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编目的几点思考
——从揭示文献内容角度出发
2018-01-18崔
崔
(国家图书馆 北京 10008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1]。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以下简称非遗文献)作为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有效载体,也应具有同等的价值和意义。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参与社会教育任务的图书馆,如何向用户完整揭示非遗文献实体馆藏,如何通过标准化的文献编目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这已经成为其编目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非遗文献编目需求的探索以及对编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非遗文献编目工作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 非遗文献概述及编目需求
据国家图书馆馆藏数据统计,非正式出版物中非遗文献依照文献内容可以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类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后产生的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论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材料等。
1.1 非遗文献种类及特点
(1)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类资料。自2005年文化部发布了《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后,各地方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各文化企事业单位都全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对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了解[2],形成了真实、系统和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类资料,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汇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此类文献的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随着普查工作的持续进行,文献资源也源源不断,使得此类文献还具备一定的连续性。
(2)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后产生的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后产生的文献主要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内容物化成便于携带、利于传播的文字资料。这些文献反映了某地区、民族或是某一时代的文化创造[3]。不仅承载了劳动人民的艺术才华与智慧,更包含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文献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如民间技艺的传承,民族文化的记载,民间技艺、民俗礼仪的介绍等,具有较强的历史传承性、地域性和民族特色。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论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论著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或者专项研究的文献。此类文献不仅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观描述,还包含了专业人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针对性、有深度的探索研究。所以此类文献具有较强的研究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
(4)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材料。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材料是指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的各种活动、展览、讲座中形成的相关文献材料。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外,还包含了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所产生的文献[4]。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定期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材料的时效性特征。
表1 非遗文献编目需求表
1.2 非遗文献编目需求
非遗文献的编目应根据文献本身特殊性,在客观著录的同时,增加相应的描述字段,达到深度揭示文献内容的需求,且编目过程中应注重增强文献的一致性,添加统一标识字段,利于文献的辨别与检索。笔者根据每一类非遗文献的特点以及需要揭示内容的不同对编目提出相应的需求,如表1所示。
2 非遗文献编目目前存在的问题
非遗文献作为一种新型文献,其编目问题仍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而现有《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对非遗文献的著录和标引没有进行明确的规范,导致非遗文献在编目过程中产生无法体现文献特色、规范性欠佳、专指性不足的问题。
2.1 编目无法体现文献特色
目前,非遗文献跟普通文献一样,严格按照《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和ISBD有关规定著录。但普通图书的编目手段注重的是文献信息的一般描述,如题名、责任者、出版信息等,而非遗文献的编目不仅要在内容记录上做到详细客观,还要通过编目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持。所以在普通图书著录的基础上要对非遗文献的编目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和加工,多维度、粒度性地揭示文献内容[5],提升书目数据的深度和广度。
2.2 编目规范性欠佳
