与现行课程不相重复的课程,有一套贴近当代儿童的具有现代品质的教材。为此,我们在五个方面做了努力:

第一,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灿烂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和辽阔的空间场景中,天南海北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在与人类文明不断对话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丰富的文化元素和内涵,集中表现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我们不能简单把它理解成汉族文化,或者只是儒家文化,或者只是几本古籍。我们在小学中高年级采用文化元素组织主题单元,比如“上古传说”“风流人物”“九州风景”“八方习俗”“创造之光”“艺术符号”“至爱亲朋”“童心天真”“民间故事”“文学瑰宝”等;初中从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传统美德去提炼主题组织单元,比如“仁者爱人”“民为贵”“天人之合”“日日新”“诚信为本”“自强不息”“天下为公”“爱国情怀”“文化之根”“哲学思想”“时空意识”“教育思想”“科技智慧”“艺术精神”“审美境界”“继承与创新”等,通过这样的一个个主题单元,让学生感受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第二,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坚持传承优秀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海纳百川,生生不息,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小学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孩子们培养成有根的中国人。但是,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混杂、积极与消极并存,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据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宗旨,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心选择具有时代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的材料,努力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让学生在中华优秀文化丰厚滋养的浸润中成长,逐步培育他们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培养他们的文化鉴别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人。

第三,努力反映江苏特点,具有江苏特色。江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全貌和核心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也要反映江苏文化的特点。我们主要从三方面去考虑,一是整体构思选择反映江苏文化元素的作品,如文化经典、文化名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覆盖面,在小学中高年级100篇选文中选有24篇;二是尽可能选择江苏籍作家作品,如大家熟知的朱自清、钱穆、杨绛、汪曾祺、陆文夫、范小青、赵本夫等;三是通过学生体验探究性活动去寻找体验身边的文化、家乡的文化。

第四,尝试构建独立而互联的课程体系。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特别提到“课程教材有待完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也要求“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目前,尚未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学校就不知道怎样做,就有点乱。要建体系还有点难,为什么难?因为100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现代课程体系已经比较完备。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在各门课程之中,如语文课,初中文言文占30%以上,高中50%以上,现在还有增加的趋势。白话文里也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我们的语言文字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历史在历史课程里面也占到一半以上,道德与法治课程里的很多价值观、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基础上,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确实比较难,甚至要回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原点上去思考。我们认真学习研究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尝试通过融合创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设想国家课程大框架不动,融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融通传统文化课程与各个学科,构建一个独立而又互联且不相重复的课程体系,为地方、为学校提供合适的引领。小学低年级用绘本,以“我的一天”“我的一年”为线索,让孩子去感受身边“活着”的传统文化,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小学中高年级通过相对感性的文化元素,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初中通过相对理性的文化精神,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高中突出对传统文化的系统认识与理性思考,通过“经典选读”“学者视点”“传统纵论”“中外对话”“文化复兴”等专题,全面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

第五,努力建設场景式建构型的教材。我们不采用知识告诉型、简单记诵型的教材编写方式,而是设计场景式的建构型教材,努力具有现代教材的品质。每个单元在主题统领下,整合多种文化形态,组成特定的文化场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学习、活动、体验、探究。

小学三至六年级,按照单元主题,精选名家名篇,通过有趣的故事、生动的小品文、古代诗词,引领学生走进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精选经典文化名言名句,让学生熟读成诵,日积月累。设计儿童生活中可感受到的文化意象,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激发学生探究身边文化现象的兴趣。设计体现儿童生活情境和心理特点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文化参与和文化探究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受和理解。

初中阶段,按照单元主题,精选文化原典和名家解读,精选拓展性古今阅读材料,介绍必要的文化常识,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思考、活动、探究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理解、践行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觉,促进精神的生长。

高中在专题研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与对话,加深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引发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当代文化建设的思考。引导学生通过深度阅读、系统梳理、反思和研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努力成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这样的设计体现民主、开放、活动、探究、建构的新课程理念。多种文化形态整合的场景,把传统与当代、文化与学生联系起来,形成特定的中华文化场,不仅鲜活、生动、丰富,而且充满了古今对话和心灵的碰撞,极富有张力,具有很好的生成性和创造性。

我们期望通过对课程教材体系的建设,探索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适的路径。目前,这套教材已有7个版本,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课程教材的体系看来还是比较理想的。但是,理想要成为现实,还需要领导的关心和学校的实践。

教材有时候只是打开了一扇一扇窗口,激发学生从这里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教材有时候只是一个引子,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建构一个崭新的世界。期待更多学校积极探索,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引领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向新的境界。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endprint

猜你喜欢

以文化人传统文化教育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
试分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
文化新论四题
让课堂“以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