目前,非遗文献的著录与普通图书的著录方法相同,而普通图书的著录规则未对非遗文献著录项目和规定信息源做详细的说明。首先,在编目过程中不同编目人员对同一文献在著录字段的选取上会有不同的判断,容易造成文献信息的缺失。例如,有些非遗文献会将标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非遗文献性质的主要信息体现在封面、封底或是题名页中,由于此种信息通常出现在客观著录信息源之外,有些编目人员会将其忽略,有些将其著录在一般附注项300字段中。而此类信息著录与否以及著录在哪一个字段需要明确的规定,以保证文献的有序性和规范性。其次,不同编目人员对同一文献的主题标引也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主题标引是使用主题检索语言,通过对文献的分析而选用确切的检索标识用以反映文献内容的过程[6]8。而衡量文献信息标引质量的主要因素即为标引的一致性[7]215。标引的一致性规则指出,对于主题内容相同的文献信息或不同文献信息中相同的主题内容,应当获得基本相同的标引结果[7]219。通过对非正式出版物非遗文献编目数据的整理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类资料在文献内容一致的情况下,主题标引的学科复分经常出现概况、介绍、普查等多种主题词。如例1,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的主题标引一个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一个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如果同一种文献不能取得相同的检索标识,在检索系统中会大大降低文献的检索效率。
例1:
200 1#$a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i郓城县卷
606 0#$a非物质文化遗产$x普查$x资料$y山东$j汇编
690 ##$aG127.52$v5
200 1#$a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i兴化市资料汇编
606 0#$a非物质文化遗产$x概况$y兴化
690 ##$aG127.533$v5
2.3 编目专指性不足
690 ##$aJ643.525$v5
同样,在分类标识中也存在专指性不足的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地区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了它带有强烈的地域特征,所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的文献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如2009年和2011年分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剪纸和皮影戏,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分支和派系,那么除了在文献著录和主题标引的区分之外,在分类号上应当细化区域复分,使分类号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以利于非遗文献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利用。
3 非遗文献编目的几点思考
3.1 对非遗文献编目规则的思考
文献编目的专指性是指赋予文献信息的检索标识与文献信息实际论述的主题概念的相符程度[7]215。而大部分非遗文献在编目过程中,只针对文献内容做了主题标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国家(地区)”这一主题概念没有做进一步的标引。如例2,从书目数据上可以体现出此书是关于汾阳地秧歌唱腔的作品集,但无法体现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艺术表演的属性。如果能够在非遗文献的编目数据中统一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这一主题标引,那么无论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哪一类文献,都可以通过编目数据进行有效的区分和类聚,提高文献的检准率。
例2:
200 1#$a汾阳地秧歌
606 0#$a秧歌剧$x唱腔$x作品集$y汾阳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2版)》(以下简称《规则》)对普通图书、学位论文、缩微文献、电子资源等10余种文献类型的著录做了相关规定[8],根据每一类文献所需要著录的项目和规定信息源进行逐一说明。笔者根据非遗文献的特点,针对非遗文献所需要揭示的内容对相关字段做一些补充说明。
3.1.1 著录项目的补充
在《规则》中,每一种文献在基本著录项目如题名与责任说明项、版本项、出版发行项、载体形态项、丛编项、附注项著录的基础上会增加相应的著录项目来表现文献的特殊性。如表2所示,每一种文献增加的著录项都是基础著录无法体现、需要单独字段加以说明的。
表2 各文献增加著录项目对照表
非遗文献的特殊性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决定的。依《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认定机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地方级、国家级、世界级[9]。每一层级的认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都有不同的要求,那么作为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遗文献,也应当在编目数据上有所区分。中文图书的编目规则没有对此类信息的著录项做详细说明,笔者建议在今后的《规则》修订中增添非遗文献的文献特殊细节项,便于文献的分类检索以及有针对性的研究。
3.1.2 一般资料类型标识的补充
为了便于读者、用户辨别文献和计算机存贮与检索,需要在其书目数据的记录上著录“一般资料标识”。其目的在于用概况性的术语在著录的开始说明出版物所属的资料类别[6]74。根据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显示的术语,可以找到专著、学位论文、电子资源等文献资料类型和标识。每一种文献类型的采访方式、文献内容、文献载体等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根据文献类型自身的特点,选取相近或一致的词语作为类型标识,通过一般资料类型标识项,编目人员和用户都能够一目了然地辨别文献类别。笔者建议在责任与说明项中增加“非遗文献”的一般资料类型标识项,便于非遗文献的检索、分类和研究。
3.1.3 附注项内容的补充
附注项包含任何没有在著录信息块著录的信息,它是用来补充、阐述由于规则不允许而未能著录于有关项目中的某些必要信息,但这些信息对书目记录的使用者来说又是比较重要的信息[6]102。根据上文所述,非遗文献编目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无法体现文献特色,常规字段的著录仅对文献进行客观描述,而附注项内容的补充是将非遗文献一些必要且关键的信息得以体现,达到深度揭示文献内容的目的。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资料,其文献来源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那么重点突出文献来源和获得方式,可以保证文献的真实与统一。又如,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传承和文化价值的非遗文献,可将体现文献价值的主要信息提炼到内容附注、知识责任者附注、提要或文摘附注中,突出非遗文献特色。不同类型的文献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添加相应的附注项内容,提升编目数据质量,提高文献利用率,具体如表3所示。
3.2 对非遗文献主题标引的思考
非遗文献的主题标引应以表达其主题内容的主题词为主标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国家(地区)”主题词为副标题,确保非遗文献主题标引的一致性(如例3)。针对非遗文献普查类文献的主题标引,如内容均为普查过程中产生的文献,则标引数据统一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国家(地区)的主题词,确保主题标引的规范性。
表3 非遗文献增添附注项目内容表
例3:
200 1#$a汾阳地秧歌
606 0#$a秧歌剧$x唱腔$x作品集$y汾阳
606 0#$a非物质文化遗产$x概况$y汾阳
690 ##$aJ643.525$v5
690 ##$aG127.253$v5
3.3 对非遗文献分类标引的思考
非遗文献的分类标引应与主题标引一一对应。分类标引应先按其学科内容各入其类,再按照整体内容集中分类。对于地域性较强的非遗文献,分类标引应注重区域复分的细化,使分类号更具针对性和指向性。同时,根据笔者对《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的研究发现,常规修订中除对第4版重点类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修订外,还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各大类的设置不足及使用问题并加以修改,包括修改类名,增强类目的容纳性;增改注释,控制类目划分深度,必要时增加新类等[10]。例如,针对2001年入选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中创建了新的类目,如昆曲、昆曲艺术、昆曲音乐,并增设了新的分类号,如表4所示。
作为描述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文献,原有的昆剧、地方剧艺术和地方戏曲音乐的主题词以及文献分类标识已不能充分表达昆曲这一艺术形式的特殊性,增添专有类目和分类号使得文献分类标引更加准确清晰,更具指向性,提升文献的查全率和检准率,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针对性的保护。笔者建议在下一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修订中能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多的专有类目和分类号。
表4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昆曲修改对照表
4 结 语
中文文献著录格式的CNMARC自1995年出版后,仅于2000年及2004年进行过两次修订[11],与编目相关的其他文献最新修订时间也与现在相距甚远,如《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2版)》最新修订时间为2005年,《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最新修订时间为2010年,《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第2版)》最新修订时间为2006年。而上述规则的最新修订时间大都是在非遗文献产生之前,所以无法将非遗文献的内容和价值更好地体现。值得欣慰的是,2010年出版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已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相关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笔者相信,通过图书馆人的不懈努力,中文文献的编目规则会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编目能够更好地体现文献价值,为促进国内外中文书目信息的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
[1]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17-08-15].http://www.gov.cn/zwgk/2005-08/15/content_21681.htm.
[2]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EB/OL].[2017-05-06].http://www.maoxian.gov.cn/zhuant/fwzwhyc/zcfg/201305/t20130506_903018.html.
[3]周梅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收集整理[J].浙江档案,2011(11):43.
[4]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EB/OL].[2017-08-15].http://www.gov.cn/zwgk/2005-08/15/content_21681.htm.
[5]朱晓燕.对复合图书馆编目工作重心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2(8):30-33.
[6]万爱雯.中文图书机读编目规则与实践[M]. 北京:知识出版社,2012.
[7]汪东波.中国分类主题词表[M].2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8]富 平,黄俊贵.中国文献编目规则[M].2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5.
[9]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2017-08-25].http://www.gov.cn/flfg/2011-02/25/content_1857449.htm.
[10]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分类法[M].5版.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0:9-10.
[11]姜化林,梁 红.RDA环境下的MARC21及CNMARC修订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6, 36(11):51-57.